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CXW001)

作品数:13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陈娜陈栋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国家行政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文化科学
  • 3篇历史地理

主题

  • 9篇新闻
  • 5篇大学教授
  • 3篇新闻史
  • 3篇新闻学
  • 3篇中国新闻
  • 3篇中国新闻史
  • 3篇传媒
  • 2篇新闻传播
  • 2篇新闻传播教育
  • 2篇影响性
  • 2篇知识分子
  • 2篇中国传媒
  • 2篇时评
  • 2篇教育
  • 2篇涵养
  • 2篇传播教育
  • 2篇传播学
  • 1篇电子传媒
  • 1篇新闻传播学
  • 1篇新闻定义

机构

  • 12篇天津师范大学
  • 4篇复旦大学
  • 3篇国家行政学院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12篇陈娜
  • 1篇陈栋

传媒

  • 9篇新闻爱好者
  • 2篇今传媒
  • 1篇中国记者
  • 1篇青年记者
  • 1篇天津市社会科...

年份

  • 3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学问的真挚与从容——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郭镇之
2011年
约访郭镇之教授是一直以来的心愿,这位默默耕耘于清华园的知名学者有着一连串值得称道的求学履历:1979年,她是新中国第一位专治中国广播史的研究生;1985年,她成为新中国最初的新闻学博士生之一,1988年,完成了首部研究中国电视史的博士论文——《中国电视史稿》,从而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新闻学的女博士……而在诸多"第一"光环的笼罩下,已是蔚然大家的郭镇之却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温煦与亲和。在一下午的畅谈中,女先生始终坦诚相待,真应了明代李贽的那句,"有问乃答,不问即默,安闲自在,从容应答"。
陈娜
关键词:新闻学从容影响性真挚
我信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甘惜分被引量:2
2014年
从贫苦的孤儿到密赴延安的革命青年;从年轻的政治教员到党的新闻工作者:从新华社西南总分社的采编部主任到北京大学新闻专业的副教授、教授:从政治浩劫中的“顽固分子”到学术解放后的开宗立派:从长期受缚于“左”的思想到脱胎换骨、涅椠重生……甘惜分,这位接近期颐之年的老人,不仅以他丰富的阅历和精深的思想为中国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奉献了不菲的精神财富,更为重要的是,在他沧桑的人生故事中。翻云覆雨的时代变迁与峰回路转的个体命运所辉映出的.正是老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悲喜交集的集体记忆和历史共鸣。
陈娜
关键词:大学教授中国人民中国知识分子信仰新闻学研究新闻专业
融媒时代,时评创作需涵养四大智慧被引量:2
2017年
时评是"热言时代"的思想原声,是穿越历史的智慧光芒。本文以作者自身的时评创作实践为蓝本,从时评创作涵养说理、叙事、建言、明志四大智慧的全新维度,深入阐述如何在时评阅读或创作中提升思想、增长智慧。
陈栋
关键词:时评涵养
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为方法--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彬被引量:1
2014年
李彬在一篇文章中提及近代中国学术思潮的三种取向:“以中国为中心,以西方为方法”(中体西用)、“以西方为中心,以西方为方法”(全盘西化)、“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为方法”(中国道路)。
陈娜
关键词:新闻学术思潮
研究的起点是找准自我定位--访新加坡旅华学者、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日本龙谷大学名誉教授卓南生
2014年
许多年前,卓南生曾特别强调自己是一位“来自一度被改名为昭南岛的新加坡青年”,这句意味深长的身份表白在他其后几十年旅日生涯的映衬下显得耐人寻味。出生于被日军占领时期的新加坡,求学于战后“国论二分”时期的日本,成名于传达“亚洲心声”的国际时评,那个当年带着满腹疑问负笈东瀛的狮城青年,在执着求索、学以致用的人生旅途中绘就了一幅博学、明辨、善察、
陈娜
关键词:客座教授名誉教授学者耐人寻味人生旅途
个体记忆与学术人生——当代中国新闻学者口述实录研究
本文以口述历史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学者的学术人生发展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对当代中国30位新闻学者展开的个案研究,提出了中国新闻学者在学术边界、学术轨迹、学术路径、学术视野、学术代际、学术情怀、学术争论、学术身份8个方面...
陈娜
关键词:个体记忆口述历史新闻学者
文献传递
中国新闻史是中华民族的新闻史--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白润生被引量:1
2013年
白润生善于自嘲,这一点有些特别。他回忆自己“一生磕头最多”,他形容自己“上大学时老实得近于窝囊”,他评价自己“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他总结自己“没想到能活过古稀”……这位新中国对少数民族新闻研究贡献卓著的长者,对于生活、对于命运,有着毫不讳言的感恩和敬畏,字里行间平实谦和得令人感动。这不由得使人想起了一句话:“坚强得像一株芦苇。”
陈娜
关键词:中国新闻史中华民族大学教授自嘲
在团结协作中发展新闻传播教育--访四川大学教授邱沛篁
2014年
邱沛篁的身上有着典型巴渝人的性格:热情爽直,豁达勤勉,人情味重。作为中国西部新闻传播教育重镇的开拓者与创始人,邱沛篁的学术履历几乎映射了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一路风尘。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实务能力,开阔的办学思路.强烈的协作精神,邱沛篁的个人学术风格与川大新闻传播教育的优良传统相得益彰、水乳交融,难怪有人说他是“西部新闻界的传奇”“新闻教育的永动机”。
陈娜
关键词:新闻传播教育大学教授团结协作学术风格新闻传播学
做学术要有大理想——访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家林被引量:1
2016年
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这是刘家林的事业理想。这位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农家子弟,穷不坠青云之志,达不隐书生本色,青灯黄卷,以梦为马,将考镜源流、自成一家作为矢志不渝的抱负,抒写了无悔的岁月人生。回忆往昔,刘家林虽嬉笑怒骂、臧否分明,却毫无怨尤、坦荡从容。他从那个倔强叛逆的寒门少年开始,道出了半生相随的性情与信念。不囿现状的灵动,嗜书如痴的执着,行事一力承当,为学心存敬畏。从流连忘返于图书馆的工农兵学员。
陈娜
关键词:考镜源流农家子弟中国新闻史新闻教育新闻传播教育
教师是我一辈子的身份--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玉明
2013年
赵玉明,这位生于旧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古稀老人习惯称自己为“十七年一代”的知识分子。“十七年”,正是这段浓缩了一个时代苦乐的特殊历史时期,造就了那一代人的集体面孔:乐于服从,甘于牺牲,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们对工作有着炽烈的事业心,对国家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更重要的是,他们受缚于时代,又感恩于时代。在他们的个体命运中,映衬着家国命运的流变轨迹,烙刻着历史造就的集体情怀。简单地说,他们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信徒。
陈娜
关键词:大学教授中国传媒教师知识分子旧中国事业心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