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644-1795)

作品数:5 被引量:39H指数:4
相关作者:周琼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篇乾隆
  • 2篇乾隆朝
  • 2篇清代
  • 2篇清前期
  • 1篇以工代赈
  • 1篇农业
  • 1篇赈济
  • 1篇外化
  • 1篇借贷
  • 1篇工赈
  • 1篇官方
  • 1篇成灾
  • 1篇诚信

机构

  • 5篇云南大学

作者

  • 5篇周琼

传媒

  • 2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中国高校社会...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清前期的勘灾制度及实践被引量:7
2015年
清代勘灾制度始建于顺康朝,发展于雍正朝,完善于乾隆朝。它规定了勘灾期限,建立了卫所、粮庄勘灾及边勘边赈制度,明确了督抚勘灾职责,专门拨付勘灾费用,确定了完整的勘灾程序。康乾盛世时期勘灾制度的成功执行,验证了帝制时代灾赈制度的完善与高效。因传统社会缺乏化解、分担、防范社会风险的系统保障制度,不能消除各阶层的生存及发展危机,灾赈贪腐不可避免。以历史经验为基础,建立专门的灾赈机构及完善的保障系统,才能使灾赈制度及措施具有可持续性。
周琼
关键词:清前期
清代审户程序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审户是清代勘灾程序中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的环节之一。主要是由勘灾人员查清并确定灾民的贫困等级状况、灾民大小口数额及勘定灾民财产损毁情况及人口伤亡数等项,以此为据客观填报审户图册。这是清代灾后钱粮赈济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官府及时掌握灾民情况、调集钱粮赈灾发挥着积极作用,是赈灾顺利推行、取得良好赈灾成效的重要保障。
周琼
关键词:清代赈济
乾隆朝“以工代赈”制度研究被引量:15
2011年
"以工代赈"是清代重要的赈济措施,始于康熙朝,发展于雍正朝,繁荣及完善于乾隆朝。乾隆朝工赈制度规定,官府承担修筑民堤民埝费的一半,佣工者可参加工赈,提高工赈人员的佣金,工赈工程须有一定的规格、范围及规模。主要采取兴修及疏浚水利、修筑城墙及水陆通道、衙署、监狱、仓库、庙宇、学堂及军事工程等措施。工赈的实施增强了灾民自力更生的能力及自救意识,发挥了救灾及增强社会基础设施的双重功效,减少了社会动荡的因素。
周琼
关键词:乾隆朝以工代赈工赈
农业复苏及诚信塑造:清前期官方借贷制度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清前期确立了由官方给灾民借贷钱粮、籽种、耕牛、农具等农本的借贷制度。该制度起源于康熙朝,经雍正初建,乾隆朝完善并确立。规定仓谷借贷据灾情决定是否收息或免息,确立了"春借秋还、秋借春归"借贷期限,重灾时全部或半数免还借贷籽种;兵丁从司库内借支的饷银两年内扣饷还款;向灾民借贷耕牛及草料,禁卖禁宰耕牛,严惩偷盗耕牛者,惩处执行禁令不当的官员及借贷失信者。灾荒借贷保障了灾民的再生产能力,促进灾区农业经济的恢复及发展;借贷免息及豁免制度,凸显了专制统治的温情面纱,有利于统治者获取民心;借贷偿还实践塑造了民众灾害自救、自助的文化心态及诚信行为。
周琼
关键词:清前期
清代赈灾制度的外化研究——以乾隆朝“勘不成灾”制度为例被引量:12
2014年
"勘不成灾"是达不到赈济标准的灾荒,历代均不予救济,凸显了传统赈灾制度的缺陷。清代在总结传统灾赈制度的基础上对"勘不成灾"进行赈济并将其制度化,雍正朝开始对"勘不成灾"制度的建设,乾隆朝予以完善,促成了清代赈灾制度的外化并使其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用,如缓征、分年带征、折征及就地抚恤、酌量赈给银米、蠲免积欠钱粮、借贷、以工代赈等赈济措施,对原本不能享受赈济的灾区的经济恢复产生了促进作用,成为促使清代灾赈制度走向中国传统灾赈制度巅峰的重要因素。
周琼
关键词:清代乾隆朝外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