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1059)
- 作品数:9 被引量:87H指数:5
- 相关作者:赵长青祁雪萍张艳廷李秋婷安云芳更多>>
- 相关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上海交通大学临汾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P物质在组胺鼻激发诱导眼部变应性炎症中的作用初探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借助豚鼠组胺鼻激发诱导结膜变应性炎性反应过程,探讨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non-adrenergic noncholinergic nerve,NANC)及其介质P物质(substance P,SP)在此炎性反应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作用及对肥大细胞(mastcell,MC)和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Eos)的影响。方法雄性豚鼠40只利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A—E5组,每组8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单纯组胺激发组,C、D、E各组序贯阻断胆碱能、肾上腺素能神经及SP受体后,一侧鼻腔滴注组胺,30min后观察同侧结膜血管通透性和组织学、MC、Eos形态与功能以及SP分泌的变化。结果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组胺鼻激发能够引起同侧结膜血管通透性增大及sP释放增多;胆碱能神经阻滞剂阿托品、sP受体阻滞剂能够抑制上述变化。A、B、C、D、E组同侧结膜组织伊文蓝含量分别为(13.78±2.48)、(29.62±3.31)、(19.03±1.47)、(18.42±2.52)、(14.83±2.14)μg/ml,A组与B组,B组与c组,c组与E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66、7.97、4.51,P值均〈0.05)。5组同侧结膜组织中SP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4)、(1.61±0.09)、(1.26±0.03)、(1.27±0.06)、(1.08±0.05),A组与B组,B组与C组,C组与E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04、12.93、11.85,P值均〈0.05)。5组同侧结膜组织中组织类胰蛋白酶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1)、(1.01±0.05)、(1.02±0.17)、(1.00±0.14)、(1.01±0.20),嗜酸粒细胞主要碱性蛋白1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3)、(1.02±0.15)、(0.94±0.08)、(1.01±0.07)、(0.98±0.13),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93、0.57,P值均〉0.05)。结论豚鼠组胺滴鼻可以诱发
- 李彤赵长青
- 关键词:鼻激发试验结膜炎变应性P物质
- 代谢组学在小鼠变应性鼻炎诊断中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 探讨代谢组学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小鼠动物模型中的诊断作用.方法 雄性昆明小鼠8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对照组30只,AR组50只.建模后剔除过敏症状行为学评分记录叠加总分>6分者,保留症状行为学评分叠加总分为6分的30只AR小鼠.收集各组小鼠外周血,取血清液,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分离检测,利用MZmine软件进行色谱峰匹配后,用SPSS及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按照80%法则删除干扰数据,通过PCA-X和PLS-DA分析考察数据的特征.结果 取AR组叠加计分为6分的30只小鼠为研究对象.对照组(30只)和AR组(30只)小鼠血清代谢物检测数据用PCA-X、PLS-DA法建模后绘制的视图,两组样本可以达到基本分离,说明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对照组和AR组小鼠血清代谢物组存在一定差异.结论 利用代谢组学进行小鼠AR实验动物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王媛李青峰张高勤赵长青
- 关键词:鼻炎变应性常年性疾病模型动物代谢组学
- 案例报道之我见被引量:1
- 2016年
- 翻阅各级各类医学杂志,包括《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及其系列杂志,都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几乎每一期都有精彩的案例报道。有的杂志甚至干脆以个案报道为主。案例报道不是点缀而是医学发展的使命使然。从"个别"到"一般",或者说从"个性"到"共性",探索发现其中的规律用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即便发展到分子生物学和精准医学的时代,案例报道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赵长青
- 关键词:鼻背额窦额隐窝
- 慢性鼻窦炎发病中值得关注的免疫遗传因素被引量:5
- 2015年
- 随着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FESS)的开展和日益普及,多数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的临床治疗获得了长久稳定的疗效。但是不可否认,部分CRS即便经过包括FESS在内的综合治疗以后,其疗效仍差强人意,原因何在?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免疫学因素,包括先天遗传性因素所导致的免疫异常。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可导致免疫功能障碍,由此引发的疾病称之为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IDD)。
- 赵长青安云芳陈同辛
- 关键词:RHINOSINUSITIS免疫缺陷病免疫遗传免疫功能障碍免疫学因素免疫监视
-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4参与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 探索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4 (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 molecule4,TIM4)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为AR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方法 BALB/C雄性实验小鼠21只完全随机平均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AR组及TIM4抗体干预组.AR模型采用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进行基础致敏和鼻腔局部滴鼻激发;采用行为学观察结合免疫学及鼻黏膜HE染色进行AR评估和监测.通过免疫荧光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研究TIM4在不同组别小鼠鼻黏膜局部的表达.以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结果的数据分析.结果 小鼠AR模型制作成功.AR组、对照组、TIM4抗体干预组小鼠鼻黏膜TIM4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6.29±3.80、0.51 ±0.60、1.64±0.98,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56,P<0.05);AR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TIM4抗体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650、8.027,P值均<0.05);而对照组与TIM4抗体干预组之间TIM4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3,P>0.05).AR小鼠鼻黏膜局部高表达TIM4,其表达部位主要集中在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下层.结论 TIM4在AR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抑制TIM4的表达,可能可以延缓或部分逆转AR的病理过程.
