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31007)

作品数:13 被引量:79H指数:5
相关作者:陈木宏张兰兰刘建国向荣陆钧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阿德莱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4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同位素
  • 3篇放射虫
  • 2篇第三纪
  • 2篇氧碳同位素
  • 2篇氧同位素
  • 2篇碳酸
  • 2篇碳酸盐
  • 2篇碳酸盐沉积
  • 2篇气候
  • 2篇南海表层沉积...
  • 2篇南海南部
  • 2篇季风
  • 2篇海表
  • 2篇海区
  • 2篇SURFAC...
  • 2篇THE_SO...
  • 2篇表层沉积物
  • 2篇沉积物
  • 1篇大洋
  • 1篇大洋钻探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同济大学
  • 1篇阿德莱德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1篇陈木宏
  • 7篇张兰兰
  • 5篇向荣
  • 5篇刘建国
  • 4篇陆钧
  • 3篇陈忠
  • 2篇成鑫荣
  • 2篇张丽丽
  • 1篇赵泉鸿
  • 1篇李前裕
  • 1篇田军
  • 1篇颜文
  • 1篇罗传秀
  • 1篇董艺辛
  • 1篇汤贤赞
  • 1篇翦知湣
  • 1篇钟广法
  • 1篇殷学博
  • 1篇杜恕环

传媒

  • 3篇地球科学(中...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2篇Journa...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海洋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Chines...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晚第四纪热带边缘海微体古生物群与季风气候的演变特征
南海南部属典型的热带边缘海,位于西太平洋-东印度洋暖池区内,是南海与东亚夏季风的爆发源地。本项研究通过对该海区不同区域的沉积柱状样进行高分辨率的综合地层年代学与古环境替代性指标分析,建立了晚更新世以来热带边缘海的高分辨率...
陈木宏向荣刘建国张兰兰董艺辛
关键词:西太平洋暖池
文献传递
Deepwater Ventilation and Stratification in the Neogene South China Sea被引量:3
2007年
从 ODP 地点的物理性质, benthic 有孔虫类,和稳定同位素的联合数据 1148, 1146,和 1143 被用来后来在华南海(SCS ) 讨论深水进化早中新世。结果显示那 3 岩石地层单位,分别地相应于有标记红棕色的沉积颜色的积极红参数((*)) 的 21 17 妈, 15-10 妈,和 10-5 妈代表深水的 3 个时期通风。开始的 2 个时期显示出一个更靠近的连接到南极底部水(AABW ) 和北部件水(NCW ) 的当代的生产,显示在在 10 妈前的 SCS 和开的海洋之间的深水的一个免费连接。在 10 妈后面,红参数落下,但是保持比现代的值((*)=0 ) 高,从 1146 显著地从上面的深海的设置扩大了的更低的深海的设置和地点的地点 1148 之间的 CaCO3 百分比差别,和戏剧性地比较喜欢多氧底部条件的 benthic 种类减少了。结合了 benthic δ(的一次主要否定旅行 13 ) 在 10 妈,,这些参数可以表示一由开的海洋在 SCS 深水的控制变弱。可能,他们标记一个本地人的出生深在海盆由西方动人从南方关门到东方的功课期间由于基石深度的浅水路或上升流水在 SCS 海底在 16-15 传播的结束以后的菲律宾的弧妈。然而,在溶解的氧近来临了到现代水平以前,它带了另一 5 妈。尽管氧水平继续稳定,几和平的底部水(PBW ) 和太平洋深流水(PDW ) 自从 6 妈,标记种类很快增加了,在特别在 5 妈后面显示高溶解的板补品破碎由戏剧的逐步上升列在后面。5-3 妈的时期看了最强壮成层在深海然后 SCS 由地点之间的多达 40% CaCO3 差别显示了 1148 和 1146。除了由于在北高纬度上的全球冷却和冰盖积聚的加强的 PDW,加深的海盆由于更强壮的俯冲东方可能也从深西方的太平洋触发了更多的腐蚀剂水的流入。自从 3 妈, SCS 深水的进化进入了一个现代阶段,由相对马厩描绘了二个地点和增加在之间的 10% CaCO3 差别在比较喜欢低氧化环境的�
李前裕赵泉鸿钟广法翦知湣田军成鑫荣汪品先陈木宏
关键词:新第三纪碳酸盐沉积物氧同位素
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沙海区上层水体中的现代放射虫被引量:4
2012年
