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4406)

作品数:10 被引量:194H指数:8
相关作者:韦志刚文军吕世华李振朝符睿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领域野外台站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黄土高原
  • 5篇地表
  • 3篇气候
  • 2篇地表感热
  • 2篇土壤
  • 2篇气候变化
  • 2篇气候特征
  • 2篇反演
  • 2篇感热
  • 2篇MODIS
  • 1篇地表辐射
  • 1篇地表能量
  • 1篇地表温度
  • 1篇冬小麦
  • 1篇冬小麦田
  • 1篇遥感
  • 1篇预试验
  • 1篇正交函数
  • 1篇植被
  • 1篇植被覆盖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局成...

作者

  • 7篇韦志刚
  • 6篇文军
  • 5篇吕世华
  • 5篇李振朝
  • 3篇符睿
  • 3篇刘远永
  • 2篇刘蓉
  • 1篇李锁锁
  • 1篇陈渭民
  • 1篇陈世强
  • 1篇高志球
  • 1篇奥银焕
  • 1篇尚伦宇
  • 1篇王致君
  • 1篇梁玲
  • 1篇沈新勇
  • 1篇陈文
  • 1篇黄荣辉
  • 1篇文莉娟
  • 1篇王琳琳

传媒

  • 5篇高原气象
  • 2篇冰川冻土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典型塬区冬小麦田地表辐射特征分析
利用2006年4-7月实际观测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典型塬区冬小麦生长过程中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地表辐射通量特征,并对比分析了冬小麦下垫面与裸土下垫面下的辐射特征。发现在不同天气条件下辐射平衡特征有很大变化:地面向上长波辐射晴...
李振朝韦志刚吕世华文军符睿刘远永刘蓉
关键词:黄土高原冬小麦地表辐射
文献传递
利用ENVISAT/AATSR资料反演黄土高原陇东地区地表温度被引量:1
2009年
由于ENVISAT/AATSR资料不同角度热辐射亮度值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从而导致较大误差的产生,本文尝试避开这种误差源,只选取天底观测数据对黄土高原陇东地区整层大气水汽含量及地表温度进行反演与MODIS整层大气水汽含量产品对比验证表明,本文结果与MODIS产品有一定差异,但是可以直接用于大气透过率的估算.结合野外观测数据对地表温度反演结果的检验表明,最大绝对误差为4.0℃,平均相对误差为5.0%,因此,该算法在黄土高原陇东地区应用比较成功.
张堂堂文军Rogier van der Velde刘蓉刘远永
关键词:地表温度反演MODIS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陆—气相互作用预试验及其晴天地表能量特征分析被引量:58
2005年
详细介绍了在2004年8月24日~9月11日在甘肃平凉进行的陆-气相互作用野外预试验, 对观测仪器进行了对比和标定, 并利用观测资料, 初步分析了黄土高原塬上裸地、塬上和塬下玉米地的地表净辐射各分量、感热、潜热和地热流的特征.由于作物(玉米)的存在, 降低了地表反射率, 使白天地面向上短波减少, 同时向上长波也减少, 增大了地表净辐射, 地表潜热明显增大, 玉米地白天向下的地热流和夜晚向上的地热流都比裸地小.与塬上相比, 塬下玉米地的向下短波略小, 向上短波明显偏小, 向上长波基本一致;净辐射只在中午附近略小, 地热流上午偏小, 下午偏大, 夜晚基本一致;感热和潜热在白天基本一致;塬下玉米地在凌晨明显存在负感热通量.
韦志刚文军吕世华陈世强奥银焕梁琳
关键词:黄土高原陆-气相互作用地表能量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引水区和黄河上游区域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06年
利用引水区和黄河上游地区25个站1951-2000年50a的气温和降水逐日资料,分析了研究区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把引水区和黄河上游地区分成7个小区,利用小波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各小区气温和降水的多时间尺度特征.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和南水北调西线引水区夏、秋、冬三季降水以同步的变化为主,其次为黄河上游与引水区之间存在反位相的变化.春季降水主要表现为黄河上游与引水区之间存在反位相的变化,其次才表现为一致的变化.各区的气温均以同步升温为主.降水具准3a和准22a周期,气温的振荡周期主要是2~5a的小周期和准11a的周期.引水区和黄河上游地区近50a来夏季的降水在一致变化的基础上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李振朝韦志刚吕世华文莉娟李锁锁
关键词:黄河上游气候特征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敦煌戈壁不同近地层大气稳定度下的感热交换系数被引量:23
2006年
首先利用空气动力学法,计算分析了敦煌戈壁2000年9月—2001年9月的感热交换系数Ch的特征,计算得到Ch的年平均值为0.00203±0.00045。敦煌戈壁的Ch在近中性和中性条件下(-0.01<ζ<0.01,ζ为Monin-Obukhov大气稳定度参数)为常数,Chn≈0.0020;在稳定条件下(ζ≥0.01),Ch比较小,随地表风速的增大而增大,趋于Chn,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是:Ch=0.0012+0.0003ln(V);在不稳定条件下(ζ≤-0.01),Ch比较大,随地表风速的增大而减小,也趋于Chn,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是:Ch=0.0026-0.0002ln(V)。本文还利用地表温度、一层气温和一层风速近似计算了总体Richardson数Rb,判定大气的层结稳定度,再根据该稳定度来选择感热交换系数。