- 祁雪萍索利敏赵长青杨平常
- 关键词:膜蛋白质类小鼠
- 鼻内镜下经蝶窦翼管神经切断术的手术探讨被引量:35
- 2014年
-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经蝶窦翼管神经切断的手术方法。方法对65例难治性高反应性鼻病患者行鼻内镜下经蝶窦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依据术前翼管神经重建CT用刮匙和kerrison咬骨钳自蝶窦开口处伸入蝶窦腔,去除蝶窦前壁骨质达蝶窦底壁,切割钻头沿蝶窦底壁向外下方磨除蝶窦前壁骨质或部分蝶骨体骨质直至暴露翼管神经位于蝶窦前壁的开口,电凝翼管开口处的翼管神经及其伴行血管。结果 65例患者均准确的定位翼管神经,完成了鼻内镜下经蝶窦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后主观总体评价显著改善率为86.1%(56例)。结论鼻内镜下经蝶窦翼管神经切断术以蝶窦为参考标志,在蝶窦前壁、底壁和外侧壁之间定位并切断翼管神经,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 冀永进张艳廷赵长青吕声锐王嫒关芳灵祁雪萍
- 关键词:高反应性鼻病鼻内镜蝶窦翼管神经切断术
- 翼管神经切断术在变应性鼻炎治疗中的作用被引量:31
- 2017年
-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指南提出AR的治疗原则包括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健康教育,概括为"防治结合,四位一体"[1].但临床实践发现,即使使用了规范的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也并非所有的AR患者都能获得理想的疗效[2],大约有20%的严重AR患者处于未控制状态[3].
- 赵长青张艳廷何敏
-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翼管神经切断术免疫治疗环境控制
- 肥大细胞脱颗粒的神经免疫调控机制研究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初步探讨神经肽P物质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的神经调控机制。方法:分A、B两组进行体外诱导小鼠骨髓肥大细胞。A组培养液中加入SCF、IL-3和IL-4,B组培养液中加入SCF、IL-3诱导分化,培养4周后收集细胞备用。Western Blot分析各组骨髓肥大细胞FcεRⅠα和NK-1R表达情况。两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神经肽P物质孵育30min,检测上清液和细胞内组胺含量,计算组胺释放率。结果:A组FcεRⅠα和NK-1R的表达均较B组高(P<0.05);P物质可促发A、B两组肥大细胞脱颗粒,且同一浓度P物质刺激时,A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程度高于B组(P<0.05)。结论:P物质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的神经调控机制可能存在由其特异受体NK-1R介导的非免疫性及FcεRⅠα介导的免疫性双途径,为深入研究鼻黏膜高反应性鼻病的发病机制以及临床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 李秋婷赵长青
- 关键词:肥大细胞神经肽脱颗粒
- P物质调控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利用体外诱导小鼠骨髓细胞获得的高纯度肥大细胞(mast cells,MC),探讨白细胞介素(IL)4参与诱导获得的MC中神经激肽受体1(neurokinin receptor 1,NK-1R)和Fc段受体Ⅰα(FcεRⅠα)的表达情况;建立神经肽P物质(substance P,SP)介导的MC脱颗粒模型,初步探讨SP除通过其特异性受体NK-1R调控MC脱颗粒外,是否还存在FcεRⅠα介导的途径。方法从BALB/c小鼠股骨提取骨髓细胞于RPMI 1640完全培养基中,分不同浓度IL-4诱导组即100 μg/L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15 μg/L IL-3以及0、10、15、20、25 μg/L IL-4中进行体外培养。每周换液,将悬浮细胞移入新的培养体系。倒置显微镜观察并记录细胞生长情况。4周后收集各组细胞及上清液,进行甲苯胺蓝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CD117鉴定MC,流式细胞术以及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分析不同组骨髓MC中FcεRⅠα和NK-1R的表达情况。经鉴定培养成功的骨髓MC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SP(0、0.01、0.1、1.0、10.0 mg/L)孵育0.5 h,检测上清液和细胞内组胺含量,计算组胺释放率。结果不同浓度IL-4(0、10、15、20、25 μg/L)诱导获得MC表面CD117的阳性率分别为(94.8±1.3)%、(95.7±2.5)%、(94.1±1.3)%、(96.6±1.0)%、(96.6±1.1)%,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8.51, P〉0.05);FcεRⅠα的阳性率分别为(81.5±2.6)%、(84.2±1.8)%、(91.8±2.0)%、(91.6±1.6)%、(93.0±2.6)%,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76, P〈0.05)。不同浓度SP(0、0.01、0.1、1.0、10 mg/L)刺激,20 μg/L IL-4诱导组MC释放组胺含量分别为(20.08±1.50)%、(32.76±2.99)%、(42.90±3.36)%、(50.21±1.29)%、(56.10±3.60)%,对照组分别为(19.37±2.02)%、(19.50±1.50)%、(21.77±1.91)%、(32.00±2.50)%、(33.56±1.25)%,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 程冯丽李秋婷赵长青安云芳祁雪萍
- 关键词:肥大细胞P物质受体白细胞介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