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BYY044)

作品数:6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敏春芳王耀东延娟芹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语言大学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敦煌文献
  • 1篇道义
  • 1篇读音
  • 1篇敦煌文书
  • 1篇敦煌愿文
  • 1篇训释
  • 1篇语言
  • 1篇语言学
  • 1篇愿文
  • 1篇释义
  • 1篇吐鲁番文书
  • 1篇西北方言
  • 1篇相关词
  • 1篇相关词语
  • 1篇量词
  • 1篇解诂
  • 1篇考释
  • 1篇汉语
  • 1篇汉语大词典
  • 1篇方言

机构

  • 3篇北京语言大学
  • 3篇兰州大学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西北民族大学

作者

  • 5篇敏春芳
  • 3篇王耀东
  • 1篇延娟芹

传媒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敦煌学辑刊
  • 1篇宁波大学学报...
  • 1篇艺术百家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西北民族大学...

年份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秦子簋盖铭文》及其相关问题考释被引量:2
2009年
在辨析前贤观点的基础上,联系《秦武公钟铭文》与《史记》的相关记载,推断《秦子簋盖铭文》中的秦子应该是出子。铭文中的"姬"姓女子与《秦武公钟铭文》中的"王姬"系同一人,她是宪公的正夫人、出子的生母。出子被称做子,既不属于子爵称子,也不属于"公侯在丧日子",而是秦国特定政治环境下的产物。由这件簋盖铭文可以推断其他几件秦子器亦为出子时作。
延娟芹
关键词:春秋早期
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饮食量词训释被引量:1
2010年
量词是汉语的重要特点之一,研究量词的语法功能及其形成的历史,在当代语言学界是一个重要的热门课题,尤其是近代汉语量词的研究。敦煌文献和吐鲁番文书的发现,从语言的角度来看,给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而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敦煌社邑文书(保存了近四百件)就是其中之一。社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基层社会组织,从先秦到近代,源远流长。我们对其中的量词进行描写研究,并证之于敦煌其它文献,有助于我们了解敦煌乃至西北地区汉语量词的发展状况。
敏春芳
关键词: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语言学量词
《义府·冥通记》“道义”条辨误
2010年
梁代陶弘景的《周氏冥通记》是重要的道教文献。该书卷一云:"亲属道义,赍其上果,要往看之。"清代黄生《义府.冥通记》:"道义,谓同事道法之义友。"《汉语大词典》采用了黄氏之说。然以《中华道藏》及其它文献来看,"道义"无此义。在中古吴方言中,"友"和"义"读音相近,抄刻道藏经典的茅山道人受方音影响,把"道友"误写为"道义",黄生又对此"道义"牵强解释,《汉语大词典》则原封照抄。对《周氏冥通记》中"道义"一词的考辨,能为今后研究《义府》和修订《汉语大词典》提供一点参考。
王耀东敏春芳
关键词:《周氏冥通记》《义府》《汉语大词典》道义释义
敦煌文献的方言学价值被引量:3
2011年
敦煌文献多达数万种,内容相当丰富,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方言材料。利用这些材料,我们既能研究唐五代西北地区的方言,也能印证和研究现代西北方言,还能解决同期传世文献中有关方言的一些难题。从罗常培先生开始,已有一些学者利用这批材料,开展自己的方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的来说,人们对敦煌文献的方言学价值认识还不够,已取得的成果和应取得的成果差距相当大;同时,至今尚未出现专门论述敦煌文献方言学价值的文章。所以,探讨这个问题将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能让人们全面了解敦煌文献方言学的具体价值之所在,能为从事方言的学者提供一些理论借鉴和研究思路。
王耀东敏春芳
关键词:敦煌文献传世文献西北方言
敦煌愿文中的“觉”及其相关词语解诂
2009年
汉语词汇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同时也因某些外来文化的影响而日趋丰富。佛教传入汉土,梵典译成汉文,使大量的汉语旧词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又得到了一个与其原义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的宗教意义,即由引申形成的佛教用语,敦煌愿文中的"觉"及其相关词语便是。它们或为《辞源》、《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等重要辞书所未收,或发展为汉语口语词,或词义已发生了变化。我们以黄征、吴伟先生编写的《敦煌愿文集》为材料,对其中的"觉"及其相关词语一一训释,以补辞书之不足。
敏春芳
关键词:敦煌愿文词语解诂
“打”字的来源及读音考被引量:3
2011年
历代都有人谈关于打字的问题。明末清初黄生认为,打由提(dǐ)字音转而来;清初李因笃认为,挞字变声调减笔画就成了打;王力先生认为,打读丁雅切与方言无关,把打的音变列入"偶然性"一类。其实,打字汉代就有,是朾的俗字。打字本音德冷切或都挺切,读如丁雅切是唐五代西北的方音现象,敦煌文献和现代西北方音均可为证。打的丁雅切后来上升为通语,南宋以后进入韵书,而德冷切或都挺切的读音则保留在吴语等方言中。
王耀东敏春芳
关键词:敦煌文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