韦志刚黄荣辉陈文
关键词:戈壁地表感热
利用MODIS和ASAR资料估算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山脉地区冰雪范围及厚度被引量:18
2006年
利用可见光和微波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山脉地区冰雪范围和厚度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山脉地区冰雪范围的季节变化非常明显,2003年4月上旬、5月中旬、7月下旬和9月下旬的冰雪范围分别占选定研究区域的28.9%、69.9%、11.6%和14.7%.在选定的西布冰川区域,由微波遥感得到的冰雪厚度季节变化也非常明显,5月份厚度的数值最大,7月份最小.由于主动微波观测受地面高程、地形和夏季冰雪融化等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主动微波遥感在大面积估算冰雪厚度还有一定困难,有待将来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文军Dai MoDeroin Jean-Paul王致君张堂堂Humbert Louis
关键词:MODISASAR念青唐古拉山脉
近50年黄土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53
2008年
利用黄土高原地区55个气象台站1951-2000年50年的气温和降水逐日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地理分布特征和气候变化特征;把黄土高原地区分成4个小区,利用小波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各个小区气温和降水的多时间尺度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的地理分布总趋势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近50年来的降水是逐渐减少的;气温的地理分布特点也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近50年来的气温是在逐渐上升的;各区降水主要存在准3a周期、8-12a和准22a周期,年平均气温的准3年周期在少数时段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李振朝韦志刚文军符睿
关键词:黄土高原气候特征小波分析
土壤水分的垂直运动对黄土高原糜田土壤温度的影响被引量:9
2008年
利用2005年8月21—23日黄土高原塬区地表过程野外试验加密观测土壤温度数据,通过耦合热传导对流方法计算得到糜田0.05~0.1 m浅薄土壤层的热扩散率为2.950×10^-7~3.015×10^-7m^2.s^-1,液态水通量密度为1.738×10^-6~2.197×10^-6m^3.s^-1.m^-2。在此基础之上,利用耦合热传导对流方程和传统热传导方法对土壤温度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由于传统热传导方法没有考虑土壤水分的垂直运动,模拟振幅偏大0.4 K、位相后移0.140 7 rad,与观测值的协方差分别为2.99、2.14;耦合热传导对流方法模拟振幅与观测值的协方差为2.13,模拟结果较理想。
王琳琳高志球沈新勇陈渭民
关键词:热传导热对流热扩散率
河西地区地表感热特征分析被引量:17
2007年
利用河西地区13个测站的资料和金塔试验资料,通过聚类分析和小波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河西地区地表感热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西地区13个站感热输送的最大值一般出现在5月或6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3~4月份普遍急剧增大,在10~11月急剧减少。近50年间,河西地区大部分台站春季感热输送呈上升趋势,夏季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春季感热通量的主要显著性周期为3年。河西地区中部春季感热变化与风速、地气温差变化的相关关系都比较好,在河西西部春季感热变化与风速的相关关系较好,而在河西东部春季感热变化与地气温差的相关关系较好。
李振朝韦志刚吕世华符睿
关键词:感热通量
黄土高原植被改变对夏季当地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被引量:9
2008年
利用2003年6、7月份的资料及中尺度模式MM5V3.5,对当年夏季黄土高原地区的温度场和湿度场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改善,将使得当地夏季平均气温、地面温度降低,气温减小的最大值出现在植被改变的中心区域,最大值为0.6℃,其周边地区温度也是普遍降低的,而地面温度变化大于气温。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白天,夜间气温和地温的变化相对较小,夜间,平均地温甚至略有升高。在植被改善的地区,夏季平均气温和平均地温日较差均减小。植被覆盖改善后,空气湿度在白天和夜间均明显增加,白天增加量大于夜间,而影响范围则小于夜间。
梁玲吕世华尚伦宇
关键词:MM5模式植被覆盖气候变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