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C01A13)

作品数:31 被引量:417H指数:12
相关作者:陆兆华王震宇李锋民夏江宝高冬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滨州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8篇生物学

主题

  • 12篇土壤
  • 11篇黄河三角洲
  • 9篇湿地
  • 5篇造纸
  • 5篇废水
  • 4篇造纸废水
  • 4篇物种
  • 4篇芦苇
  • 3篇植被
  • 3篇入渗
  • 3篇土壤入渗
  • 3篇微生物
  • 3篇污染
  • 3篇灌溉
  • 3篇废水灌溉
  • 2篇氮素
  • 2篇盐碱
  • 2篇油污染
  • 2篇造纸废水灌溉
  • 2篇植被类型

机构

  • 1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0篇中国矿业大学...
  • 9篇滨州学院
  • 4篇山东农业大学
  • 4篇山东省林业科...
  • 4篇中国科学院生...
  • 3篇中国科学院烟...
  • 2篇淮阴工学院
  • 2篇山东省黄河三...
  • 1篇黑龙江省科学...
  • 1篇济南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城...
  • 1篇国家海洋局

作者

  • 12篇陆兆华
  • 10篇王震宇
  • 8篇李锋民
  • 7篇夏江宝
  • 6篇高冬梅
  • 4篇许景伟
  • 4篇李传荣
  • 3篇裴定宇
  • 3篇马克明
  • 3篇夏孟婧
  • 3篇罗先香
  • 3篇许颖
  • 3篇贾琼
  • 3篇刘志梅
  • 2篇王德
  • 2篇赵建
  • 2篇董丽洁
  • 2篇袁秀
  • 2篇马喜君
  • 2篇佟海荣

