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XBBS201102)

作品数:7 被引量:50H指数:4
相关作者:徐峰杨维康廖灏泓夏参军徐文轩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两性异形
  • 2篇体型
  • 2篇鸟类
  • 2篇蜥蜴
  • 2篇荒漠
  • 1篇行为时间分配
  • 1篇雄性
  • 1篇沙蜥
  • 1篇摄入
  • 1篇体形
  • 1篇能量摄入
  • 1篇鸟类多样性
  • 1篇爬行动物
  • 1篇窝卵数
  • 1篇两栖
  • 1篇两栖爬行
  • 1篇两栖爬行动物
  • 1篇两性
  • 1篇警戒行为
  • 1篇荒漠环境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新...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四川大学

作者

  • 7篇杨维康
  • 7篇徐峰
  • 4篇夏参军
  • 4篇廖灏泓
  • 3篇徐文轩
  • 2篇刘伟
  • 1篇林杰
  • 1篇乔洪海
  • 1篇刘伟

传媒

  • 4篇四川动物
  • 1篇兽类学报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5
  • 5篇2013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缘荒漠环境的鸟类被引量:6
2012年
2011年4月~2012年5月,对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缘进行了4次鸟类调查,共发现鸟类10目25科40属54种。其中留鸟21种、夏候鸟23种、旅鸟6种、冬候鸟4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3种,为波斑鸨、白肩雕和金雕,国家Ⅱ级保护动物8种,为鹗、黑鸢、高山兀鹫、秃鹫、雀鹰、猎隼、红隼和蓑羽鹤。该地以角百灵和蒙古沙雀等荒漠鸟类为优势种,猛禽如棕尾鵟等也较常见。
徐峰杨维康徐文轩夏参军刘伟林杰David BLANK
关键词:鸟类多样性波斑鸨
两栖爬行动物两性大小异形研究进展被引量:33
2013年
动物两性间在个体大小、形状以及体色等方面产生差异的现象被称为动物的两性异形(sexual dimorphism,SD),其中个体大小的两性异形(sexual size dimorphism,SSD)最受关注。两性异形是动物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反映了两性在不同选择压力作用下适应的结果。当前理论认为,产生两性异形的原因主要有3种,即性选择压力、生育力选择压力和生态位分离假说。两栖爬行动物中两性异形现象普遍存在,并且由于终身生长,两栖爬行动物个体大小的两性异形是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两栖爬行动物是研究两性异形的理想模型,并已得到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从两性异形的定义及规律、发生机制以及主要研究进展3个方面综述两栖爬行动物两性异形的研究状况,并结合我国两栖爬行动物两性异形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今后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廖灏泓徐峰杨维康
关键词:两性异形体型
旱地沙蜥的两性异形被引量:7
2015年
旱地沙蜥Phrynocephalus helioscopus是一种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北部的蜥蜴。通过测量和比较采自新疆塔城地区旱地沙蜥的体长、口宽、头宽、头高、头长、眼间距、腹部长、尾长等8个形态特征研究旱地沙蜥的两性异形。本研究共采集到旱地沙蜥51只,其中,雌性23只,雄性28只。雌雄平均体长分别为48.03 mm和47.69 mm。结果表明旱地沙蜥两性体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体长与口宽、头宽、头高、头长、眼间距、腹部长和尾长7个形态特征均显著正相关。在控制体长的基础上比较得出,雌雄个体在头高、头长、腹部长和尾长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口宽、头宽、眼间距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雄性的头高、头长和尾长均大于雌性,雌性的腹部长则明显大于雄性。旱地沙蜥的腹部长呈现明显的异形生长,雌性的生长速率明显大于雄性。旱地沙蜥的两性异形可能是性选择压力与生育力选择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雄性头部更大、尾部更长,在性选择中具有优势;雌性腹部更长,能够繁育更多的后代。
