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2AA248031)
- 作品数:45 被引量:725H指数:19
- 相关作者:周光宏徐幸莲章建浩赵改名王道营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 金华火腿生产过程中风味成分的变化被引量:17
- 2005年
- 取60条杂交猪后腿作为原料,按金华火腿传统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分别在原料、盐后、晒后、成熟中期、成熟结束、后熟(1)、后熟(2)工艺段随机取5条腿的股二头肌作为样品进行风味成分检测.结果显示:原料腿和盐后腿中检出89种风味物质,晒后腿中检测出90种风味物质,成熟中期和成熟结束腿中分别检测出91种和96种风味物质,在后熟(1)和后熟(2)工艺段分别检测出93种和94种风味物质.这些成分可归类为:烷烯烃、芳香烃、醇、醛、酮、酸、酯、含氧杂环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氯化合物、酰胺和萜烯类等物质,其生产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不同.在金华火腿产品的风味成分中,醛类占化合物总数的45.07%,酸占18.39%,醇占13.93%,酮占9.00%.主成分分析显示,第一主成分主要由5种直链醛组成,第二主成分主要由5种直链醇和支链醇、2种支链酮、甲苯、已烷等组成.第一和第二主成分总计解释了金华火腿风味成分变化总方差的90.6%.
- 郇延军周光宏赵改名徐幸莲
- 关键词:内制品金华火腿风味
- 金华火腿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区系研究被引量:30
- 2008年
- 本实验对金华火腿传统工艺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数量及种类的变化进行了较详细深入的研究,检测了一年中金华火腿表面和深部微生物的数量变化规律、微生物的种类,并检测了发酵过程中水分、含盐量和pH值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金华火腿前期内部及表面微生物数量极少,晾晒时表面微生物数量增加,进入发酵室后内部微生物也很快增加达到106CFU/g,火腿成熟生香时期,内部微生物数量降至103CFU/g以下,优势菌相是葡萄球菌,其次是乳酸菌;内部酵母菌群中占优势的菌种主要有类筒假丝酵母、汉逊德巴利酵母、赛道威汉逊酵母、红酵母等,火腿表面的霉菌数量影响着内部的微生物。最初的阶段,二者一起增加,当霉菌的数量增加到一定水平时,抑制内部微生物的生长,使其数量减少;当霉菌数量减少时,内部微生物数量就会增加,发酵前期青霉菌占优势,主要有意大利青霉、简单青霉、灰绿青霉、柑桔青霉等。发酵后期,为曲霉菌占优势,主要包括萨氏曲霉、灰绿曲霉、黄柄曲霉等。金华火腿独特的风味与该地区特有的微生物区系有一定关系。
- 贺稚非甄宗圆李洪军周光宏章建浩
- 关键词:金华火腿发酵
- 畜产品安全问题案例分析与控制措施被引量:8
- 2007年
- 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从农场到餐桌等诸多环节。本文列举了包括饲料、饲养、疾病防治、牲畜屠宰、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的安全隐患及案例,提出通过强化饲料安全监管,建立无公害畜禽生产基地,加强屠宰加工的设备更新与卫生检验、贮运和销售过程卫生管理,加大畜产品生产的科研与技术引进力度,完善食品安全生产质量体系等措施,以解决畜产品生产中普遍存在的安全问题。
- 陈银基周光宏李殿鑫
- 关键词:畜产品
- 肌肉非蛋白氮和游离氨基酸在金华火腿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被引量:68
- 2006年
- 以60只浙江兰溪当地杂交猪后腿为原料,按传统工艺加工金华火腿,分析了股二头肌中非蛋白氮(Non-proteinnitrogen,NPN)和游离氨基酸(Freeaminoacids,FAA)浓度随加工时间而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肌肉中的NPN和FAA含量都随金华火腿加工进程逐渐升高;NPN在后熟期和晒腿期间升高速度最快,而FAA在成熟过程中升高最快,成品火腿的蛋白质降解指数在14~20之间;成品火腿中的FAA占NPN的70%以上,其中以Arg、Glu、Leu、Lys、Ala和Val等含量较高。FAA总含量比腌制前提高13.8倍,火腿中大部分FAA浓度为腌制前的10~20倍,其中增加比例较大的FAA有Lys、Asp、Ser、Tyr和Ile等。火腿中大部分游离氨基酸的浓度多倍于其感觉阈值,因此可能对火腿风味的形成有重要贡献。
- 赵改名周光宏柳艳霞徐幸莲侯永新
- 关键词:金华火腿蛋白质水解非蛋白氮游离氨基酸
- 干腌火腿工艺过程蛋白质与脂质分解氧化及其对风味的贡献被引量:33
- 2003年