传媒

  • 7篇生态学报
  • 5篇环境科学与技...
  • 4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海洋环境科学
  • 2篇滨州学院学报
  • 1篇工业微生物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山东林业科技
  • 1篇济南大学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湿地科学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12篇2010
  • 11篇2009
  • 1篇2008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工纳米颗粒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其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45
2010年
随着纳米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纳米产品的普及,人工纳米颗粒(NPs)的生物毒性效应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以水环境和水生生物为对象,综述了近几年来NPs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毒性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文中按NPs的分类总结了NPs对微生物、藻类、原生动物和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着重论述了NPs的可能毒性机制及其与NPs的独特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并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探讨了NPs的摄取、跨膜运输等方面的可能机制.在自然水体中,NPs因其化学行为受水化学条件等影响而表现出不同于实验室研究中的生物毒性效应,本文也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讨论和总结.最后分析了目前水生生物纳米毒性研究中的瓶颈和方法、技术方面的问题,并对以后应注重开展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王震宇赵建李娜李锋民XING Bao-shan
关键词:水环境毒性机制环境行为天然有机质
堆制技术对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土壤的石油污染已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严重的环境问题。研究利用静态堆制技术比较了不同辅料添加量对原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降解效率的影响,分析了堆制过程中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的差异,建立了最佳堆制配比及堆制条件。试验结果表明,污染土壤与辅料的体积比为1∶3时的处理效果最好。在堆制第3天至第18天,堆体温度维持在40~50℃、pH值7.5左右、C∶N约为15∶1,此时最适于石油烃降解菌的生长,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速率最快。60天后,土壤中总石油烃的降解率可达80%,远高于没有添加辅料及营养的对照堆体的降解率(约为40%)。
王震宇许颖高冬梅李锋民
关键词:堆制石油烃降解菌
造纸废水灌溉黄河三角洲重度退化滨海盐碱湿地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被引量:11
2010年
造纸废水含有大量有机营养物质,可以用来恢复退化湿地。研究了处理后的造纸废水灌溉重度退化滨海盐碱湿地对土壤pH值、水溶性总盐、Na+、Cl-以及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后土壤pH值略有升高,没有加重土壤碱化;土壤水溶性总盐、Na+、Cl-分别比对照降低9.61%37.05%、3.16%21.66%、5.38%28.44%,且上层土壤降低率高于中下层土壤;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含量显著提高,增加率分别比对照高13.68%31.45%、30.01%101.2%、1.08%18.28%;速效钾含量没有显著提高。和正常芦苇湿地比较可知:灌溉后重度退化滨海盐碱湿地土壤化学性质得到改善,达到芦苇生长条件,可以进行芦苇湿地的恢复与重建。
马欣夏孟婧陆兆华裴定宇刘志梅苗颖
关键词:造纸废水灌溉土壤化学性质
黄栌和小叶白蜡的光合特征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黄栌(Cotinus coggygria Scop.)和小叶白蜡(Fraxinus bungeana DC.)是两种常见的园林树种,本文以黄栌和小叶白蜡为研究对象,研究了2树种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有光合"午休"现象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均呈现双峰型,有光合"午休"现象;在强光条件下,黄栌的净光合速率(Pn)、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表观光能利用效率(LUE)和表观CO2利用效率(CUE)均高于小叶白蜡,证明黄栌对强光的适应性要高于小叶白蜡。
谭向峰郭霄杜宁王仁卿郭卫华
关键词:光合特征日变化光合午休光抑制
好/厌氧多级串联潜流人工湿地对COD的去除效果被引量:4
2010年
为了调整传统潜流湿地内部溶解氧分布状态,提高其对生活污水水质净化的效率,对传统潜流湿地进行了不同区段的划分及功能强化,设计了不同结构的好氧/厌氧多级串联潜流人工湿地,研究了好氧/厌氧段比例、位置及人工曝气等因素对出水COD的影响,并与传统潜流湿地进行净化效果的比较。结果表明,传统潜流湿地对COD的去除率为70.3%,以好氧/厌氧/好氧段方式串联采用前部和后部曝气并作厌氧处理的潜流湿地(即O-A-O强化曝气组)对COD的去除率为90.1%,比传统潜流湿地提高了19.8%;O-A-O强化曝气组平均出水浓度为17.4mg/L,不曝气的O-A-O出水COD浓度基本维持在50.0~60.0mg/L;对O-A-O前部和后部曝气处理后COD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30.4%和20.8%。可见,在实验条件下O-A-O强化曝气组对COD的去除率最高,结构相同的湿地曝气处理后出水水质有显著改善,在湿地前部曝气对COD的去除效果尤为显著。
