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09104)

作品数:1 被引量:4H指数:1
相关作者:张景智李东晓陈荣更多>>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生物毒理
  • 1篇细胞
  • 1篇海洋生物
  • 1篇海洋生物学
  • 1篇褐菖鲉
  • 1篇肝细胞

机构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1篇陈荣
  • 1篇李东晓
  • 1篇张景智

传媒

  • 1篇台湾海峡

年份

  • 1篇2010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苯并芘对褐菖鲉肝细胞DNA交联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以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为实验材料,设定苯并芘[B(a)P]的注射剂量梯度分别为0.00、0.05、0.50、5.00 mg/kg,分别于实验的第0、3、6天对每一条鱼进行腹腔注射,于第1、4、7天取样,测定胆汁中的B(a)P及其代谢物含量.采用荧光检测法检测B(a)P染毒后褐菖鲉肝细胞DNA-DNA交联(DDC)交联系数的变化,并用KC l-SDS沉淀法检测DNA蛋-白质交联(DPC)交联系数的变化.结果表明:(1)经注射染毒后鱼体胆汁中的B(a)P及其代谢物含量蓄积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2)B(a)P的注射剂量分别为0.05、0.50 mg/kg时各时间点褐菖鲉肝细胞DDC交联系数均无显著增大(p>0.05),在5.00 mg/kg剂量组,随着时间延长DDC交联系数逐渐增大,第4天即有显著差异(p<0.05),第7天差异极显著(p<0.01);(3)B(a)P诱导DPC的趋势与DDC类似,但0.5 mg/kg剂量组在第7天DPC交联系数即出现显著增大(p<0.05).这表明B(a)P对DPC的诱导高于DDC.这为进一步研究B(a)P的遗传毒性提供了依据,并为探讨B(a)P致癌的作用机理提供了新的信息.
张景智陈荣李东晓
关键词:海洋生物学生物毒理褐菖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