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08JY0022)

作品数:26 被引量:599H指数:16
相关作者:郑子成李廷轩张锡洲何淑勤王永东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4篇土壤
  • 6篇团聚体
  • 5篇土地利用
  • 5篇土地利用方式
  • 5篇土壤团聚体
  • 5篇不同土地利用
  • 5篇不同土地利用...
  • 4篇有机碳
  • 4篇雨强
  • 4篇玉米
  • 4篇水稻
  • 4篇退耕
  • 4篇利用效率
  • 4篇降雨
  • 4篇根系
  • 3篇氮素
  • 3篇氮素利用
  • 3篇氮素利用效率
  • 3篇玉米植株
  • 3篇植株

机构

  • 27篇四川农业大学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四川省农业科...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双流县水务局
  • 1篇夹江县农业局
  • 1篇双流县农村发...

作者

  • 19篇郑子成
  • 17篇李廷轩
  • 11篇张锡洲
  • 11篇何淑勤
  • 7篇王永东
  • 5篇杨玉梅
  • 4篇余海英
  • 4篇戢林
  • 3篇宫渊波
  • 3篇林代杰
  • 3篇林超文
  • 2篇吴发启
  • 1篇匡艺
  • 1篇李卫
  • 1篇黄平
  • 1篇曾礼
  • 1篇张树金
  • 1篇李贤伟
  • 1篇王昌全
  • 1篇吴德勇

传媒

  • 9篇水土保持学报
  • 4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草业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年份

