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2002-1026)

作品数:8 被引量:23H指数:3
相关作者:石琳郑彤赵地马丽娟吴铁吉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儿童
  • 4篇心脏
  • 4篇早搏
  • 4篇患儿
  • 3篇心率
  • 3篇心率变异
  • 3篇心率变异性
  • 3篇室性
  • 3篇室性早搏
  • 2篇心电
  • 2篇心肺运动
  • 2篇心肺运动试验
  • 2篇心脏储备
  • 2篇心脏自主神经
  • 2篇频发室性
  • 2篇频发室性早搏
  • 2篇自主神经
  • 2篇健康儿
  • 2篇健康儿童
  • 1篇电图

机构

  • 8篇首都儿科研究...

作者

  • 8篇石琳
  • 6篇郑彤
  • 5篇赵地
  • 4篇吴铁吉
  • 4篇马丽娟
  • 4篇汪芸
  • 3篇李露萍
  • 3篇刘艳
  • 3篇任军
  • 2篇王增慧
  • 2篇李路萍
  • 1篇李晓惠
  • 1篇王琍
  • 1篇李兢
  • 1篇李华军
  • 1篇陈芳芳
  • 1篇李尔珍
  • 1篇米杰
  • 1篇郑桐
  • 1篇王天有

传媒

  • 4篇中国小儿急救...
  • 1篇临床心电学杂...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中国医刊
  • 1篇中国循证儿科...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北京地区3~12岁920名儿童心率变异性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分析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测定920名3~12岁儿童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值范围;明确HRV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研究无症状期前收缩和QT延长儿童HRV的变化。方法920名3~12岁儿童分为学龄前期组(3~6岁,274名)、学龄期组(~10岁,365名)、青春前期组(~12岁,281名),行24hHRV时域分析;进行各年龄组、性别HRV的方差分析;室性期前收缩按照Lown分级法分成4组,QT延长以QTc>450ms为界分成正常和延长2组,分别进行组间HRV的方差分析。结果①HRV各时域指标值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各年龄组均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按性别分组比较HRV5项时域指标值,男性高于女性,总体标准差(SDNN)、均值标准差(SDANN)和标准差均值(SDNNINX)3项指标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期和青春前期组SDNN、SDANN均数的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和差值>50ms的百分比(PNN50)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无期前收缩组与无症状偶发期前收缩组、频发期前收缩组和病理性期前收缩组HRV时域指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QT间期正常组和延长组HRV时域指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儿童HRV存在年龄差异。HRV的时域指标值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提示儿童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随年龄的增长发育渐趋完善和平衡。②学龄前期至青春前期,HRV男性高于女性。提示心脏自主神经总张力男性高于女性,男性心交感神经张力较女性相对增高;而心迷走神经张力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发育可能较一致。青春期前,男、女间HRV的差异最为显著。可能提示此年龄段男、女间心脏自主神经发育的不一致性。③无症状期前收缩及QT间期延长儿童的HRV与其他儿童HRV相比无明显变化。
马丽娟吴铁吉石琳李尔珍李路萍赵地郑彤王增慧李华军
关键词:儿童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心脏自主神经
