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Z12C16003)

作品数:4 被引量:52H指数:4
相关作者:黄张婷姜培坤宋照亮孟赐福项婷婷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农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有机碳
  • 2篇植硅体
  • 2篇雷竹
  • 1篇营养元素
  • 1篇有机碳含量
  • 1篇植物生态
  • 1篇植物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碳含量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碳
  • 1篇土壤学
  • 1篇器官
  • 1篇相互作用
  • 1篇碱溶
  • 1篇光度
  • 1篇光度法
  • 1篇光度法测定
  • 1篇硅含量
  • 1篇分光光度法

机构

  • 4篇浙江农林大学

作者

  • 4篇姜培坤
  • 4篇黄张婷
  • 3篇宋照亮
  • 2篇项婷婷
  • 2篇孟赐福
  • 1篇应雨骐
  • 1篇徐秋芳
  • 1篇杨杰
  • 1篇李永夫
  • 1篇吴家森
  • 1篇张艳
  • 1篇周国模

传媒

  • 1篇分析化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浙江农林大学...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不同竹龄雷竹中硅及其他营养元素吸收和积累特征被引量:21
2013年
在浙江省临安市的雷竹主产区,分别采集不同竹龄(1~4 a)和不同器官(叶、枝、秆)的雷竹样品,分析了Si和其他营养元素含量、吸收和积累特征,以及Si和其他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雷竹各器官中C含量的大小顺序为竹秆>竹枝>竹叶,Si、N、P、K、Ca、Mg、Al、Fe和Mn含量的大小顺序为竹叶>竹枝>竹秆.除Mn主要积累在竹叶中外,其他9种营养元素主要积累在1年生雷竹的秆中.3~4年生雷竹竹叶的Si平均含量为13.66 g·kg^(-1).雷竹属于Si积累植物.随竹龄的增加,雷竹叶中的N、P、K和Mg含量减少,C、Al和Mn含量增加.雷竹对Si的吸收主要集中在第2年(57.1%),对N和K的吸收主要集中在前两年(67.7%~93.7%),此后N和K从植株体内流出,其流失量分别占总积累量的19.1%~39.1%.雷竹中Si与Ca、Al、Mn呈显著正相关,与N、P、K、Mg呈显著负相关.
黄张婷姜培坤宋照亮孟赐福吴家森
关键词:雷竹器官营养元素相互作用
碱溶分光光度法测定植硅体碳含量被引量:17
2014年
1引言近年来,植硅体碳作为一种了解全球气候变化潜力的稳定型有机碳已被科学工作者广泛研究[1,2]。为进一步对植硅体碳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出快速准确检验植硅体中有机碳含量的新方法变得尤为迫切。目前,植硅体碳的测定方法主要有Elementar Vario MAX CNS分析仪法和酸溶法[3,4],前者需要高温条件及特定仪器,难于适应大批样品低损耗、快速经济检测的需求;后者存在环境污染的风险,同时也对操作人员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本实验建立了强碱快速溶解植硅体,重铬酸钾一硫酸溶液氧化分光光度法定量测定植硅体碳的方法,扩大了检测限度,降低了分析成本。
杨杰李永夫黄张婷姜培坤项婷婷应雨骐
关键词:分光光度法测定有机碳含量植硅体碱溶VARIO
雷竹覆盖物分解速率及其硅含量的变化被引量:7
2013年
以冬季地表覆盖增温为核心的雷竹早产高效栽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我国亚热带地区的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产区。为探明雷竹覆盖物(稻草和竹叶)的分解速率及在分解残余物中硅含量的年动态变化规律,在浙江临安市雷竹主产区采用分解管法进行了覆盖物分解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稻草、竹叶的月平均分解速率分别为8.5%和11.9%,在1a内分别分解了67.5%和79.3%。分解过程中,稻草和竹叶C含量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而N含量则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两者的C/N比总体都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在试验初期前者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后者。稻草、竹叶覆盖残余物中的Si含量随着分解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并都在12月达到最大值81.8 g/kg和80.0 g/kg。稻草、竹叶的分解残余物中硅含量与铝含量或铁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但与磷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
黄张婷张艳宋照亮姜培坤项婷婷
关键词:雷竹覆盖物分解速率硅含量
植物生态系统中的植硅体闭蓄有机碳及其在全球土壤碳汇中的重要作用被引量:17
2013年
植硅体闭蓄有机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carbon,PhytOC)是封存在植硅体中的有机碳。在土壤环境中受到具有高度抗分解能力的植硅体的保护,它可以长期(数千年至万年以上)封存在土壤剖面中,从而成为陆地土壤长期(万年尺度)固碳的重要机制之一。以千年的时间尺度来衡量,估计全球土壤有机碳的平均积累率为2.4g·m^-2.a^-1,其中PhytOC积累贡献了15.0%~37.0%。通过选择种植高产PhytOC的植物物种来增加短期和长期碳汇的途径是存在的。大多数的农作物如大麦Hordeumvulgare,玉米Zeamays,水稻Oryzasativa,高粱Sorghumvulgare,甘蔗Saccharumofficinarum和小麦Triticumaestivum已知是植硅体的生产者。估计全球上述作物每年生产的PhytOC高达(5.08~12.01)×10^6t.a^-1。综述了植物生态系统中PhytOC的形成机制与特征、积累率、提高土壤PhytOC积累率的农学措施及其在全球土壤碳汇中的重要作用。
孟赐福姜培坤徐秋芳周国模宋照亮黄张婷
关键词:土壤学植物生态系统植硅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