  • 9篇2012
  • 8篇2011
  • 9篇2010
  • 2篇2009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分形理论的设施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研究被引量:11
2012年
采用现场调查取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设施栽培条件下原状土壤和扰动土壤分形维数及其与水分特征曲线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质地的情况下,分形维数随土壤容重的增大而增大;设施土壤水分特性曲线原状土分形维数与扰动土分形维数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通过原状土与扰动土分形维数的关系来预测的原状土水分特征曲线在整个含水率范围内预测结果与实测值一致性较好,表明根据土壤扰动土分形维数来预测原状土水分特征曲线是可行的。
郑子成李卫李廷轩余海英曾礼
关键词:设施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中养分的分布特征被引量:68
2010年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中主要养分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均以>2 mm粒径为主,0.5~0.25 mm粒径团聚体含量最少。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钾在团聚体中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全氮含量均随团聚体粒径的增大而减小,碱解氮、全磷和全钾的含量在团聚体中的分布较均匀,而速效钾含量随粒径的减小呈先增大后略减小的变化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粒径团聚体对土壤主要养分分布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土壤团聚体对土壤养分的贡献率中约有40%来自>5 mm团聚体,这主要取决于团聚体含量的多少。
郑子成何淑勤王永东李廷轩张锡洲徐盈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土壤养分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被引量:50
2010年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耕地、园地、林地和撂荒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均以>2.00mm团聚体为主,其它依次为0.5~1,1~2,<0.25和0.25~0.5mm粒径的团聚体。林地和撂荒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粒径的减小呈递增的变化趋势;耕地在0.25~0.5mm和<0.25mm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较高,园地则以0.25~0.5mm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最高。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以>5mm团聚体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最大,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增加,它们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各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中,分布在<0.25mm和0.25~0.5mm团聚体粒径中有机碳占有机碳总量比例低于2~5,>5和0.5~1mm的团聚体。
何淑勤郑子成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壤团聚体有机碳
稻种资源的磷利用效率差异及其分类评价被引量:9
2012年
采用溶液水培试验,以289份稻种资源为供试材料,探讨了相同供磷水平下水稻生物量与磷利用效率的品种差异,并通过对其进行系统分类与评价,进一步阐明水稻磷素吸收及其生物学性状与磷素利用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水稻分蘖期与拔节孕穗期,供试品种生物量与磷利用效率均存在较大变幅,生物量的变异系数分别达到36.03%和34.85%,磷利用效率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5.80%和17.73%。(2)通过动态聚类将供试稻种资源分为5种磷利用效率类型,它们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在分蘖期及拔节孕穗期两个时期,Ⅰ类高效型的生物量分别是Ⅴ类低效型的3.22倍和3.08倍,而其磷素利用效率分别是Ⅴ类低效型的1.73倍和1.82倍。(3)磷高效型水稻和低效型水稻体内含磷量和磷积累量也呈现出显著的基因型差异,Ⅰ类磷高效型水稻相对Ⅴ类低效型含磷量较低,磷累积量高,能吸收利用有限的磷素,维持自身的生理代谢,并产生较大的生物量。(4)不同磷利用效率类型的水稻的生物学性状中株高及分蘖数体现出极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并与磷利用效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何丹张锡洲李廷轩戢林黄平
关键词:水稻磷利用效率动态聚类生物量
茶园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对有机碳含量影响的研究被引量:35
2009年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茶园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及其有机碳的含量及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园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均以〉2.00 mm和2-5 mm团聚体为主,分别占总团聚体的比例为56.57%和69.53%。茶园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平均值为1.02 mm,并且随着土壤层次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茶园0-20 cm土层0.25-0.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20-40 cm土层〈0.2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而2-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均最低。茶园0-20 cm土层,各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分配比例均高于20-40 cm土层土壤。
何淑勤郑子成杨玉梅
关键词:茶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
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抗蚀性差异及其评价模型被引量:39
2011年
土壤抗蚀性是评定土壤抵抗土壤侵蚀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该文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方法,在土壤理化性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融入生物学指标,对川西低山丘陵区退耕桉树林、退耕杉木林、退耕茶园、退耕枇杷园和退耕撂荒地5种退耕模式下土壤抗蚀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个用于表征研究区土壤抗蚀性的指标可优化为>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平均质量直径、>0.25mm团聚体破坏率、>0.5mm团聚体破坏率、有机质含量及酸性磷酸酶6个指标;5种退耕模式下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大小依次为退耕杉木林>退耕桉树林>退耕枇杷园>退耕茶园>退耕撂荒地。在此基础上,应用6个优化指标构建了研究区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抗蚀性强、中等、弱3个等级的判别模型,模型总判别正确率为96.7%,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这为完善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抗蚀性评价指标体系和区域性土壤抗蚀性评价提供依据。
郑子成杨玉梅李廷轩
关键词:土壤退耕模式抗蚀性
水稻氮高效基因型根系形态特性研究
本研究以水稻氮高效基因型美国谷和低效基因型IR32429为试验材料,通过水培试验比较两类基因型根系形态差异,并探讨根系形态与氮素利用效率关系。结果表明:(1)氮高效基因型分蘖期和拔节期氮的积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较高,不同...
戢林张锡洲李廷轩余海英
关键词:水稻氮素利用效率根系形态
文献传递
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被引量:26
2011年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退耕还茶地和退耕还林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土层退耕还茶地土壤各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占总团聚体的比例均以<0.25mm的含量最大,且与其他粒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除2~1mm粒径外,退耕还茶地土壤与退耕还林地同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差异不显著。(2)0-20cm土层,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和平均几何直径表现为退耕还林较退耕还茶大,虽退耕还茶地破坏率与退耕还林的差异不显著,但退耕还茶地土壤团聚体破坏率高于退耕还林地的;20-40cm土层结果与之相反。(3)0-20cm土层,退耕还茶地随着水稳性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先减少,再增加,然后减少,最后增加的变化,且退耕还茶地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退耕还林的高;20-40cm土层,退耕还茶地随着水稳性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先减少,再增加,最后减少的变化,除0.5~0.25mm和>5mm这2个粒级外,退耕还茶地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退耕还林的低。
何淑勤郑子成宫渊波
关键词:退耕还林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
退耕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被引量:39
2011年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退耕对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干筛处理下各种退耕方式土壤团聚体均以>5 mm粒径为主,总体随粒径的减小呈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湿筛处理下土壤团聚体以<0.25 mm粒径为主,总体随粒径的减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②干筛处理下,不同退耕方式的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平均几何直径在0~20 cm土层表现为:退耕还林>退耕撂荒>退耕还茶,在20~40 cm土层却表现为相反的变化特征;湿筛处理下,不同退耕方式的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平均几何直径在0~20 cm土层表现为:退耕还林>退耕还茶>退耕撂荒,在20~40 cm土层却表现为:退耕还茶>退耕还林>退耕撂荒。③3种退耕方式0~20 cm土层各个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基本高于20~40 cm,且随着土壤粒径的减小,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总体呈逐渐减低的变化趋势;0~20 cm土层,退耕还茶地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最高,20~40 cm土层,退耕撂荒地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最高。
郑子成王永东李廷轩杨玉梅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有机碳退耕地
玉米植株对降雨再分配过程的影响被引量:36
2011年
【目的】明确成熟期玉米冠层截留降雨的能力。【方法】以研究区域实际降雨强度为基础,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法对成熟期玉米冠层截留量、茎秆流量和穿透雨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冠层截留率平均为7.5%,茎秆流率平均为28.8%,穿透雨率平均为63.7%;冠层截留量、茎秆流量和穿透雨量与雨强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冠层截留量和茎秆流量与叶面积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直线关系,而穿透雨量与叶面积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结论】不同雨强条件下,玉米冠层截留效应不尽一致;玉米冠层和茎秆可以引导一部分冠上雨量,减少直接到达地表降雨的数量,从而影响径流;本研究中建立的雨强和叶面积与冠层截留量、茎秆流量和穿透雨量之间简洁、实用模型,可为农耕地土壤侵蚀防治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林代杰郑子成张锡洲李廷轩王永东
关键词:玉米雨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