李锋民宋妮单时王震宇
关键词:溶解氧COD去除率
黄河口典型湿地土壤氮素的季节动态及转化过程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于2008年10月、2009年5月和8月对黄河口湿地进行了3次野外调查和室内及野外模拟实验,研究了湿地土壤中各形态氮素的季节变化及转化过程,结果表明:农业种植区表层土壤氮素含量明显高于自然湿地,自然湿地全氮的含量低于1 000 mg/kg,铵态氮含量小于10 mg/kg,硝态氮含量小于3 mg/kg,研究区土壤氮素含量处于低营养水平。土壤中氮素的含量8月份最低,其中无机氮的季节变化较有机氮明显;0-10 cm表层土壤氮素含量明显高于下层土壤,10 cm以下氮含量无显著垂直变化。在氮素的转化过程中,氮的反硝化能力最强,硝态氮的最大损失量达到23.44 g/(m3.d),这与研究区域土壤中硝态氮含量较低相吻合;矿化能力较弱,有机氮的最大转化量仅为0.91 g/(m3.d);氮的硝化过程中铵态氮的最大转化量为12.77 g/(m3.d)。芦苇枯落物在分解过程中发生了氮素的净释放,夏季淹水环境芦苇枯落物氮素的日均归还量最高,达到0.039 g/(m2.d),冬季最低,芦苇枯落物分解对土壤氮库的储量有一定影响。
罗先香闫琴杨建强张珊珊刘启元
关键词:土壤氮素
黄河三角洲滩地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贮水功能被引量:22
2009年
以滩涂裸地为对照,对黄河三角洲滩地乔木林、灌木林、草地及农田等4种植被类型改良土壤的盐碱程度、容重和孔隙度状况、土壤入渗性能及蓄水能力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均具有一定的压碱抑盐效应,且表土层盐碱含量多低于20-40 cm土层;同时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的效应显著,并且对土壤表层的改良效果好于20-40 cm土层。不同植被类型均能改善土壤入渗性能,渗透性能由强到弱表现为乔木林>灌木林>农田>草地,其平均渗透速率分别是滩涂裸地的4.9,3.7,2.9,1.9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饱和蓄水量、毛管蓄水量、非毛管蓄水量均表现为乔木林>灌木林>草地>农田,其饱和蓄水量分别比滩涂裸地高18.3%,11.8%,3.7%和3.5%;土壤涵蓄降水量和有效涵蓄量大小均表现为乔木林>草地>灌木林>农田,且0-20 cm土层的贮水性能均好于20-40 cm。
夏江宝陆兆华高鹏许景伟李传荣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植被类型土壤蓄水能力土壤入渗
黄河三角洲滩地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水文特性被引量:39
2009年
以无林地为对照,对黄河三角洲滩地3种林分类型的土壤水文物理性状、土壤入渗特性及土壤贮水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与无林地相比,有林地具有一定的压碱抑盐效果。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孔隙比等表征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的指标明显好于无林地,且0-20 cm土层好于20-40 cm。各指标林地间差异较大,其中刺槐林好于杨树林,而白蜡林最差。②乘幂方程能较好地反映研究地区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入渗过程,有林地土壤入渗性能好于无林地,刺槐林、杨树林、白蜡林的平均渗透速率值分别是无林地(1.84 mm/min)的2.22,1.78,1.59倍。③有林地的土壤吸持、滞留贮水量、土壤涵蓄降水量、有效涵蓄量均表现为刺槐林>杨树林>白蜡林>无林地,且0-20 cm土层的贮水性能均好于20-40 cm。说明在涵养水源和水分有效性方面,刺槐林优于杨树林,白蜡林较差。从贮蓄水分、涵养水源角度来考虑,可在盐碱程度类似的生境中首先考虑刺槐、杨树树种。
许景伟李传荣夏江宝刘立杰王月海
关键词:滩地黄河三角洲土壤入渗土壤贮水水源涵养
土壤微孔对有机物吸附/解吸的影响及其表征被引量:9
2009年
土壤吸附是影响环境中有机化合物迁移、降解及生物有效性的重要过程,而微孔的存在是影响有机化合物慢吸附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孔隙结构(pore structure)及土壤微孔的研究对于理解发生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过程十分必要。综述了近年来土壤微孔对有机化合物吸附解吸行为影响的研究态势,包括土壤的孔隙结构及微孔的存在形式、微孔吸附有机化合物的吸附动力学和可能机理、土壤中微孔表征的技术方法、孔隙大小分布的计算以及对未来的研究展望,以期对土壤有机污染生物修复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王震宇于晓冬许颖高冬梅李锋民Baoshan Xing
关键词:土壤微孔有机化合物
再生水浇灌方式对芦苇地土壤水文生态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4
2010年
为提高再生水资源在芦苇群落生态恢复中的高效利用,采用温室内模拟实验的方法,以未灌溉(CK)为对照,对再生水(FS)、再生水清水轮灌(QF)及清水灌溉(QS)等3种浇灌方式下的芦苇地盐碱含量及水文物理参数进行测定分析,以其阐明不同浇灌方式下芦苇地的土壤水文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清水灌溉、清废轮灌降盐压碱效果显著(P<0.001),而再生水灌溉后土壤含盐量增加12.8%。与未灌溉相比,3种浇灌方式均使土壤容重减小,孔隙度增大,改善土壤水文物理效果表现为清废轮灌>清水灌溉>再生水灌溉。Horton模型比较适合描述灌溉后芦苇地土壤水分入渗过程,清水灌溉、清废轮灌改善了土壤水分的渗透性能,初渗率和稳渗率均比未灌溉增加,而再生水灌溉后初渗率下降15.0%。3种浇灌方式均能增强芦苇地贮蓄和保持土壤水分的能力,清废轮灌、清水灌溉、再生水灌溉的饱和蓄水量分别比未灌溉增加11.5%、4.3%、2.4%,涵蓄降水和供植物生长有效水分贮存能力表现为清废轮灌最好,其次为清水灌溉,而再生水灌溉则较差。
夏江宝谢文军陆兆华贾琼董立杰
关键词:再生水芦苇土壤入渗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