- 综述了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等干腌火腿工艺过程中蛋白质与脂质分解氧化及对干腌火腿风味形成的贡献,讨论了影响蛋白质与脂质分解及氧化的工艺因素及控制方法,旨在为我国金华火腿等的干腌火腿工艺现代化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与方法指导。
- 章建浩黄明赵改名周光宏
- 关键词:干腌火腿蛋白质风味形成
- 不同等级金华火腿风味特点研究被引量:38
- 2006年
- 随机取5条不同等级金华火腿的股二头肌为样品,利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GC/MS系统进行风味成分研究。结果发现,四级火腿中共检测到116种成分,在1~4级火腿中分别检出84、84、83和92种成分。这些成分可归类为烷烯烃、芳香烃、醇、醛、酮、酸、酯、萜烯类、含氧杂环化合物、含氮杂环化合物、含硫化合物、酰胺类物质和胺类物质。主成分分析显示,第一主成分主要由丁酸、3-甲基丁酸、苯酚、丙酸和丁酸乙酯组成,解释了不同等级金华火腿风味变化总方差的71.6%。第二主成分主要由:已醛、戊醛、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醛、1-辛烯-3-醇、丙酮和2,3-丁二醇组成,解释了不同等级火腿风味变化总方差的20.5%。根据风味成分产生途径,可以认为微生物是影响产品级别的第一要素。
- 郇延军周光宏徐幸莲刘扬岷王利平
- 关键词:肉制品金华火腿风味主成分分析
- 栽培管花肉苁蓉中苯乙醇苷的乙醇提取工艺被引量:11
- 2006年
- 探索了用乙醇回流法从栽培管花肉苁蓉中提取苯乙醇苷类物质的工艺流程。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对影响苯乙醇苷提取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运用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提取工艺的最优化条件:提取温度为60℃,料液比(g∶mL)为1∶12.8,提取时间为3.75 h,乙醇体积分数为68.2%,提取次数2次。在此条件下苯乙醇苷的得率为5.76%。
- 任璐顾小红汤坚陈卫
- 关键词:苯乙醇苷
- 腌肉的火腿风味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6
- 2006年
- 采用控温控湿的人造小气候生产的腌肉具有类似于火腿的品质和风味,其蛋白质降解率可达到20.09%,用盐量、脱水率、成熟时间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与风味的形成具有相关性。最佳工艺为用盐量5%、脱水率40%、成熟时间3个月。
- 方英群陈有亮
- 关键词:腌肉火腿风味用盐量脱水率
- 南京板鸭生产过程中风味成分组成及其变化被引量:16
- 2007年
- 按传统生产工艺生产南京板鸭,分别在原料、干腌、湿腌、排坯、风干5 d、风干10 d和风干15 d等7个工艺段随机取6只板鸭的股二头肌作为样品进行风味成分检测。结果显示:在原料、干腌、湿腌和排坯阶段的鸭肉中分别检测到33、68、18和31种风味化合物;在风干5 d、10 d和15 d的鸭肉中分别检测到43、57和54种风味化合物。这些成分可归类为:含硫类、胺类、醇类、羧酸类、烃类、酮类、酯类、醛类、醚类、含氮类和呋喃类化合物。在南京板鸭成品的风味成分中,醛类、醇类、烃类和酮类分别占化合物总数的37.78%、26.93%、18.39%和11.72%。主成分分析显示,第一主成分主要由2种醛、1种羧酸和1种醇组成,第二主成分主要由2种醛、1种酮和1种烯组成。第一和第二主成分总计解释了南京板鸭风味成分变化总方差的85.0%。
- 徐为民周光宏徐幸莲王道营
- 关键词:南京板鸭风味成分
- 金华火腿现代化发酵工艺中微生物区系变化研究被引量:8
- 2007年
- 金华火腿是我国最著名火腿品种,与宣威火腿、如皋火腿称为我国“三大火腿”,是世界著名传统肉制品.传统产品走向工业化是发展趋势,因此,开展金华火腿现代加工工艺研究十分重要.本试验通过对现代化控温控湿发酵库中火腿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区系变化的研究,检测了不同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数量及种类,并进行了菌种鉴定.结果表明,金华火腿腌制工艺过程中内部及表面微生物很少;洗腿、晾腿工艺进入控温控湿库后,前期脱水阶段,火腿内部微生物数量急剧增加,达到1.39×106cfu/g,在火腿成熟生香的时期,火腿内部微生物数量降至2.0×103cfu/g,内部的优势细菌是乳酸菌,其次是葡萄球菌.经鉴定乳酸菌主要是戊糖片球菌,马脲片球菌和戊糖乳杆菌等,葡萄球菌主要是马胃葡萄球菌,鸡葡萄球菌和木糖葡萄球菌等组成,内部优势酵母菌是欧诺比假丝酵母、红酵母、赛道威汉逊酵母、白色布勒掷孢酵母、多形汉逊酵母和汉逊德巴利酵母等.金华火腿现代化发酵工艺过程中仅在原料腿上检测到霉菌,整个加工过程中没有检测到霉菌,现代化发酵工艺成品腿香气略次于传统工艺成品腿,其它风味尚可,该研究为金华火腿现代化加工奠定了理论基础.
- 贺稚非李洪军余翔周仁惠张敏
- 关键词:金华火腿微生物区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