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00343)

作品数:4 被引量:64H指数:4
相关作者:王小艺杨忠岐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瑞典国际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生物防治
  • 2篇物防
  • 2篇寄生
  • 2篇寄生蜂
  • 2篇白蜡
  • 2篇白蜡窄吉丁
  • 1篇隐蔽性
  • 1篇幼虫
  • 1篇羽化
  • 1篇天敌
  • 1篇蛀干害虫
  • 1篇啄木鸟
  • 1篇膜翅
  • 1篇膜翅目
  • 1篇膜翅目昆虫
  • 1篇昆虫
  • 1篇寄生性
  • 1篇寄主
  • 1篇害虫
  • 1篇产卵

机构

  • 4篇中国林业科学...

作者

  • 4篇杨忠岐
  • 4篇王小艺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寄生性膜翅目昆虫毒素的生态机制及应用前景被引量:7
2006年
膜翅目昆虫利用高效的毒素进行自身防卫、攻击猎物和调节寄主生长发育。从寄生性膜翅目昆虫毒素的产生、类别、组份、性质、毒素的生态功能以及毒素的作用机制等方面综述了寄生性膜翅目昆虫毒素的研究概况。膜翅目的泌毒器官起源于外胚层,由生殖系统的附腺演化而来。毒液由成熟雌蜂的毒腺或酸腺所分泌,并贮于毒囊中。昆虫毒素是成分复杂的混合物,已知膜翅目昆虫毒素中含有烃类、醇类、醛类、酮类、羧酸类、酯类、内酯类、酶类等多种化合物。寄生性膜翅目昆虫的毒素在提高自身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如通过麻痹寄主提高产卵成功的概率、通过抑制寄主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提高后代的存活率、通过干扰寄主的生理活动改善后代的营养需求等。体外寄生蜂毒素可造成寄主幼虫停止发育、永久性的麻痹甚至死亡,这类毒素常为抑性的、广谱的,一般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或神经肌肉连接点。而体内寄生蜂多为容性寄生,其毒液中含有多分DNA病毒(PDV),PDV通过抑制寄主免疫系统而巧妙地调节寄主的生理活动和发育,影响寄主的正常变态,大多数种类直到寄主结茧或做好蛹室时才将其杀死在安全的场所,从而使寄生蜂后代能够顺利完成发育。容性寄生蜂毒素对PDV的功能具有显著的增效或协同作用,而不会使寄主产生永久性麻痹。PDV对寄生蜂本身是非致病性的,与寄生蜂是一种分子水平上的共生或依生关系。寄生性膜翅目昆虫毒素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开发人类医药和特异性生物杀虫剂方面。但分离和纯化毒液中各个活性成分是应用的前提,也是生化和毒理研究的需要。
王小艺杨忠岐
关键词:膜翅目昆虫寄生蜂
白蜡窄吉丁幼虫及其天敌在空间格局上的关系被引量:26
2005年
调查了白蜡窄吉丁幼虫与其寄生性天敌白蜡吉丁柄腹茧蜂和捕食性天敌啄木鸟啄食白蜡窄吉丁的啄痕在空间格局上的规律.结果表明,在林间水平方向上,白蜡窄吉丁幼虫呈聚集分布,白蜡吉丁柄腹茧蜂和啄木鸟的啄痕也表现为聚集分布;在垂直方向上,白蜡窄吉丁幼虫分布于地面至3.37m以下的树干,主要集中于1.50m左右的主干,天敌也集中在此范围内活动.
王小艺杨忠岐
关键词:白蜡窄吉丁啄木鸟
白蜡吉丁柄腹茧蜂的羽化和产卵与寄主之间的关系被引量:18
2006年
白蜡窄吉丁是危害白蜡属树木的一种重要蛀干害虫,因其幼虫期高度的隐蔽性生活而极难检测和防治。白蜡吉丁柄腹茧蜂是新发现外寄生于白蜡窄吉丁幼虫的优势天敌种,对寄主害虫的控制作用较强,具有良好的生物防治利用前景。研究调查了白蜡吉丁柄腹茧蜂及其寄主白蜡窄吉丁越冬代成虫羽化的时序差异、不同时期林间的寄生率、寄主密度与寄生率的关系以及寄主幼虫大小与茧蜂产卵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越冬后白蜡吉丁柄腹茧蜂的羽化时间比其寄主害虫白蜡窄吉丁的羽化要晚1个多月。2003年白蜡吉丁柄腹茧蜂越冬代成虫的羽化从6月中旬持续到8月中旬,羽化高峰期在7月份;寄主白蜡窄吉丁的羽化期在5月中下旬。2004年白蜡吉丁柄腹茧蜂越冬代成虫的羽化从5月下旬持续到7月下旬,羽化高峰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寄主羽化期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室内)。越冬后天敌的羽化时间刚好适应最早寄主发育到可供寄生的龄期,这是二者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也表明白蜡吉丁柄腹茧蜂很可能是一种专性寄生蜂。林间白蜡吉丁柄腹茧蜂对白蜡窄吉丁幼虫的自然寄生率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体上是逐步上升的。自然条件下茧蜂决定是否产卵与寄主幼虫的大小即龄期有关,它仅在前胸宽和体宽1.5mm、体长12mm以上,即3~4龄的寄主幼虫体表产卵,但只要接受寄主并产卵,不同龄期寄主幼虫上的产卵量无显著的差异。
王小艺杨忠岐刘桂军刘恩山
关键词:白蜡窄吉丁羽化产卵生物防治
寄生蜂寻找隐蔽性寄主害虫的行为机制被引量:21
2008年
林木蛀干类害虫具有高度的隐蔽性,是林业上的一类重要害虫,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难防治的害虫类群之一。寄生蜂在与寄主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搜索、发现和攻击寄主害虫的独特机制,能够有效地找到并寄生它们。总结了寄生性天敌寻找、发现并成功定位隐蔽性寄主害虫的行为学机制。寄生蜂可以利用来自嗅觉的化学信息物质(如寄主、寄主粪便、虫道共生菌的挥发性气味)、寄主成虫的化学通讯物质、来自视觉的植物表面色差信息、来自触觉的寄主保护物性状特征、来自寄主取食和运动所产生的介质振动信号以及来自寄主活动和代谢的红外辐射等多种途径有效地发现隐蔽性害虫的位置,从而完成寄生行为。有些寄生蜂还能综合利用来源不同的多种信息,从而提高寄主定位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本文还对寄生蜂寻找寄主的这些线索在生物防治上可能的利用途径和前景进行了讨论。这对促进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充分利用天敌昆虫,提高生物防治效率具有参考价值。
王小艺杨忠岐
关键词:寄生蜂蛀干害虫生物防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