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00262)

作品数:10 被引量:115H指数:7
相关作者:曾从盛张林海王维奇金宝石仝川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教育部安庆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湿地
  • 7篇互花米草
  • 5篇土壤
  • 4篇互花米草入侵
  • 3篇有机碳
  • 3篇湿地土壤
  • 3篇土壤有机
  • 3篇土壤有机碳
  • 2篇入侵
  • 2篇闽江河口湿地
  • 2篇河口湿地
  • 1篇盐度
  • 1篇氧化碳
  • 1篇营养元素
  • 1篇有效性
  • 1篇沼泽
  • 1篇沼泽湿地
  • 1篇中国滨海
  • 1篇生物因子
  • 1篇生源要素

机构

  • 10篇福建师范大学
  • 3篇教育部
  • 2篇安庆师范大学
  • 1篇安庆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8篇张林海
  • 8篇曾从盛
  • 3篇王维奇
  • 3篇金宝石
  • 2篇章文龙
  • 2篇胡伟芳
  • 2篇仝川
  • 1篇黄佳芳
  • 1篇杨平
  • 1篇肖海燕
  • 1篇王宝霞
  • 1篇陈丹
  • 1篇徐辉
  • 1篇曾六福
  • 1篇王瑞申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云南地理环境...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亚热带资源与...
  • 1篇植物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3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1
  • 1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闽江河口湿地互花米草钾元素分布、积累与季节动态被引量:7
2011年
选取闽江河口湿地入侵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各个构件生物量和钾元素含量季节变化,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地上部分各个构件钾元素含量从春季到冬季逐渐减少,除夏季外,其余季节绿茎和绿叶钾元素含量显著高于立枯部分(P<0.05),花仅出现在秋冬季节,且在秋季钾元素含量达到峰值(8.97±0.51mg·g-1);地下部分不同深度根系钾元素含量全年波动较小,在4.38±0.87mg·g-1~7.34±0.56mg·g-1之间,无明显季节变化规律;不同季节绿茎和绿叶钾元素积累量均显著大于立枯部分(P<0.05),钾元素积累量主要集中在绿茎,其次为绿叶;地下部分,不同季节,钾元素积累量均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夏季地下总积累量达到全年最低值7.89±2.60g·m-2;地上和地下部分总的钾元素积累量秋季最高(38.10±3.38g·m-2),冬季最低(23.77±6.38g·m-2),全年除冬季外,其余各个季节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构件中生物量与钾元素含量对钾元素的积累量的影响程度不同。
章文龙曾六福张林海曾从盛
关键词:互花米草钾元素
盐度和水淹对短叶茳芏枯落物分解和二氧化碳释放的影响被引量:7
2017年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盐水入侵的背景下,探究湿地枯落物分解和CO_2释放对盐度和水淹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以闽江河口湿地的短叶茳芏为研究对象,模拟不同盐度和水淹条件下枯落物分解.研究结果表明:(1)盐度升高抑制枯落物的分解(p<0.01),低盐(5)、中盐(10)、高盐(15)在非水淹条件下分别比对照(0)的失重率平均减少10.83%、17.93%和29.39%,水淹条件下平均减少24.18%、31.62%和47.46%.(2)对照组的枯落物分解速率为水淹条件(0.0070 d^(-1),t_(0.95)=0.76 a)大于非水淹条件(0.0051 d^(-1),t0.95=0.94 a),而处理组的枯落物分解速率和CO_2释放速率均呈现出非水淹条件大于水淹条件.非水淹的枯落物CO_2释放通量比水淹条件的增长7.05%~86.23%.(3)在枯落物分解95%的干物质的期间内,与水淹条件相比,非水淹对照组平均每g干物质释放的CO_2高于水淹对照组34.49%;然而,随盐度升高,非水淹条件下的平均每g干物质释放的CO_2受抑制.(4)盐度和水淹对枯落物残留量的贡献率分别为24.82%和14.29%,对枯落物CO_2释放通量的贡献率分别为75.62%和6.13%.
