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10004219-002)

作品数:13 被引量:263H指数:7
相关作者:刘起勇郭玉红刘小波任东升吴海霞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山东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卫生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库蚊
  • 3篇伊蚊
  • 2篇三带喙库蚊
  • 2篇生境
  • 2篇猫抓病
  • 2篇巴尔通体
  • 2篇白纹伊蚊
  • 1篇淡色库蚊
  • 1篇地理区划
  • 1篇动物地理
  • 1篇动物地理区划
  • 1篇多杀菌素
  • 1篇多位点序列分...
  • 1篇心内膜
  • 1篇心内膜炎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定量
  • 1篇诱蚊灯
  • 1篇幼虫
  • 1篇战壕热

机构

  • 13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山东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海南省疾病预...
  • 1篇海口市疾病预...
  • 1篇西藏自治区疾...

作者

  • 13篇刘起勇
  • 7篇郭玉红
  • 6篇刘小波
  • 4篇任东升
  • 3篇刘京利
  • 3篇吴海霞
  • 3篇李贵昌
  • 3篇王君
  • 2篇陈忠科
  • 2篇桑少伟
  • 2篇陈斌
  • 2篇栗冬梅
  • 2篇刘云彦
  • 2篇胡亚萍
  • 1篇白莉
  • 1篇宋秀平
  • 1篇孙定炜
  • 1篇张晓越
  • 1篇曾林海
  • 1篇鲁亮

