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2008]10)
- 作品数:30 被引量:307H指数:10
- 相关作者:储明星宛晓春狄冉宁井铭方丽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重庆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理学更多>>
-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的普洱晒青毛茶指纹图谱识别方法被引量:34
- 2010年
- 为了对不同产地的晒青毛茶进行鉴别,研究了晒青毛茶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不同识别方法。运用相关系数、夹角余弦和重叠率3种方法分别计算指纹图谱的相似度,以数字化指纹图谱为基础,对样品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了18个茶叶样品的主成分,并以前2个主成分作二维散点图。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能准确地体现指纹图谱的相似程度,使毛茶与绿茶得到良好的分离;茶叶内含成分复杂,主成分较多,7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8.61%,系统聚类和二维排序散布图能够区分晒青毛茶和绿茶,具有简便、直观的特点。4种识别模式均能较好地对指纹图谱进行识别,为普洱茶原料鉴别和质量控制提供新的试验依据。
- 宁井铭张正竹谷勋刚宛晓春孙文通
-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农产品晒青毛茶指纹图谱
- 绿茶面条加工工艺优化及护色技术研究被引量:10
- 2012年
- 以超微绿茶粉、特一粉为主要原料,以葡萄糖酸锌和叶绿素铜钠为主要护色剂,对绿茶面条的加工工艺及护色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利用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对绿茶面条加工工艺进行了优化。绿茶面条的优化加工工艺为海藻酸钠添加量0.20%,超微绿茶粉添加量1.5%,葡萄糖酸锌添加量0.018%,叶绿素铜钠添加量0.010%,水添加量26%。以上5个因素在影响绿茶面条品质上的优先次序为超微绿茶粉添加量>叶绿素铜钠添加量>水添加量>葡萄糖酸锌添加量>海藻酸钠添加量。所制得的绿茶面条色泽翠绿、均匀,外形整齐,表面细密光滑,咬劲、软硬、弹性均适口,具有绿茶特有的香味。
- 陈灿张正竹宛晓春
- 关键词:超微绿茶粉面条护色
- 茶叶中吡虫啉农药残留的液相色谱检测方法被引量:37
- 2012年
- 建立了茶叶中吡虫啉农药残留的液相检测方法。对比了几种常用溶剂和提取方式的提取率以及固相萃取材料对茶叶样品中干扰基质的净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茶叶经水浸泡,乙腈高速匀浆提取,Envi-Carb/PSA固相萃取柱净化,乙腈6mL洗脱后,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检测茶叶中毗虫啉农药的残留量,吡虫啉的添加质量分数为0.025-0.250mg/kg,其回收率为92.0%-97.6%,相对标准偏差(RSD)≤3.8%,方法的定量限为0.025mg/kg,符合出口茶叶吡虫啉农药残留分析要求。前处理方法简单快捷,有机溶剂用量少。
- 王孝辉宛晓春侯如燕
- 关键词:茶叶吡虫啉农药残留液相色谱
- 噻虫嗪在茶叶及绿茶加工过程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研究被引量:15
- 2011年
- 研究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在茶叶上的残留、消解动态以及在绿茶加工过程中的降解率。结果表明,噻虫嗪在茶叶上的原始沉积量因不同施药处理有所差异,残留消解动态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不同时间采摘的茶鲜叶加工成绿茶过程中噻虫嗪的降解率为1.2%~22.7%,平均降解率为8.2%。高低浓度施药处理的消解速率基本一致,平均消解系数(k)为0.431 8±0.002 0,噻虫嗪在茶鲜叶上的半衰期为1.56~1.62 d,噻虫嗪在绿茶上的半衰期为1.60~1.64 d,消解99%所需要时间(T0.99)为10.18~10.49 d,消解到0.01 mg.kg-1所需时间为15.75~17.22 d。
- 赵秀霞张正竹胡祎芳苏婷侯如燕
- 关键词:噻虫嗪茶鲜叶绿茶降解
- 茶树花中茶多酚和茶皂素综合提取技术研究被引量:7
- 2012年
- 为了实现对茶树的综合利用,以茶树的花为实验材料,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方法对茶树花中茶多酚和茶皂素的综合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分析了浸提时间、料液比、浸提温度、乙醇浓度和超声波功率对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醇浓度70%,超声波功率350W,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10min,料液比1∶30g/mL时,茶多酚和茶皂素的综合得率最高,分别达到了28.38%和23.69%。
- 卢雯静宁井铭方世辉江山韦欢
- 关键词:茶树花茶皂素茶多酚
- 高通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技术及其在家畜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1年
-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技术是研究生物重要经济性状相关基因或抗病相关基因的有力工具。作者总结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几种高通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的技术,并对其原理、流程及在家畜中的应用作了简要介绍。
- 狄冉储明星
- 关键词:差异表达基因高通量家畜
- 基于造形新工艺的乌龙茶品质差异性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为了降低乌龙茶加工中"包揉"工序劳动强度,采用"包揉加锅炒"造形工艺代替传统的乌龙茶"包揉"工艺。比较了不同锅温(60℃、70℃和80℃),炒板摆幅(大幅、小幅)与摆速(57、67 r·min-1)及投叶量(3.7、4.2和4.7 kg)对乌龙茶理化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探讨了锅炒工艺的优化。结果表明,投叶量为4.7 kg,锅炒温度80℃,小幅摆速为67 r·min-1处理的乌龙茶内含物质丰富,感官品质最好。
- 韦欢宁井铭方世辉江山卢雯静
- 关键词:乌龙茶造形
- 不同灭菌方式对普洱散茶品质及主要微生物的影响被引量:2
- 2011年
- 采用紫外、热风、蒸汽和微波四种不同的灭菌方法对普洱散茶进行灭菌处理,对茶叶的灭菌效果、感官品质、茶叶内主要成分、微生物的存活量和技术特点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紫外、热风和微波三种灭菌处理符合普洱茶的卫生要求。其中,紫外灭菌设备简单、费用低,并可实现在线操作。厚度为0.5cm的散茶经紫外灭菌50s后,汤色、香气及滋味等俱佳,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青霉(Penicillium sp.)、根霉(Rhizopussp.)、毛霉(Nucor sp.)、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等霉菌能够生存,有利于普洱茶在存放过程中进一步陈化。
- 宁井铭张畏牟启娅张正竹宛晓春
- 关键词:灭菌普洱茶
- 辐照降解绿茶甲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10
- 2011年
- 对60Coγ射线辐照降解茶叶中甲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经5kGy辐照后,分别喷施过2种农药的茶鲜叶中,甲氰菊酯的降解率为7.3%,溴氰菊酯为14.7%;加工为成茶后的绿茶中甲氰菊酯的降解率为2.2%,溴氰菊酯为12.1%。甲氰菊酯在茶鲜叶中的辐照降解率比在绿茶中高5.1%,溴氰菊酯在茶鲜叶中的辐照降解率比在绿茶中高2.6%。加工过程对甲氰菊酯降解约为16.4%,而对溴氰菊酯降解率仅为4.4%。
- 胡祎芳宛晓春侯如燕张海伟赵秀霞王孝辉
- 关键词:绿茶农药残留辐照降解
- 茶氨酸检测分析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2年
- 茶氨酸作为茶叶中的特征氨基酸是构成茶叶滋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人体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因此对茶氨酸的检测与分析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茶氨酸检测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
- 宁井铭史成颖陈琪梁进宛晓春张正竹
- 关键词:茶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