利用在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获取的2002和2004年两个春季航次的28个浮游拖网站位,分析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沙海区上层水体中的现代放射虫分布特征及其年际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南沙海区春季两个航次放射虫属种组成以热带亚热带暖水种为主要优势种,但在主要属种组成及其丰度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年际差异。上层水体中放射虫丰度以及主要属种相对丰度在夏季风爆发前后的分布变化也非常明显,表明南海上层水体中放射虫对夏季风爆发有响应;在夏季风爆发后放射虫总丰度明显增高,推测夏季风爆发后的海洋环境变化可能更有利于放射虫群的发育繁盛。但对造成放射虫在夏季风爆发前后分布差异特征的直接环境因素或其形成机制还有待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还进一步证实了T.octacantha和S.glacialis可以作为热带上升流的指示种。
张兰兰陈木宏向荣杜恕环
关键词:南沙海区
南沙群岛海区NS97-13柱样沉积物磁化率各向异性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通过南海南沙群岛海区NS97-13柱样磁化率各向异性系统测试、统计计算和测年等分析,给出了沉积物的磁化率椭球几何形态,重建了研究海区的古水流方向、沉积物的沉积形式。研究结果表明:(1)压扁型椭球(E>1)的择优方向位于磁性线理-磁性叶理直线的上方,夹角β的范围为0°<β≤33.14°,拉长型椭球(E<1)的择优方向位于磁性线理-磁性叶理直线的下方,夹角α的范围为33.14°<α<56.86°,指示磁性颗粒沉降时受动力作用的大小及其受力方向不同;(2)由磁化率各向异性参数(磁性线理-各向异性度,磁性叶理-各向异性度)确定的沉积物有改造沉积、再沉积和稳定沉积三种形式,前两种形式掺杂在稳定沉积层中的不同部位,构成部分混合沉积;(3)最大磁化率和中间磁化率的轴向分布表征研究海区距今近62 ka以来古水流方向主要为南北和北东-南西向,总磁化率记录了Heinrich层中的冷事件H1—H6。
汤贤赞陈木宏刘建国张兰兰陈忠
关键词:磁化率各向异性古水流方向南沙群岛海区
南海表层沉积物中细粒组分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27
2010年
对南海表层沉积物中的细粒组分进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试,探讨南海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南海表层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分布主要与陆源物质输入、生物活动和火山物质补给密切相关.南海细粒组分的配分模式与中国黄土的接近,与周边的珠江、湄公河等河流输入物质也有相似性,而与南海碱性玄武岩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南海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周边大陆.稀土元素趋势分析表明,珠江口往外至海南岛南部海域中沉积物朝东南方向向陆坡输送;台西南至珠江口往外海域沉积物大多向南输运;吕宋岛西部海域包括黄岩岛附近海域的火山物质主要向西北方向输送,向西可达113°E、向北可至20°N附近;南海南部沉积物整体上向南沙海槽西北部附近海域输送.
刘建国陈忠颜文陈木宏殷学博
关键词: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表层沉积物
新近纪南海深层水的增氧与分层被引量:5
2008年
综合南海ODP1148站、1146站和1143站沉积物物性、底栖有孔虫、同位素等资料,探讨早中新世以来南海深层水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在21~17Ma、15~10Ma和10~5Ma3个时间段分别对应3个富含红褐色粘土的岩性单元,其红色参数(a^*)增高指示南海深层水中溶解氧含量的增加.对比发现,前两阶段的深层水增氧与南极底层水和北大西洋组合水增强有关,说明10Ma前南海与外地的底层水基本是相互连通的.10Ma以后,南海深层水溶解氧降低,同时分别处于下深层水的1148站和上深层水的1146站之间的CaCO3含量变化加大,喜氧底栖有孔虫减少,底栖δ^13 C在~10Ma大幅度减轻,说明南海当时的深层水受大洋深层水的控制减弱.推测主要是南海海盆白16-15Ma停止扩张以后,南海逐渐关闭引起本地深层水开始形成的缘故.从6Ma左右开始出现大量的太平洋底层水和深层水的底栖有孔虫标志种,1148站和1146站在5~3Ma期间的CaCO3含量之差达到40%,标志南海深层水最大分异期.除了全球气候变冷、北半球结冰引起太平洋深层水扩张的影响之外,南海海盆由于更强烈向东俯冲而进一步下沉也可能是原因之一.3Ma以来南海深层水演化进入现代模式,两站之间的CaCO3含量之差稳定在10%左右,厌氧底栖种丰度增加.太平洋底层水和深层水的标志种相继在1.2Ma和0.9Ma大量减少,底栖δ^13 C也同时大幅度变轻到新近纪的最低值,表明太平洋底层水的影响基本消失,太平洋深层水的影响也大大减弱.因此,标准现代模式的南海深层水,推测主要由于“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时期巴士海峡下面的海槛抬升到接近目前~2600m的深度时,才开始形成.