传媒

  • 8篇中国媒介生物...
  • 2篇疾病监测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中华卫生杀虫...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河南省永城市白纹伊蚊日活动节律初步研究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了解河南省永城市白纹伊蚊日活动节律,为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的监测及防控提供基础数据和指导。方法利用双层叠帐法,于2015年9月11-12日和10月13-14日的06:00-19:00进行连续诱捕,以小时为单位分时段对捕获蚊虫进行计数。结果白纹伊蚊活动集中在清晨(06:00-07:00,占捕获总数的5.88%)和傍晚(15:00-19:00,占捕获总数的91.18%),活动高峰主要在傍晚(15:00-19:00)。结论永城地区白纹伊蚊活动高峰在傍晚(15:00-19:00),应在此期间对白纹伊蚊进行监测及化学防治。
郭玉红陈传伟朱丽刘祥罗运动沈阳刘京利刘起勇
关键词:白纹伊蚊日活动节律
应用实时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检测巴尔通体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 应用实时高分辨率熔解曲线PCR技术建立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和稳定性好快速检测巴尔通体物种方法。方法 查找巴尔通体属特有基因ssrA特异引物进行常规PCR扩增,随后将扩增产物连接到pEASY?-T5Zero克隆载体上制备标准品。优化扩增反应的退火温度和引物浓度,评估实时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并与常规PCR进行比较。结果 优化的退火温度为60℃,引物浓度均为300nmol/L。特异性实验结果显示只有巴尔通体物种扩增出荧光信号,且相对应的熔解温度值为81.05℃±0.31,阴性对照菌株均未见荧光信号和熔解曲线;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在20μL的反应体系中,实时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方法检测汉赛巴尔通体物种最低检出限为3.82×101个拷贝,比常规PCR敏感性提高了100倍,此外也显示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和扩增效率,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9,E值分别为98.4%。重复性实验结果显示组内和组间的变异系数值为0.30%~0.62%和0.29%~0.36%,在允许范围内。结论 建立的实时高分辨率熔解曲线PCR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可快速地检测鉴定巴尔通体物种,为巴尔通体所引起的猫抓病、战壕热、心内膜炎、杆菌性血管瘤和卡瑞恩病等一系列疾病的早期快速诊断、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等研究提供有效手段。
刘云彦宋秀平刘起勇陈忠科栗冬梅
关键词: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巴尔通体猫抓病战壕热
巴尔通体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5年
感染性心内膜炎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近年来人类正面临着此病发病率持续上升的局面,其诊断、治疗和预防依然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临床和公共卫生问题。本文介绍了感染性心内膜炎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国内外报道的538份巴尔通体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例,重点阐述了巴尔通体和相关心内膜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治疗以及发病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控制措施。预测这些研究将对人类理解和控制巴尔通体感染性心内膜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刘云彦栗冬梅刘起勇陈忠科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巴尔通体实时荧光定量PCR猫抓病
2014年中国淡色库蚊/致倦库蚊种群地理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 根据2014年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网淡色库蚊/致倦库蚊监测数据,依据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对该蚊种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等进行分析,获得不同地理区划该蚊种的分布规律,为蚊虫监测和防制提供依据,同时用以验证中国动物地理分区的划分合理性。方法 2014年全国41个蚊媒生物国家级监测点用诱蚊灯在城镇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和牲畜棚等生境开展监测,获得淡色库蚊/致倦库蚊数据信息,依照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对淡色库蚊/致倦库蚊构成比、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生境分布及不同生境分布规律进行差异比较分析。结果 2014年全国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年平均密度为1.20只/(灯·h),7月达到峰值为3.45只/(灯·h),1-2月和11-12月密度较低。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在华北区、华南区为优势蚊种,分别占捕蚊总数的81.97%和64.37%,华北区该蚊种年平均密度最高,为2.31只/(灯·h);华南区次之,为1.58只/(灯·h);蒙新区未监测到该蚊种。不同地理区划的年平均蚊密度值差异(F=3.977,P=0.004)及所占比例差异(χ^2=62628.20,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季节消长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2.484,P=0.013)。5种不同生境类型中该蚊种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69,P=0.001),其中牲畜棚的年平均密度相对较高,为1.92只/(灯·h)。结论 我国不同地理区划的淡色库蚊/致倦库蚊构成比、种群密度、季节消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验证了我国动物地理区划的合理性,建议不同地理区划的蚊虫监测及防制制定相应的方案。
陆润泽刘起勇吴海霞郭玉红
2006-2012年全国19省三带喙库蚊监测研究被引量:26
2014年
