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10491142)

作品数:22 被引量:503H指数:12
相关作者:刘锐杨华李祖佩曹晋孙新华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四川省委党校中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经济管理
  • 16篇社会学
  • 4篇政治法律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9篇阶层
  • 7篇阶层分化
  • 4篇土地流转
  • 3篇农村
  • 3篇农民
  • 3篇中农
  • 3篇阶层关系
  • 3篇J
  • 2篇中间阶层
  • 2篇人治
  • 2篇上访
  • 2篇农民上访
  • 2篇文化
  • 2篇下乡
  • 2篇阶层结构
  • 1篇代际伦理
  • 1篇地域化
  • 1篇地缘
  • 1篇地缘关系
  • 1篇血缘

机构

  • 2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四川省委党校

作者

  • 10篇刘锐
  • 6篇杨华
  • 5篇李祖佩
  • 1篇袁明宝
  • 1篇曾红萍
  • 1篇余佳伲
  • 1篇孙新华
  • 1篇曹晋
  • 1篇刘莉芬

传媒

  • 3篇中州学刊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天津行政学院...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开放时代
  • 1篇学习与实践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人文杂志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探索
  • 1篇南京人口管理...
  • 1篇中共宁波市委...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中共青岛市委...
  • 1篇中共杭州市委...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武陵学刊