频发室性早搏患儿心肺运动试验的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利用运动心肺综合功能测试研究频发室性早搏(VPC)对患儿心脏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心肺运动测试系统和活动平板分别对71例频发VPC患儿和79例健康儿童进行心肺运动试验,记录两组测试者运动心肺指标,包括:最大千克摄氧量(VO_2max/kg)、最大每搏摄氧量(VO_2max/HR)、HR(不同时段)、达到无氧阈时的摄氧量(VO_2AT)、无氧阈占预计最大摄氧量的百分比(AT/VO_2max pred)等。结果频发VPC患儿组VO_2max/kg、VO_2max/HR、VO_2AT分别为(25.1±7.47)ml/(kg·min)、(8.3±1.75)ml、(15.7±3.21)ml/(kg·min),正常对照组的以上指标分别为(27.9±5.21)ml/(kg·min)、(10.1±3.37)ml、(19.2±3.73)ml/(kg·min);频发VPC患儿组运动心肺综合功能测试指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VO_2max/kg(t=2.67,P<0.01),VO_2max/HR(t=4.02,P<0.01),VO_2AT(t=10.2,P<0.01)。结论频发VPC患儿的心脏储备功能降低。
郑彤汪芸刘艳任军赵地石琳
关键词:频发室性早搏心肺运动试验心脏储备功能
北京地区3至12岁1581例健康儿童心率变异性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 探讨健康儿童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 1581例健康儿童分为3~6岁、~10岁、~12岁3组,按年龄、性别及室性早搏发生与否分组进行心律失常发生率、HRV的5项时域值的比较.结果 (1) ECG和24h心电监测(Holter)示健康儿童的平均心率、最慢心率和最快心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PR、QTc间期相反,除PR间期外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健康儿童Holter和ECG心律失常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810,P<0.05).(3)不同年龄组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Ⅰ.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年龄增长有升高或下降趋势;与3~6岁组比较,~ 10岁和~12岁组室性早搏发生危险度明显增加(OR =1.31和2.04).(4) HRV的5项时域指标值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 HRV的5项时域指标值男性均高于女性(P<0.01).(6)按室性期前收缩分组,HRV的5项时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健康儿童的心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QTc间期随年龄增加而延长.(2)健康儿童Holter检测心律失常中室上性早搏的发生率最高.(3)健康儿童中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的发生随年龄增长而增多,青春前期更明显.Ⅰ°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随年龄的增长有下降趋势.上述类型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性别无关.(4)健康儿童HRV存在年龄差异,提示儿童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5)青春期前,男女间HRV的差异最为显著,提示可能此年龄段男女间心脏自主神经发育的不一致性.(6)健康儿童室性早搏的发生大部分为良性早搏.
马丽娟石琳吴铁吉郑彤李露萍王琍汪芸
关键词:心律失常心率变异性
频发室性早搏患儿心脏储备功能的变化及心肺运动试验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频发室性早搏(prematureventricularcontraction,PVC)患儿磷酸肌酸治疗前、后的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exercisetest,CPET)各项参数变化,比较与正常儿童的差异,了解频发PVC对患儿心脏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心肺运动测试系统和活动平板对109例频发PVC患儿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CPET及98例健康儿童进行CPET,记录3组CPET指标,包括最大公斤体重摄氧量(maximaloxygenconsumption/kg,V02max/kg)、最大每搏摄氧量(maximaloxygenconsumption/heartrate,VO,max/HR)、不同时段HR、无氧阈(anaerobicthreshold,AT)、无氧阈占预计最大摄氧量的百分比(AT/V02maxpred)。结果频发PVC患儿组磷酸肌酸治疗前V02max/kg、V02max/HR及AT分别为(22.9±7.4)ml/(kg·min)、(9.3±1.5)ml、(15.5±2.7)ml/(k·min),治疗后分别为(26.4±6.0)ml/(kg·min)、(11.4±3.3)ml、(17.4±3.8)ml/(k·min),频发PVC患儿治疗后V02max/kg、VO:max/HR、AT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V02max/kg(t=2.11,P〈0.001)、V02max/HR(t=4.02,P〈0.001)、AT(t=10.2,P〈0.001)。健康对照组进行的运动试验结果判定皆为阴性。结论频发PVC患儿心脏储备功能降低,经临床治疗后,运动耐力得到改善,心脏储备功能增强,CPET可较好地反映患儿心脏储备功能的变化。
