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3T60901)

作品数:7 被引量:48H指数:5
相关作者:岳平张强王润元赵文王若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兰州大学张掖国家气候观象台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黄土高原
  • 2篇湍流
  • 2篇秋季
  • 2篇降水
  • 1篇动能参数
  • 1篇中国黄土高原
  • 1篇生长季
  • 1篇时段
  • 1篇水分
  • 1篇水分胁迫
  • 1篇土壤
  • 1篇湍流强度
  • 1篇湍流特征
  • 1篇能量平衡
  • 1篇年代际
  • 1篇年际
  • 1篇热交换
  • 1篇总体输送系数
  • 1篇夏季
  • 1篇小波

机构

  • 6篇中国气象局兰...
  • 2篇兰州大学
  • 2篇张掖国家气候...
  • 1篇中国气象局

作者

  • 5篇岳平
  • 4篇张强
  • 3篇王润元
  • 3篇王胜
  • 3篇赵文
  • 3篇王若安
  • 3篇王劲松
  • 2篇郝小翠
  • 2篇史晋森
  • 2篇刘晓云
  • 1篇李栋梁
  • 1篇姚玉璧
  • 1篇张良
  • 1篇姚玉壁
  • 1篇阳伏林
  • 1篇李耀辉
  • 1篇杨金虎
  • 1篇王文玉
  • 1篇田庆明
  • 1篇李宏宇