年份

  • 2篇2014
  • 7篇2013
  • 13篇2012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温情脉脉的代际剥削何以可能?——基于河南D村调查被引量:13
2012年
与以往研究不同,河南D村的代际交换明显偏向有利于子代的一方,但父代并没有牢骚抱怨或理性算计,而是在有劳动能力时全力帮助儿子娶媳妇、买房子,分家之后无偿供给子女生活费用,帮忙照顾孙子,没有劳动能力的时候尽量少麻烦儿子,代际关系呈现出一丝淡淡的悲壮和温情。父辈心中深藏的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本体性价值和为儿子操心的村庄舆论形成强大的意识形态,驱赶着父代不怕牺牲、努力为儿子福祉奋斗的文化实践。
刘锐
利益密集与农村治理——以豫北城郊农村为考察对象
2012年
城郊农村因征地开发,资源流量增大,各种获利机会出现。各方主体围绕密集的利益进行激烈争夺,形成与普通农业型村庄不同的治理状况。本文从村庄社会结构、村治精英的替换逻辑、村治精英的治理治理策略三个方面来说明利益密集型地区的农村治理情况,试图解释在治权弱化的背景下,乡村组织是如何应对混混、钉子户和普通农民,维持村庄秩序的。L村的"体制吸纳社会"和"私人治理"策略是否会造成政权合法性的丧失并演变出一个刚性的利益集团,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刘锐曾红萍
农民上访:类型划分、理论检视与化解路径被引量:6
2012年
从导致农民上访的原因进行分析,农民上访可以划分为基层组织越位型、基层组织缺位型和农民失范型三种类型,每种上访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内在逻辑。农民上访的多元性特点表明,目前学界关于上访研究的维权和治权两个视角均难以全面理解农民上访的复杂性。基层组织的权力是一个复合体,两种范式只强调其中的某些侧面,而未能从权力本身具有的复合结构以及运作逻辑入手展开分析。基于此,基层组织基础性权力和强制性权力之间的相互疏离与功能错位,是导致农民上访困境的主要原因。弥合两者之间的张力,解决其中存在的功能失调和功能错位问题,成为有效化解农民上访困境的可行路径。
李祖佩
关键词:农民上访
农村新兴中农阶层与“三农”问题新解被引量:10
2012年
在农村人口流动、职业分疏和阶层分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我国"三农"问题出现了新的形态,表现为农村持续和谐稳定与国家政策如何在农村有效贯彻实施、农民各阶层关系如何整合、农业增产增收与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除需要国家的制度、资源和政策输入外,还需要调动农村内部主体的积极性。由于农村新兴中农阶层的主要利益关系在土地上、主要社会关系在村庄里,以及收入水平在农村属于中等,他们在农村政治社会事务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能够接应外部输入的制度、资源和政策,从而在一定意义上成为解决问题的村庄主体。
杨华
关键词:农村阶层分化
村治主体的“老好人”化:原因分析与后果呈现被引量:21
2013年
后税费时期,在我国相当一部分农业型村庄中,不得罪人、缺乏原则性的"老好人"成为村治的主体。税费改革及其相关配套改革带来的系列后果,如村庄治理权力弱化、村庄集体资源匮乏等,成为理解"老好人"治村得以出现的制度层面原因;另一方面,"老好人"治村现象的出现与村庄社会变迁以及村庄内生型力量彰显有关。"老好人"治村是上述两个层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村治主体的"老好人化"导致村级组织悬浮、基层矛盾凝聚、村庄秩序瓦解等一系列政治社会后果,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李祖佩
关键词:老好人税费改革
农村阶层研究的范式论纲:实体论与关系论被引量:16
2013年
农村阶层研究中存在着实体论和关系论两大范式。实体论阶层研究以结构功能主义为哲学基础,以多元分层理论为理论渊源,主要从宏观角度关注静态的阶层结构。关系论阶层研究则以社会冲突论为哲学基础,以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为理论渊源,倾向于从微观角度关注动态的阶层关系。在既有的农村阶层研究中,主导范式是实体论,但是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农村阶层关系研究理应成为农村阶层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之相关的村庄微观研究方法也应受到重视。
杨华
关键词:实体论关系论阶层结构阶层关系
主体性、多次分家与代际均衡——基于湘中云村分家实践的考察被引量:2
2012年
云村在1980年代就开始实行多次分家,且分家内容没有随着时代发展发生大的变动,分家时代际间的权利义务边界模糊,分家后代际交换理性而有温情,父子两代家庭生活独立自主且又能融洽沟通,形成一种新型的代际交换规则,是当地人主体性的一种表现。它既不同于传统道德和儒家伦理规制下的"继"中有"合"的分家实践,也与分账目分责任,遵从权利义务对等和极端理性算计的分家模式不同,代际关系呈现出一种适度理性和中度均衡。在这种分家模式下,父子两代靠关系交换来维持感情与经济合作,做人讲良心,做事讲公平的主体性原则被当地人所奉行。
刘锐
关键词:主体性代际伦理
土地流转、阶层分化与乡村治理转型——基于湖北省京山J村的调查被引量:30
2013年
以户籍在村的家庭为基础,结合阶层分化与乡村治理的关系,用社会资源作为农民分层标准,同时纳入土地变量,将J村农户分为脱离土地阶层、外出务工阶层、半工半农阶层、小农兼业阶层、村庄贫弱阶层。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地位秉赋、政治态度、社会表现不同,维护基层秩序的能力和动力也有差异。在阶层分化的条件下,乡村治理应该适时转型,深入调查农民阶层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治理能力建设,整合阶层利益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动农村政治发展。小农兼业阶层是当前农村的中间阶层,他们是融洽阶层利益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秩序,发扬基层社会民主,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力量,应该得到积极培育和支持。
刘锐
关键词:土地流转阶层分化阶层利益中间阶层
中农治村的发生机理被引量:27
2012年
随着市场经济的强力渗透和打工经济的兴盛,村庄共同体日趋瓦解,村庄内生规范在维系村庄秩序方面显得乏力;而农村税费改革及相应的乡镇体制改革则使得乡村干部治理能力大大弱化,在维持村庄秩序方面越发消极无为。在后税费时代,乡村社会内部经济分化严重,而村庄并没有道德混乱和社会动荡,这与富人和中农群体的存在并发挥作用有关。通过分析比较中农治村与富人治村的背景、治理机制和治理绩效的差异,指出中农在维持村庄秩序稳定方面更具优势,认为中农应该成为村级治理的主体并得到相应政策支持。
刘锐
关键词:村庄秩序
“中农”阶层:当前农村社会的中间阶层——“中国隐性农业革命”的社会学命题被引量:56
2012年
资本与劳动双密集型的小规模家庭农场远比大农场适合中国实际,这是黄宗智先生为'中国隐性农业革命'提出的农业经济学的命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小规模家庭农场及其经营者的存在,还具有深刻的社会学意义。安徽芜湖农村的调研显示,根据农村土地耕种规模及收入状况,可将当前农民划分为精英阶层、中上阶层、中农阶层、中下阶层、贫弱阶层等五大阶层。其中,作为经营小规模家庭农场、获取中等水平收入的中农阶层,因其独特的社会禀赋和在农村阶层结构中的特殊位置,在乡村治理和农村政治社会事务中扮演着中间阶层、释放中农价值的角色,并造成乡村治理中特有的'中农现象'。新兴中农阶层的发现,将'中国隐性农业革命'带进了社会学阶层研究的经典命题之中,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杨华
关键词:农村社会阶层分化中间阶层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