胡伟芳曾从盛张美颖张林海杨平章文龙
关键词:枯落物湿地盐度水淹二氧化碳
互花米草入侵闽江河口短叶茳芏湿地对沉积物硝化速率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中国滨海湿地,对湿地沉积物氮循环产生重要影响。选取闽江河口互花米草和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测定沉积物潜在硝化速率(PNR)及其沉积物理化学性质,探讨河口湿地沉积物的硝化过程对互花米草入侵的响应。结果表明:短叶茳芏和互花米草沉积物PNR变化范围分别为0.19~2.18μg N·g^(-1)·d^(-1)和0~0.52μg N·g^(-1)·d^(-1),变异系数均为63%。短叶茳芏15~25 cm的PNR比表层0~15 cm低(P<0.05),但PNR随月份的动态变化没有显著差异(P>0.05)。互花米草沉积物PNR随沉积物深度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互花米草沉积物的PNR显著低于短叶茳芏的(P<0.01),PNR减少27.03%~100%,8月及20~25 cm沉积物减少最多。除含水率和沉积物深度与PNR显著相关外(P<0.05),温度、氧化还原电位、pH和电导均与PNR不相关(P>0.05)。
胡伟芳张林海万斯昂何露露徐辉徐辉
关键词:互花米草入侵沉积物
闽江河口区互花米草入侵不同年限下湿地土壤有机碳变化被引量:23
2016年
为阐明互花米草的固碳潜力,论文在闽江河口区鳝鱼滩湿地选择不同入侵年限的样地,对其0~60 cm土壤理化性质和碳库变化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Y_4(<4 a)、Y_8(4~8 a)和Y_(12)(8~12 a)3个采样点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值分别为15.5、17.77和19.71 g·kg^(-1),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分别为10.68、12.29和15.01 kg·m^(-3),总有机碳储量均值分别为65.24、73.99和90.30 t·hm^(-2),其中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增加最为显著;2)互花米草入侵引起湿地土壤粘粒和粉粒组成增加,容重和砂粒组成降低,表层土壤C/N增加明显;3)土壤有机碳含量与p H值、盐度、土壤含水量、C/N、平均粒径、粘粒组成呈显著正相关,与容重、砂粒组成呈显著负相关。通过研究发现,短期入侵的互花米草湿地土壤有机碳持续增加,具有较强的有机碳富集能力,在单位面积上可以有效增强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碳蓄积。
金宝石高灯州杨平王维奇曾从盛
关键词:互花米草土壤有机碳
互花米草入侵对闽江河口芦苇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23
2010年
以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为研究区域,选取芦苇和互花米草为研究对象,对其根际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储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芦苇和互花米草0~60 cm根际土壤有机碳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15.54和17.16 g/kg,表层(0~10 cm)有机碳质量分数最大,分别为19.69和22.02 g/kg;芦苇和互花米草0~60 cm根际土壤有机碳储量总和分别为6 794.20和8 231.48 t/km2,芦苇根际土壤有机碳储量在30~40 cm达到最大,而互花米草为0~10 cm有机碳储量最大;互花米草的入侵增加了芦苇湿地根际土壤碳质量分数和储量;2种植物根际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含水量和盐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从闽江河口互花米草入侵的角度提出了管理该湿地的一些建议。
王宝霞曾从盛陈丹王维奇张林海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芦苇互花米草湿地闽江河口湿地
沼泽湿地互花米草植物体传输与排放甲烷特征被引量:10
2011年
于各测定月的小潮日,使用悬管装置采集气样并结合气相色谱测定,对闽江河口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沼泽湿地互花米草植株的甲烷传输量及其主要释放部位进行了研究,另又采用静态箱法-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互花米草沼泽湿地甲烷的排放通量,以此分析互花米草植物体甲烷传输对互花米草沼泽湿地甲烷排放通量的贡献率,最后测定了互花米草植株髓腔内的甲烷浓度。结果表明,不同生长阶段的互花米草植株甲烷传输量明显不同,快速生长阶段的互花米草植株甲烷传输量最高;互花米草植株甲烷传输对互花米草沼泽湿地甲烷排放通量的贡献率介于9%-94%之间;互花米草植物体传输甲烷的主要释放部位是距地面0-20cm处,该部位对植物甲烷传输量的贡献率为50%(平均值);髓腔内的甲烷浓度远高于大气中的甲烷浓度,且自下而上呈递减趋势。
黄佳芳仝川刘泽雄肖海燕张林海
关键词:甲烷互花米草
闽江河口秋茄湿地土壤腐殖质组成及剖面分布特征被引量:8
2011年
以闽江河口秋茄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腐殖质组成和剖面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土壤腐殖质组成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秋茄湿地土壤腐殖质的组成中,胡敏酸占有机碳变化范围为6%~18%,富里酸占有机碳变化范围为15%~34%,闽江河口秋茄湿地土壤为富里酸型土壤。土壤胡敏酸和胡敏素含量随深度增加而波动降低;富里酸表层的含量最低,中间层最高。表层的HA/FA最高,中间层最低。土壤理化性质中,pH值、有机碳含量、粘粒含量、氮含量与土壤腐殖质分布有显著线性相关关系。