传媒

  • 2篇物理学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Advanc...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云和降水扰动对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辐射收支及能量分配的影响被引量:13
2013年
地表辐射收支和能量分配对陆-气系统的反馈是气候模式中最重要的物理过程之一.认识半干旱地区云和降水的扰动对辐射收支和能量分配的影响规律,是提高数值模式中评估地表辐射收支和能量平衡参数化效果的关键环节.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2008年的观测资料,研究了云和降水的扰动对辐射收支各分量的削弱作用及对地表能量平衡的影响规律.年平均结果表明,多云状况可以作为年平均的气候背景;云和降水对短波辐射削弱最强,大气向下长波辐射随天空云量的增加而增强,地表向上长波辐射随着云量的增加而减小,净辐射占总辐射的比率受云和降水的影响较小.季节平均结果显示,短波辐射日积分量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均随云量的增加而降低,生长季云和降水对短波辐射的削弱作用明显强于非生长季.生长季,晴天、少云和多云时向上长波辐射差异不大,阴天时向下和向上长波辐射明显减小.非生长季,地表向上长波辐射受云和降水的影响较小,日积分量变化不大,向下长波辐射随云量的增多而增强.地表反照率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冬季大,秋季小;地表反照率日变化呈不对称的"V"形分布.生长季,感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随云量增多而减小;潜热通量在晴天、少云和多云状况下随云量增多而增大;阴天时受降水影响,净辐射的严重削弱导致了潜热通量大大降低.非生长季,少云时净辐射日积分量最大,晴天时的净辐射与多云和阴天状况接近;感热和潜热通量随云量的增多而减小,土壤热通量日平均积分值在非生长季为负.生长季,多云状况的能量闭合度最好,能量不平衡差额占净辐射的3.9%;阴天时最差,不平衡差额占净辐射的16.8%;晴天和少云状况不平衡差额约占净辐射量的7%.非生长季受积雪影响,能量不闭合差额明显大于生长季.
岳平张强赵文王劲松王润元姚玉壁王胜郝小翠阳伏林王若安
关键词:能量平衡
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降水前后土壤的温、湿度及热力特征被引量:9
2013年
本文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简称SACOL站)陆面过程综合观测资料,分析了强降水前后榆中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土壤温、湿特征的差异,讨论了水分状况对土壤热力参数及地表能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条件下,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土壤在10cm深度存在一个湿层;强降水过程可使土壤湿度受影响范围接近40cm深度。水分胁迫条件下,感热通量是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能量分配过程中净辐射的最大消耗项;无水分胁迫条件下,潜热通量是能量平衡系统中净辐射分量的最大消耗项。降水改变了土壤湿度并使得土壤热传导率发生变化,土壤热传导系数和土壤热容量随土壤湿度增加而增大。
岳平张强王胜王润元李宏宇王若安
关键词:水分胁迫
黄土高原中部秋季干湿的年际和年代际环流异常特征及与海温的多尺度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黄土高原地区作为气候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地表干湿状况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十分明显.但以往主要是针对夏季进行分析,而对黄土高原秋季干湿变化规律及大气环流机理的认识非常有限.本文基于中国589站最近50 a(1961—2010年)月降水和气温月平均资料、NCEP/NCAR提供的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提供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资料,运用带通/低通滤波、小波分析、EOF/REOF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在对中国秋季干湿时空演化分类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秋季黄土高原中部干湿演变周期、大气环流特征及与海温的多尺度相关关系,以揭示影响黄土高原中部秋季干湿变化的物理机理,并确定影响该区域干湿状况的前兆信号.小波功率谱分析表明,黄土高原中部秋季干湿指数存在准4 a和准8 a的周期,1970—1990年准8 a尺度周期振荡尤为明显.年际(周期8 a)尺度上偏湿年的大气环流特征是,欧亚大陆中高纬呈"双阻型",200 hPa西风急流显著北移,日本海-鄂霍茨克海受反气旋控制,其底部的偏东水汽输送带将水汽输入研究区.年代际(周期>8 a)尺度上偏湿年的大气环流特征是,东亚大陆为一致的低值系统;200 hPa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减弱北移,研究区主要水汽来源由经孟加拉湾在中南半岛转向的南风水汽输送及中纬度的西风水汽输送组成.整个序列上,Nino3区SST指数(Nino3I)超前5个月与秋季干湿指数已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孟加拉湾—中国南海SST指数(BayI)则超前3个月与干湿指数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年际尺度上,秋季Nino3I,BayI均与秋季干湿指数存在显著相关(准4 a,4—6 a),而年代际尺度上,只有BayI与秋季干湿指数存在显著相关性(准10 a).黄土高原中部秋季干湿的年际和年代际周期的确定、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的认识及与海温的多尺度相关关系的建立,不仅揭示了影响该区域干湿变化的物理机理,也�
刘晓云王劲松李栋梁岳平李耀辉姚玉璧
关键词:海表温度小波分析
APO异常对我国西北地区东部秋季干湿变化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利用1961—2010年NCEP/NCAR的月平均和逐日再分析资料、中国区域589个站月降水量和气温月平均资料,研究夏季亚洲—太平洋涛动(APO)异常与我国西北地区东部秋季干湿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亚洲—太平洋涛动指数(APOI)的异常变化与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干湿指数(DROI)呈显著正相关。夏季APOI正异常年对应的秋季中高纬度地区500 hPa高度场乌拉尔山以西高压脊加强、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之间的低压槽加深、鄂霍次克海东部高压脊加强;东亚西风急流轴偏北;经阿拉伯海、印度半岛—孟加拉湾的西风水汽以及北太平洋反气旋底部的偏东水汽输送均为加强趋势,并结合中纬度西风水汽输送使研究区秋季偏湿,反之亦然。进一步研究表明,夏季APO为正异常时,秋季西北地区东部上升运动加强、暖湿气流加强(均在第54—56候最为明显)。
刘晓云王劲松杨金虎田庆明
关键词:干湿指数
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近地层湍流温湿特征及总体输送系数被引量:5
2015年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简称SACOL站)2008年夏季晴天近地层湍流观测资料,分析了SACOL站近地层湍流温、湿统计特征,确定了大气动力学和热力学粗糙度长度,讨论了总体输送系数随大气稳定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气层结不稳定条件下,无量纲温度和比湿脉动方差与稳定度Z/L之间均满足-1/3次规律;大气层结稳定条件下,温湿脉动方差总体趋势是随大气稳定度增加而减小。水汽通量全天大于零,最大值为0.063 g·m-2·s-1,地表日平均蒸发量为1.9 mm。中性条件下,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动力学粗糙度长度为6.6×10-3m,热力学粗糙度为1.85×10-5m。大气层结不稳定条件下,CD平均值为4.4×10-3,CH平均值为3.9×10-3;中性条件下,CD和CH平均值分别为4.2×10-3和2.8×10-3;层结稳定条件下,CD平均值为3.1×10-3,CH平均值为2.1×10-3,表明总体输送系数随稳定度的增大而减小。
岳平张强赵文王胜史晋森王若安
关键词:黄土高原湍流特征总体输送系数
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生长季干湿时段环境因子对陆面水、热交换的影响被引量:12
2015年
利用黄土高原陆面过程观测试验研究(LOPEX)资料,分析了榆中半干旱草地生长季主要干湿时段陆面水、热过程的差异及环境因子的影响特征.研究发现,干湿时段陆面温、湿特征变化差异明显,干旱时段日平均归一化温度垂直分布结构整体"前倾",湿润时段则呈"后倾"状;干旱时段,20 cm以上浅层土壤是温度的活跃层,干湿时段土壤中热量的传递速率明显不同.干旱时段H/Rn和LE/Rn与5 cm土壤温度之间满足线性关系;湿润时段H/Rn和LE/Rn与5 cm土壤温度为非线性关系,日尺度上陆面水、热交换趋势发生转变的临界土壤温度为16℃.干旱时段H/Rn和LE/Rn与土壤含水量之间满足线性规律;湿润时段H/Rn和LE/Rn与5 cm土壤含水量之间呈非线性变化,0.21 m3 m?3是日尺度上陆面水、热交换趋势发生转变的临界点.干旱时段,饱和水汽压差小于0.7 k Pa时,H/Rn随饱和水汽压差的增大而增大,LE/Rn随饱和水汽压差的增大而减小,而当饱和水汽压差大于0.7 k Pa时,H/Rn和LE/Rn均趋于常数;湿润时段,H/Rn随饱和水汽压差的增大而增大,LE/Rn随饱和水汽压差的增大而减小.上述特征直接体现了陆面环境因子的差异在水、热交换过程中的作用,也间接反映了云降水过程对陆面水、热交换过程的影响.
岳平张强赵文王润元张良王文玉史晋森郝小翠
关键词:黄土高原环境因子
Turbulence Intensity and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Parameters over a Heterogeneous Terrain of Loess Plateau被引量:5
2015年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urbulence structure is important for investig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especially over heterogeneous terrain.In the present study,turbulence intensity and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TKE)parameters are analyzed for different conditions with respect to stability,wind direction and wind speed over a valley region of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during December 2003 and January 2004.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examine whether the observed turbulence intensity and TKE parameters satisfy Monin–Obukhov similarity theory(MOST),and analyze the wind shear effect on,and thermal buoyancy function of,the TKE,despite the terrain heterogeneity.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normalized intensity of turbulence follows MOST for all stability in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s,as well as the normalized TKE in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The shear effect of the wind speed in the Loess Plateau region is strong in winter and could enhance turbulence for all stability conditions.During daytime,the buoyancy and shear effect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generation of TKE under unstable conditions.At night,the contribution of buoyancy to TKE is relatively small,and mechanical shearing is the main production form of turbulence.
YUE PingZHANG QiangWANG RunyuanLI YaohuiWANG Sheng
关键词:中国黄土高原湍流强度动能参数黄土高原地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