郑彤汪芸刘艳任军赵地石琳
关键词:频发室性早搏心肺运动试验儿童
有症状早搏患儿心率变异性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调查有心前区不适儿童早搏发生率,明确早搏与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关系。方法426例3~12岁有心前区不适儿童行24h HRV时域分析;房性早搏(房早)、室性早搏(室早)按照Lown分级法分级。进行HRV分析。结果(1)426例儿童中201例(47.2%)无任何心律失常,225例(52.8%)有早搏,其中单纯室早102例(23.9%),单纯房早77例(18.1%),同时合并房早、室早46例(10.8%)。(2)在房早儿童中SDANN、PNN50值随着Lown分级升高而变化,差异具有显著性(F=4.39,P〈0.05;F=3.55。P〈0.05)。2级以上房早儿童SDANN、PNN50值较0、1级儿童显著升高(P〈0.05);(3)在室早儿童中SDANN、RMSSD、PNN50值随着Lown分级升高而变化,差异具有显著性(F=3.61,P〈0.05;F=3.25,P〈0.05;F=2.63,P〈0.05)。(4)有早搏儿童SDNN值较无早搏儿童差异无显著性(F=1.84。P〉0.05),SDANN、RMSSD、PNN50值差异有显著性(F=4.28,P〈0.05;F=2.72,P〈0.05:F=3.27。P〈0.05)。结论有心前区不适的儿童早搏发生率高于正常儿童,室早较房早发生率高。此类儿童有无早搏时心脏自主神经总张力是一致的,早搏的发生与交感神经张力增强、迷走神经紧张性抑制作用减弱有关。合并早搏时HRV均显著降低,室早降低最明显。无器质性心脏病儿童出现早搏可能系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应用HRV分析鉴别早搏的性质具有临床意义。
马丽娟石琳吴铁吉赵地李露萍王天有
关键词:心前区不适早搏心脏自主神经心率变异性
运动试验评估频发室早患儿运动时的危险性
2011年
目的运用平板运动试验对有昼夜变化规律的小儿室性早搏(VPC)进行运动危险程度的评估。方法对423例有昼夜变化规律的VPC同时伴有心脏症状的患儿进行平板运动试验。结果平板运动试验检查发现423例VPC中,日间型197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51例(25.8%);夜间型226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29例(12.9%),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平板运动试验可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对有昼夜变化规律的频发VPC患儿运动危险程度的评估有指导意义。
郑彤汪芸刘艳任军赵地石琳
关键词:平板运动试验室性早搏
学龄期儿童心室晚电位参考值研究
2009年
目的通过对北京市某中小学健康学龄期儿童心室晚电位的观察,探讨学龄期儿童心室晚电位的参考值范围。方法以北京市某中小学经临床病史、体检、血液生化检查证实身体健康的163名学龄期儿童(男85例,女78例)为研究对象,年龄6-12岁,平均(10.2±2.1)岁。心室晚电位的测定采用无创性体表记录法。分别记录以下参数并进行分析:标准QRS波时限(QRSD)、总QRS波时限(QRST)、低于40μV的时限(LAS40)及终末40ms内振幅的均方根(RMS40)。结果6—9岁组与10~12岁组的性别比例差异无显著性(P〉0.05)。6—9岁组与10—12岁组比较,QRS。与QRS,差异有显著性[(120.00±O.00)ms VS(110.57±9.67)ms,(104.13±3.65)ms VS(102.08±3.82)ms,P〈0.01];而LAS40及RMS40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判定心室晚电位阳性时,需综合年龄因素,需注意儿童与成人正常参考值范围不同,且儿童不同年龄段之间也存在差异。
李晓惠石琳郑桐李露萍
关键词:心室晚电位参考值儿童
北京地区3~12岁健康儿童心电图时域范围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小儿心电图时间有显著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1,2],临床应按年龄和性别分析制定诊断标准。但临床中儿科心电图各家医院一直无统一标准。我们于2006年4月至2008年5月测定了1466例北京地区3-12岁健康儿童心电图各项指标的时域范嗣,包括P间期、T间期、PR间期、QRS间期、QT间期,为临床心电图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报告如下。
石琳吴铁吉李兢马丽娟米杰陈芳芳李路萍郑彤王增慧
关键词:心电图诊断健康儿童时域年龄差异QRS间期性别差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