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2010JK245)

作品数:2 被引量:7H指数:1
相关作者:张保宁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外国语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学

主题

  • 2篇巴赫曼
  • 1篇德语文学
  • 1篇学科
  • 1篇学科建设
  • 1篇译介
  • 1篇语言
  • 1篇人类尊严
  • 1篇诗化
  • 1篇诗化语言
  • 1篇诗性
  • 1篇时代主题
  • 1篇尊严
  • 1篇解构
  • 1篇博格

机构

  • 2篇西安外国语大...

作者

  • 2篇张保宁

传媒

  • 1篇外语教学
  • 1篇渭南师范学院...

年份

  • 2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以诗性的思考解构现实的困境和人的精神苦难——论巴赫曼小说的批判解构功能被引量:7
2012年
奥地利当代女作家巴赫曼的小说多以死亡为主题,充满了人的生存困惑和苦痛感,对二战以后西方社会现存秩序的解构和批判有力而深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西方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不同,巴赫曼的小说从一开始就尝试用一种诗化的语言和隐喻的方式来表达她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她认为人生的悲痛像一张拉满的弓,人的成长过程就是驯兽的过程,因此适应了人类,就是一种被囚禁和被摧毁。但人不能就此甘于现状,永远忍受这种"侮辱和伤害"的生活;她主张人的思想要努力挣脱世俗和现实,渴望过上一种有尊严的生活。巴赫曼的小说代表了世界正义的力量,是对人类对文明精神的呼唤。
张保宁
关键词:巴赫曼诗化语言人类尊严时代主题
英格博格·巴赫曼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
2012年
英格博格·巴赫曼是奥地利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是战后德语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二十世纪德语文坛具有重要地位。巴赫曼的作品表现出非常深刻的时代主题,对西方社会的反思和批判达到了值得关注的思想高度,研究巴赫曼的作品有益于认识二战以来西方社会的思想走向以及社会心理;巴赫曼作品的诗性意识及其表现形式具有新的审美意味和借鉴价值,可以丰富我国的学术研究;通过对巴赫曼作品的介绍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德语文学,对于加强外国文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张保宁
关键词:巴赫曼德语文学学科建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