徐峰廖灏泓杨维康
关键词:两性异形体形蜥蜴
新疆沙虎的两性异形被引量:4
2013年
通过测量和比较采自新疆且末县的新疆沙虎Teratoscincus przewalskii成体的体型和口宽等6个形态特征,研究了新疆沙虎的两性异形。研究共采集64只新疆沙虎(雌性26只,雄性38只),雌雄成体最小体长(SVL)分别为63.6 mm和59.7 mm。口宽、头宽、头高、眼间距和尾长5个局部形态特征均与体长呈显著正相关。新疆沙虎体长雌雄间无差异,其它身体形态特征仅口宽具有显著的两性差异,且口宽相对于体长呈异速生长,雌性增长速率大于雄性。新疆沙虎口宽的两性异形可能与两性间食性的差异有关,而体长和其它身体形态特征无显著两性差异则可能与性选择和自然选择的综合作用有关。
廖灏泓徐峰杨维康
关键词:两性异形体型蜥蜴壁虎
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缘3种荒漠鸟类的巢及窝卵数
2013年
2011年4月~2012年5月,作者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缘进行鸟类调查时,观察到了棕尾鵟Buteo rufi-nus、漠鵖Oenanthe deserti和灰伯劳Lanius excubitor的巢及窝卵情况。以上3种鸟类是中国西北荒漠地区的常见鸟类,但关于它们巢及窝卵的情况却少有报道。开展此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这3种鸟类的生活史,丰富相关基础资料。
徐峰廖灏泓徐文轩夏参军Daivd LANK刘伟杨维康
关键词:窝卵数
不同发情阶段雄性鹅喉羚的时间分配特征被引量:1
2013年
以往研究表明受发情交配行为制约,一些雄性反刍动物在发情期食物摄入量明显降低。已有两个相关假说解释该现象:能量摄入最大化假说和能量保存假说。作者于2009~2010年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研究了雄性鹅喉羚不同发情阶段的时间分配。结果表明雄羚发情期采食时间比例明显下降(37.9%),低于发情前期(63.6%)和发情后期(65.8%);发情期卧息时间比例(6.0%)与发情后期相近(5.4%),明显低于发情前期(23.2%);发情前期至发情后期采食卧息时间比(分别为2.7、6.3、12.1)显著增加;发情期雄羚站立和移动时间比例明显升高,采食行为时间占非发情行为时间主要部分(86.4%),且采食行为与发情行为显著相关。相比之下,雌羚不同发情阶段采食行为时间分配比例相似。总之,除必需投入的发情行为外,发情期雄羚最大化其能量摄入;发情行为的投入是导致发情期雄羚食物摄入量下降的主导因子,雄性能量摄入最大化假说更好地解释了发情期鹅喉羚所采取的能量策略。
夏参军杨维康徐文轩徐峰David Blank
关键词:能量摄入发情行为
大沙鼠的警戒行为与采食及其它行为之间的关系被引量:7
2013年
动物常依据捕食风险强弱改变其行为策略,在警戒与采食及其它行为的时间分配上权衡,这一理论称为捕食风险的时间分配假说。该假说已在高原鼠兔等动物中得到验证,但对在中亚荒漠地区有代表性的啮齿动物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是否成立至今未被验证。通过行为观察,比较警戒与采食等行为在单位观察时间内总累积时间、单次行为持续时间以及活动频次之间的关系,验证大沙鼠行为规律是否符合捕食风险的行为时间分配假说。结果显示大沙鼠警戒行为的总累积时间与采食等其它行为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警戒与总地表活动:r=-0.727,P<0.001;警戒与采食:r=-0.515,P<0.001;警戒与储食:r=-0.174,P<0.001;警戒与其它行为:r=-0.142,P=0.001),警戒单次持续时间也与其它行为的单次持续时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警戒与地表活动:r=-0.157,P<0.001;警戒与采食:r=-0.126,P=0.002;警戒与储食:r=-0.094,P=0.024)。此外大沙鼠警戒频次与其活跃程度紧密相关,大沙鼠活动频繁时,伴随的警戒次数也多(警戒与总地表活动:r=0.404,P<0.001;警戒与采食:r=0.311,P<0.001;警戒与储食:r=0.297,P<0.001;警戒与其它行为:r=0.366,P<0.001)。研究表明:大沙鼠在警戒与采食等其它行为的时间分配上存在明显权衡,支持捕食风险的时间分配假说,并且其警戒行为亦与活动频次有关,当大沙鼠活动频繁时,伴随的警戒行为次数也越多。
徐峰刘伟乔洪海杨维康夏参军David Blank
关键词:大沙鼠捕食风险行为时间分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