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0AA10A110)

作品数:2 被引量:22H指数:2
相关作者:张国范李莉阙华勇李莉许飞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基因
  • 2篇基因组
  • 1篇育种
  • 1篇水产
  • 1篇水产动物
  • 1篇塑形
  • 1篇嬗变
  • 1篇牡蛎
  • 1篇基因资源
  • 1篇分子育种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篇李莉
  • 2篇张国范
  • 1篇许飞
  • 1篇李莉
  • 1篇阙华勇

传媒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海洋与湖沼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水产动物基因资源和分子育种的研究与应用被引量:3
2011年
基因组测序技术及各种组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促进了基因资源发掘和分子育种技术的跨跃式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水产动物基因组项目相继启动,水产动物基因资源和分子育种研发也随之进入快车道,为实现水产资源深度发掘利用和经济动物的批量快速育种奠定了重要的组学基础。我国在水产养殖动物基因组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基因资源的利用及分子育种技术的研发仍存在巨大挑战。本文分析了农业领域分子育种及基因资源研究的国内外形势,展望了我国水产动物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以供参考。
李莉许飞张国范
关键词:水产动物基因组基因资源分子育种
中国牡蛎产业的嬗变——新认知、新品种和新产品被引量:19
2020年
牡蛎是近海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也是世界性海洋主养贝类。我国牡蛎养殖历史悠久,但高质牡蛎产品的长期匮乏已成为新形势下产业转型升级的卡点。在国际海鲜市场,高质牡蛎就意味着品质好、品相优。为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了中国经济牡蛎物种组成和地理分布;揭示了温度是不同尺度种性形成的重要环境驱动因子之一;构建了首个贝类全基因组序列精细图谱,发现基因组的高变异性和基因家族的特异性扩张是种性形成的重要遗传基础;对全球27个长牡蛎群体487个个体进行全基因组深度重测序,构建了50M级单核苷酸多态(SNP)资源库并制成190k高密度SNP分型芯片。这些资源基因组学(Resourceomics)研究为高质牡蛎创制奠定了基础。其次进一步查清了牡蛎经济性状的遗传力及表型相关性,锚定糖原含量调控的基因组模块区域,建立品质性状基因模块选育技术,育成"海蛎1号"新品种,糖原含量提高25.37%,比传统育种效率提高65.81%,实现了单一营养物质的定向选育,破解了牡蛎肉质改良的世界性难题。所建立的基因模块育种技术使高质牡蛎遗传创制成为可能。在育成新品种的基础上,还利用牡蛎附着变态阶段的生物学特性及上升流和下降流的物理学原理,创新牡蛎单体种苗制备技术,使种苗单体化率提高3倍;建立设施塑形生态育肥技术,通过壳型重塑并结合养殖水层的增肥调控,优型率达92%,出肉率达20%-23%。单体塑形养殖技术使牡蛎品相也达到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标准。团队建立的高质牡蛎创制技术体系在县域规模进行标准化应用示范,支撑了"乳山牡蛎"成为行业第一品牌,产业经济效益提高2-3倍,实现了牡蛎产业从低质低效到高质高效的嬗变,示范带动了中国牡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张国范李莉李莉
关键词:基因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