目的了解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点三带喙库蚊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为三带喙库蚊及相关传染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6-2012年在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点用诱蚊灯法对城镇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和牲畜棚等5种生境的三带喙库蚊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2年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点三带喙库蚊总体平均密度为0.82只/(灯·h)。在19个监测省份中,华东地区的江苏省及华南地区的湖南省和湖北省三带喙库蚊密度相对较高。不同地区不同月份三带喙库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华南地区5-6月该蚊密度较高,西南地区6-8月密度较高,华东、华中、华北及西北地区7-8月密度较高,而东北地区8-9月密度较高。5种生境间的三带喙库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牲畜棚和农户该蚊密度相对较高。三带喙库蚊密度存在年际波动现象,其中2010年最高,2012年最低。三带喙库蚊密度的季节高峰呈现单峰型,牲畜棚7月最高,而农户6-8月最高。结论本研究初步掌握了全国三带喙库蚊密度总体水平、地区差异、生境差别、年际波动、季节消长等特征,为三带喙库蚊及相关疾病监测、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及控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刘小波吴海霞殷文武郭玉红任东升王君刘起勇
关键词:三带喙库蚊生境
河南省永城市蚊种构成及季节消长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调查河南省永城市的蚊种构成、密度、季节消长及其分布,了解该地区优势蚊种及其活动规律,为防控蚊媒疾病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不同地理方位选择3个乡镇作为调查点,于2010年7-10月采用诱蚊灯法在人房外、户外和牲畜棚等不同生境开展蚊类调查,每月2次,对捕获的蚊类进行形态学鉴定、记录,并利用Excel 2007和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捕获蚊虫20 684只,隶属4属5种,平均蚊密度为34.08只/(灯·夜);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54.12%。牲畜棚蚊密度最高,达50.58只/(灯·夜),人房外和户外环境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种生境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450,P<0.01)。蚊密度7月开始增高,7月下旬为活动小高峰,9月达活动最高峰,10月开始下降。任湖和孟庄村蚊密度于9月上旬达最高峰,呈单峰分布,以任湖村蚊密度最高;3个乡镇的蚊虫数量和蚊种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 033.097,P<0.01)。结论永城市蚊虫分布依生境和地方性特征而不同,可根据不同地区、生境及蚊种季节变化趋势,采取针对性的防蚊灭蚊措施开展蚊虫防治工作。
陈传伟郭玉红孙重秀任东升朱丽刘祥罗运动沈阳刘京利刘小波李贵昌刘起勇
两种多杀菌素剂型对三带喙库蚊幼虫现场防治评价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评估多杀菌素不同剂型Natular G30(颗粒剂)和Natular T30(片剂)在大型野外模拟水稻田小区中控制三带喙库蚊幼虫的效果。方法选择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作为研究现场,利用牛帐诱法采集三带喙库蚊饱血成蚊,带回实验室蚊种复核鉴定,待其产卵孵化出幼虫后,释放于现场模拟稻田的人造小区中。实验小区(n=25)施洒Natular G30和Natular T30,对照小区(n=12)不施洒杀虫剂。定期记录实验前后各小区蚊幼及蛹的数量,计算减退率。试验前,记录实验小区内相关水质指标,如pH、温度、总固体含量、盐度、溶解氧含量等。利用SPSS17.0和Excel2007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Natular T30处理后第1天三带喙库蚊大龄幼虫减退率为10.14%,处理后2周内三带喙库蚊大龄幼虫及蛹减退率均低于80%。Natular G30处理24 d后三带喙库蚊大龄幼虫减退率达到70.06%。结论在大型野外试验中,多杀菌素Natular G30较Natular T30对三带喙库蚊控制持效期长。
刘小波刘起勇任东升赵伟郭玉红孟凤霞王晓花李贵昌何昌华王君李长庆张晓越王艳波刘京利钟汶兵李袁飒欧婷婷孙定炜姚麒麟曾林海谢芳李善干林忠岭
关键词:多杀菌素三带喙库蚊
2006—2013年中国19省白纹伊蚊监测数据分析被引量:53
2015年
目的了解我国19个省病媒生物监测点白纹伊蚊密度消长趋势,为白纹伊蚊及相关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6—2013年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系统中诱蚊灯法在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牲畜棚环境监测的白纹伊蚊数据,按监测点所在温度带、降水带,进行不同监测生境、月份、年份和温度带白纹伊蚊密度差异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6—2013年全国白纹伊蚊总密度为0.036只/(灯·h)。不同生境白纹伊蚊平均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牲畜棚和农户环境中白纹伊蚊密度较高,且都是7月密度最高,而公园、医院和居民区7—8月密度均较高;白纹伊蚊密度最高年份为2006年,其后密度明显下降,2010年和2013年略有回升。不同温度带白纹伊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热带的白纹伊蚊密度最高,达0.091只/(灯·h),其后依次为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监测点未监测到白纹伊蚊;暖温带的密度高峰出现在8月,晚于亚热带的7月;热带的白纹伊蚊密度全年有2个高峰,分别出现在7月和10月;热带地区白纹伊蚊密度2010—2012年出现明显的上升。不同降水带中,发现白纹伊蚊分布的3个降水带白纹伊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降水量400~800 mm区域的白纹伊蚊密度最高,达13.89只/(灯·h),其后依次为800~1600 mm、〉1600 mm区域,〈400 mm区域未发现白纹伊蚊;不同降水带中白纹伊蚊密度全年均呈单峰曲线,年均降水量400~800 mm区域白纹伊蚊密度全年最高峰出现在9月,800~1600 mm区域密度最高峰出现在8月,〉1600 mm区域6—11月密度均较高;〉1600 mm区域密度在2008年后一直缓慢上升。结论不同监测环境、温度带、降水带、月份、年份的白纹伊蚊密度存在差异,提示在白纹伊蚊及相关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上不同的生境、温度带(地区)、月份应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吴海霞刘起勇刘小波鲁亮郭玉红岳玉娟
关键词:白纹伊蚊生境温度带降水带
我国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现状分析及展望被引量:102
2015年
我国丰富的气候条件、地理景观和生态环境孕育了多样性的病原、宿主动物和病媒生物,导致病媒传播疾病广泛分布和频繁发生,对我国人群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是病媒传播疾病预防和控制的根本措施。20世纪之前,鉴于人类对病媒生物认识不足,致使病媒生物防控工作相对迟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得到重视和加强,但也走过一些弯路[1]。
刘起勇
关键词:病媒生物
红外感应相机在鼠密度监测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研究红外感应相机在室内鼠密度监测中的应用。方法在可能有鼠类活动的地方布放红外感应相机进行监测,同时使用粘鼠板和鼠夹进行灭鼠。结果粘鼠板和鼠夹在使用初期可以消灭大部分鼠类,但在使用几天后残余鼠对捕鼠器械产生回避。通过红外感应相机拍到的鼠活动照片和视频,清晰显示鼠对捕鼠器械的回避反应及鼠的活动规律。结论鼠对红外感应相机没有回避作用,红外感应相机可以监测到鼠类活动的照片和视频。视频包含信息量大,可更好地了解鼠的活动习性。与其他鼠密度监测方法相比,红外感应相机有其特殊优越性。
任东升刘起勇
关键词:鼠密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