李前裕赵泉鸿钟广法翦知湣田军成鑫荣陈木宏
关键词:上新世更新世增氧碳酸盐沉积
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323白令海航次介绍被引量:1
2009年
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323航次于2009年7月6日开始至9月4日结束在白令海实施。该航次的主要科学目标是通过钻取白令海的海底沉积物岩心样品,获得高纬度边缘海的较长时间尺度沉积序列,用于研究该海区上新世—更新世的从千年尺度到米兰科维奇尺度气候变化及其与太平洋和北冰洋的关联。经历近2个月的海上钻探与研究工作,在7个井位上共钻取5741m岩芯,获得上新世(近5Ma)以来的不同位置岩芯样品,并取得微体古生物与沉积学等分析测试的初步结果。
陈木宏
关键词:白令海气候变化
Clay mineral distribution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in sediment sources and transport被引量:16
2010年
Clay minerals of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are analyzed with X-ray diffraction, and their transport is explored with a grain size trend analysis (GSTA) model. Results show that clay mineral types in various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have different sediment sources and transport routes. Sediments in the northern SCS (north of 20°N) between the southwest of Taiwan Island and the outer mouth of the Pearl River have high contents of illite and chlorite, which are derived mainly from sediments on Taiwan Island and/or the Yangtze River. Sediments from the Pearl River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kaolinite and low smectite content, and most are distributed in the area between the mouth of the Pearl River and northeast of Hainan Island and transported vertically from the continental shelf to the slope. Characterized by high illite content, sediments from Kalimantan Island are transported toward the Nansha Trough. Sediments from Luzon Island are related with volcanic materials, and are transported westwards according to smectite distribution. On the Sunda Shelf, sediments from the Mekong River are transported southeast in the north while sediments from the Indonesian islands are transported northward in the south. Ascertaining surface sediment sources and their transport routes will not only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and depositional processes, but also aid paleoenvironmental and paleoclimatic analysis of the SCS.
刘建国陈木宏陈忠颜文
关键词:运输路线泥沙来源矿产分布
中国新生代海洋微体古生物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被引量:4
2009年
我国拥有辽阔的海域,其地理地貌类型齐全,生态与沉积环境多样,是进行微体古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绝好天然场所。中国的海洋微体古生物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属于起始摸索阶段。真正发展并奠定基础的时期是在近30年以来,较为全面地开展了分类学、生态学、沉积学、生物地层学、古海洋环境分析与地质资源勘探应用研究等,基本摸清了各个主要类群的种类组成、生态环境、沉积分布及其历史过程的变化特征,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并在古环境应用研究方面实现与国际接轨。文章简要回顾和分析这一历程的一些主要特点。
陈木宏
广东沿海及海南岛东南部海底表层孢粉分布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9
2012年
为了探讨海洋表层沉积物的孢粉分布与可能陆源地区植被、气候以及孢粉传播机制的关系,为南海古环境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采用野外取样、室内实验、计算孢粉百分比和孢粉浓度等方法,对广东沿海及海南岛东南部(108°34′12″—120°E,17°—23°43′12″N,水深为37—3370m)4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孢粉分析,揭示表层孢粉在整个广东沿海及海南岛东南部的分布和传播规律,尤其关注以往未涉及的广东沿岸海域的孢粉分布情况。研究发现草本花粉如禾本科Poaceae、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十字花科Brassiceae除在广东沿海近岸带含量较高外,一般都低,可能与沿岸热带亚热带草地分布以及水稻、甘蔗、蔬菜种植有关,推测是以冬季表层环流为动力由北向南传播的。松属Pinus花粉百分比高(20%)且传播较远,以珠江口和东沙群岛附近的样点最高,向西南逐渐降低,说明松属花粉是以冬季风为主要动力传播的。近海区域表层沉积的芒箕孢子含量很高(60%),可能与剧烈的人类活动干扰有关。而热带、亚热带阔叶林花粉(如栲属和栎属)的数量却远远低于其在陆地植被中的数量。广东沿岸的栲属Castanopsis、栎属Quercus、三缝孢Trilete-spore等花粉主要来源于海南岛和广东沿岸,可能是随河流及南海北部表层环流输送的。单缝孢及水生植物莎草科Cyperaceae的百分含量以靠近珠江口的样点较高,可能与河流的注入有关。
罗传秀陈木宏刘建国张兰兰向荣陆钧
关键词:环境意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