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10J01249)

作品数:6 被引量:59H指数:4
相关作者:郭剑芬杨玉盛杨智杰范跃新钟小剑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闽江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有机碳
  • 2篇土壤
  • 1篇凋落
  • 1篇凋落叶
  • 1篇亚热带
  • 1篇亚热带常绿阔...
  • 1篇演替
  • 1篇演替阶段
  • 1篇养分
  • 1篇养分释放
  • 1篇英文
  • 1篇有机碳含量
  • 1篇有机碳矿化
  • 1篇森林生态
  • 1篇森林生态系统
  • 1篇杉木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物量碳
  • 1篇碳含量

机构

  • 6篇福建师范大学
  • 4篇福建省湿润亚...
  • 1篇闽江学院

作者

  • 5篇郭剑芬
  • 3篇杨玉盛
  • 2篇钟小剑
  • 2篇范跃新
  • 2篇杨智杰
  • 1篇谢锦升
  • 1篇刘娟华
  • 1篇贺旭东
  • 1篇孙杰
  • 1篇陈光水
  • 1篇程徐冰
  • 1篇袁书琪
  • 1篇钟羡芳
  • 1篇尹攀登
  • 1篇江淼华
  • 1篇李旭
  • 1篇陈玲
  • 1篇林雪婷
  • 1篇杨建忠

传媒

  • 4篇亚热带资源与...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年份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季节动态被引量:35
2013年
为探明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碳吸存潜力,选取演替时间为15a(演替初期)、47a(演替中期)、110a(演替后期)3个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析了各演替阶段的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可溶性碳(DOC)和微生物熵(SMQ)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演替中、后期不同土层的土壤SOC、MBC、DOC含量和SMQ均显著高于演替初期(P<0.05);与演替中期相比,演替后期土壤MBC、DOC含量有所降低,SOC含量和SMQ无显著差异。土壤SOC、MBC和DOC含量随土层加深而显著性降低(演替初、中期DOC除外),并随演替进行逐渐向腐殖质层富集。不同演替阶段MBC、DOC和SMQ均有显著季节变化,最低值出现在秋季,最高值随演替进程由冬季逐步转向夏季。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极显著相关(P<0.01),且土壤活性有机碳(MBC、DOC)和SMQ对土壤碳库变化更为敏感。
范跃新杨玉盛杨智杰谢锦升陈光水钟小剑郭剑芬
关键词:常绿阔叶林演替微生物量碳
闽台茶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发展的思考被引量:2
2012年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新型产业业态模式,是文化产业化的必然结果.在闽台合作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扩大并加深闽台两岸地区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合作尤为重要.本研究以茶文化作为切入点,对适合闽台两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的新型方式做出相关思考.
刘娟华尹攀登袁书琪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茶文化闽台合作
森林粗木质残体的贮量和碳库及其影响因素(英文)被引量:5
2011年
粗木质残体(CWD)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要素,由于定量研究某特定区域CWD的贮量和碳量的工作量相当大,需要长期的研究才能获得可信的数据,因此有关全球森林生态系统CWD的贮量和碳量仍不太清楚。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综述全球不同森林中CWD的贮量和碳库情况。结果表明:温带针叶林CWD贮量最高(30~200t.hm-2),而阔叶林最低(8~50t.hm-2);全球森林CWD碳贮量范围大致为75~114或157Pg。各森林CWD贮量值变化大,因林龄、CWD分解阶段和人类经营活动(如疏伐、皆伐和控制火烧)而异。今后需更广泛地开展森林CWD调查,以更深刻理解CWD与林分结构、树种特性及干扰的关系。此外,为了更准确地评价CWD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价值,建议在更大尺度上对全球各类森林的CWD贮量和碳库进行长期的研究。
郭剑芬杨玉盛钟羡芳贺旭东
关键词:粗木质残体森林生态系统贮量碳库
温度对武夷山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被引量:11
2012年
采用碱吸收法测定武夷山不同海拔土壤分别在15℃、25℃、35℃下培养35 d时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矿化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尤以培养3 d~7 d时下降最为明显.各海拔土壤累积矿化量均随培养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加.培养35 d时15℃和35℃下土壤累积矿化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但25℃下黄红壤的累积矿化量高于红壤和黄壤而低于山地草甸土.各培养温度下,土壤有机碳平均矿化速率均以山地草甸土最高,红壤最低.而对于各海拔土壤,不同温度下土壤有机碳平均矿化速率大小顺序为:15℃<25℃<35℃.培养3 d时温度为15℃/25℃黄壤的Q10值显著高于其他海拔土壤(P<0.05),但培养35 d时15℃/25℃下的土壤Q10值以黄红壤的最高.培养3 d和35 d时,25℃/35℃下不同海拔土壤Q10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根据土壤平均矿化速率计算的Q10值在温度范围为15℃/25℃时以黄壤的最高,但25℃/35℃时红壤的Q10值最大.
郭剑芬陈玲林雪婷孙杰
关键词:温度海拔土壤有机碳矿化
杉木与楠木凋落叶混合分解及其P、K动态被引量:4
2012年
将杉木、楠木凋落叶及以二者不同比例混合的凋落叶置于果园林内进行分解和P、K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杉木和楠木凋落叶混合处理的分解速率均大于单独分解的纯杉木和纯楠木凋落叶.各凋落叶分解过程中,P浓度略有增加,而K浓度基本呈下降趋势.纯杉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P、K残留率均比纯楠木叶的低.杉楠混合分解的P、K释放率基本上大于单独的纯楠木叶.杉木与楠木凋落叶混合分解对其P和K的释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江淼华程徐冰杨建忠郭剑芬
关键词:杉木楠木凋落叶养分释放
1978—2010年福建省CO_2排放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
2013年
为探明城市化进程对区域CO2排放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以中国东南沿海快速城市化地区福建省为研究区域,采用LMDI指数分解法,将福建省CO2排放分解为CO2强度效应(ΔCF)、能源结构效应(ΔCN)、经济规模效应(ΔCY)、能源强度效应(ΔCI)和人口规模效应(ΔCP)5个影响因素,探讨福建省1978—2010年期间CO2排放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78—2010年期间,福建省CO2排放增加了5 817.10×104t,年均增长率为8.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推动福建省CO2排放增加的核心因素是经济规模扩张和人口增加,而抑制CO2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为能源强度的下降,能源消费结构和CO2排放强度变化不是福建省CO2排放变化的主要原因.比较不同城市化阶段发现,经济规模效应对CO2排放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大,能源强度抑制CO2排放增长的贡献逐渐降低.
李旭范跃新钟小剑郭剑芬杨智杰杨玉盛
关键词:城市化CO2排放LMDI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