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01146)
- 作品数:9 被引量:283H指数:6
- 相关作者:郑雄飞王子成赵忠郭瑜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 “域际关系”视角下“土地换保障”权益冲突的原因探析被引量:2
- 2013年
-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换保障"作为一种权益协调机制得以产生,却陷入了权益冲突的困境。在揭示"土地换保障"内在利益争议和权益失衡之后,作者借助"域"的方法对"土地换保障"的置换平台和交换要素进行了域界划分,研究发现:"土地换保障"相关权益冲突的实质在于"域际关系混乱",是由于各利益相关者利用自身优势混淆"域"际界限甚至"越域"行动所造成的。
- 郑雄飞
- 关键词:土地换保障权益冲突
- 地租的时空解构与权利再生产——农村土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探索被引量:29
- 2017年
- 时空解构是理解地租生成和演化的必要逻辑。"时间租"揭示了地租具有阶段性切割和历时性延绵的双重特性,因而增值收益分配应兼顾农民个体生命历程和世代叠加代际伦理的可持续性;"空间租"解析了地租因产业布局、地理区位等因素的集聚或分异,因而增值收益分配应协调相关各方的正当权利诉求,实现收益的可共享性。通过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与地租的互动、互构研究,文章探寻了增值收益分配的应然状态,主张通过"权利再造"修复并确保农民的地租收益权,建立、健全多方参与的协商谈判机制,辅以权利救济、司法仲裁和第三方专业评估,杜绝寻租,让相关各方在合意中确定具体分配的"地租量",从补偿、保障和共享三个层面保障农村人口的权益。
- 郑雄飞
- 关键词:地租增值收益分配
-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被引量:49
- 2013年
- 本文描述了我国劳动力供给的总体数量以及变化趋势,并从劳动参与率、城乡结构、人力资本三方面进行考察,探讨人口老龄化对于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我国劳动参与率还存在较大增长空间,将会是未来劳动力供给的重要增长点;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仍看似充足,但其老龄化情况较严重,难以维持当前农民工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另外我国年轻劳动力的教育程度和人力资本已有显著提升。因此虽然人口老龄化已经对我国劳动力供给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但由于人口和劳动力的变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并不会给经济发展带来突发的、灾难性的冲击。
- 郭瑜
-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劳动参与率人力资本
- 身份识别、契约优化与利益共享——我国养老保险的制度变迁与路径探索被引量:37
- 2016年
- 现时代是"身份性契约型社会",契约本身也是身份的载体,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理应契约与身份并重。"身份"既是社会研究的分析单位,也是一种分析方法。"身份治理"是一种蕴含"身份伦理"和"契约伦理"的社会治理模式,如何拟合不同身份进而优化社会运行是社会制度的内在要义。本文以"身份"为纵横轴,通过梳理我国退休养老保险制度的创制、演化及其身份轨迹,发现当前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困境或争议主要在于身份识别不到位甚至缺失;应当整合社会身份网络体系,从"国民身份"、"集体身份"和"个体责任"三个层次建立国民年金、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土地年金等制度,对"个人账户"进行功能开发,从而建构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
- 郑雄飞
- 关键词:养老保险身份识别年金制利益共享
- 中国“社会建设”理论的当代转向被引量:5
- 2014年
- 无论是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进程",还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观念的创新",社会建设伴随历代社会发展一直存在着。经历世纪轮回,社会建设的内涵已突破"将社会建设等同于各种社会事业建设"窠臼,逐渐深入到资源配置和改善民生;外延不再泛化为"谋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建设的总名",而逐步锁定于利益协调和格局优化;领域逐渐回归"社会性",不再从属于政治或经济领域;主体不再是"补政府设备之不足",突出了"社会"的主体地位;目标不仅是解决社会问题或笼统的"富泰康乐之社会",而聚焦于民生改善和利益关系协调;手段不再泛化为民主政治、文化、心理和教育等,则集中于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和社会发展路径优化。这些历史转向具有内在的动力机制、层次结构和相互关系,但也并非完美无缺,在研究取向和关键点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
- 郑雄飞
- 关键词:社会建设
- 农民工迁移模式的动态选择:外出、回流还是再迁移被引量:146
- 2013年
- 本文采用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调查数据(RUMIC),探讨了农民工迁移模式的动态选择及其决定因素。文章假定农民工外出就业依次经历外出、回流与再迁移3个次序决策,采用极大模拟似然一两步序列选择Probit模型来纠正选择性偏差并进行估计,我们最终发现:常年在外务工已经成为农民工迁移的主要模式,而回流是暂时性的,大部分回流农民工会选择再迁移,留乡发展的概率并不高;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劳动力禀赋等对外出和回流决策均有显著影响,不过土地资源禀赋仅影响劳动力的外出决策;外出务工特征如外出持续时间等对回流和再迁移有显著影响,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越高,再迁移的可能也越高,而失败的回流者再迁移的可能更低。
- 王子成赵忠
- 关键词:外出
- 职业化与成员权: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利益关系及其协调路径优化被引量:13
- 2018年
- 培育和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战略。新型职业农民具有传统农民职业化和城镇居民"职业嵌入"两种源流,在职业皈依过程中具有相似而又有差异的权利占有和利益诉求。为推进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及其功能优化,需要协调农民职业权与村民成员权、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资本下乡与村级自治、利益生长与收益共享等权益关系;整合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劳动关系相关法律法规,突出职业性,保护新型职业农民的劳动权益等,吸引农业专业技能强的劳动力返乡或进入农村发展;打造共建共治的治理格局,通过收益共享在农业农村配置内生驱动机制,进而推动农民职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纵深发展。
- 郑雄飞
-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化成员权社会利益关系
- 中国社会建设思想和理论的当代转向
- 2013年
- 社会建设实践,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进程,伴随历代社会发展一直存在着;社会建设理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观念的创新',承接了其本体固有的历史延续性而不断向前发展。文章立足历史的纵向性和时代的横向性,通过纵览典籍和梳理文献发现:社会建设思想已由古代的'朝野二分'、'君为臣纲'和'大同社会'转变到现代的'参政议政'、'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已突破'将社会建设等同于各种社会事业建设'的窠臼,逐渐深入到资源配置和改善民生;外延不再泛化为'谋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建设的总名',而逐步锁定于利益协调和格局优化;领域逐渐回归'社会性',不再从属于政治或经济领域;主体不再是'补政府设备之不足',突出了'社会'的主体地位;目标不再仅仅是解决社会问题或笼统的'富泰康乐之社会',而是聚焦于民生改善和利益关系协调;手段不再泛化为民主政治、文化、心理和教育等,而是集中于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和社会发展路径优化。思想与理论的历史转向具有内在的动力机制、层次结构上的关系,但也并非完美无缺,在研究取向和关键点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改进。
- 郑雄飞
- 关键词:社会建设
- “土地换保障”权益协调机制建设——基于“公域”“私域”与“第三域”的法社会学探索被引量:6
- 2014年
-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换保障"作为一种权益协调机制得以产生,但其自身却存在诸多制度缺陷和权益冲突。作者借助"域"和"法"的三分法对"土地换保障"权益协调机制建设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任何强制性的"土地换保障"都是不合法和不合理的,相关权益协调机制建设应明确"公域""私域"与"第三域"的利益边界和行动规则,从价值补偿、争议协调和路径优化三方面入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 郑雄飞
- 关键词:土地换保障三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