张林海王瑞申
关键词:土壤腐殖质
中国滨海互花米草湿地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9
2016年
滨海湿地是缓解全球变暖的有效蓝色碳汇,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作为一种外来物种在中国沿海地区广泛分布,国内学者对其入侵下的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变化进行了众多研究。研究区主要集中在盐城自然保护区、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湿地和漳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等互花米草大面积分布区域,研究内容主要是比较其入侵前后地下一定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以及它们随入侵年限延长和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文章通过相关数据与资料集成分析,阐述了互花米草入侵对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机制,比较中国互花米草湿地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如纬度、入侵前本底植物类型、入侵年限、水文状况、采样时间、采样深度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在此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今后研究展望,如更加广泛地开展中国滨海地区互花米草湿地土壤碳汇效应的长期观测、使用高分辨遥感影像辨识植物类型和互花米草时空分布、综合考虑众多影响因素进行野外样点布设、统一湿地土壤采样方法和有机碳室内实验分析方法、重视与加强互花米草湿地碳封存和碳释放的比较研究等,以期对滨海湿地碳的增汇减排评估和合理调控提供重要依据,加深理解全球碳循环及全球变化。
金宝石闫鸿远张林海曾从盛
关键词:互花米草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
互花米草入侵下湿地土壤碳氮磷变化及化学计量学特征被引量:30
2017年
为阐明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的改变,对闽江河口区本土植物短叶茳芏和不同入侵年限的互花米草湿地土壤总碳(TC)、总氮(TN)、总磷(TP)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后0~50 cm深度各层土壤TC、TN和TP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TC、TN的变化比较一致,而TP的变化滞后;TC的增加引起土壤C/N持续增加,而TP是调节互花米草入侵过程中湿地土壤C/P和N/P的关键因子,C/P和N/P的变化基本一致.土壤TC、TN、TP的变化受到土壤盐度、容重、含水量和黏粒组成的影响,而它们之间计量比主要受土壤盐度、粒径组成的影响;C/N和C/P对互花米草湿地的土壤固碳效应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互花米草入侵引起生物量和湿地生境改变,导致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发生显著变化,且随入侵时间延长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
金宝石闫鸿远王维奇曾从盛
关键词:营养元素
生源要素有效性及生物因子对湿地土壤碳矿化的影响被引量:10
2011年
湿地土壤是全球碳存储的重要场所,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对全球变化有重要指示作用。土壤碳矿化是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对于认知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了生源要素及生物因素对湿地土壤碳矿化的内在作用机制。土壤活性有机碳库通过调节土壤能源物质和微生物活性影响土壤碳库的有效性,是表征土壤碳矿化的敏感指标。湿地其它养分如N、P、S等元素的有效性也是影响土壤碳矿化的关键要素。电子受体(NO3-、SO24-、Fe3+、Mn4+等)对湿地土壤碳矿化和有机碳转变的影响主要通过电子受体的还原过程完成,在厌氧分解过程中,湿地土壤利用难溶性电子受体可能是土壤C矿化的更重要途径。动物、植物、微生物群落和区系等则是土壤碳矿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土壤动物区系在有机态养分矿化为无机态养分的过程有着独特的功能,能显著增加土壤碳矿化。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决定着土壤中有机碎屑的降解速率,是土壤有机碳分解周转的主要诱导因素。湿地植物则通过影响根系、微生物呼吸底物的供应以及对小气候和土壤因子的调节而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分解。湿地生源要素和生物因子还极易与土壤理化性质如温度、水分、pH值和质地等环境因素形成交互和制约,共同影响土壤碳矿化。最后,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生源要素和生物因素与湿地土壤碳矿化关系需要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
张林海曾从盛仝川
关键词:生源要素湿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