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09LASW-A02)

作品数:10 被引量:152H指数:7
相关作者:刘熙明邹海波吴琼马中元傅敏宁更多>>
相关机构:江西省气象局江西省气候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逆温
  • 3篇冻雨
  • 3篇环流
  • 2篇逆温层
  • 2篇气候
  • 2篇气候特征
  • 2篇西风
  • 2篇西风急流
  • 2篇急流
  • 2篇降水
  • 2篇边界层
  • 1篇大雾
  • 1篇大雾天气
  • 1篇大雾天气过程
  • 1篇地表
  • 1篇地表条件
  • 1篇地表通量
  • 1篇行星尺度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尺度通量

机构

  • 11篇江西省气象局
  • 4篇江西省气候中...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广州市气象局
  • 2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气象局北...
  • 1篇江西省人工影...

作者

  • 9篇刘熙明
  • 6篇邹海波
  • 4篇吴琼
  • 3篇傅敏宁
  • 3篇马中元
  • 2篇郑有飞
  • 2篇吴珊珊
  • 1篇尹洁
  • 1篇金米娜
  • 1篇李德俊
  • 1篇袁卓建
  • 1篇单九生
  • 1篇王四化
  • 1篇曹晓彦
  • 1篇胡非
  • 1篇吴俊杰
  • 1篇窦军霞
  • 1篇邓玮

传媒

  • 3篇气象与减灾研...
  • 2篇气象科学
  • 2篇高原气象
  • 1篇气象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年份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京地区一次典型大雾天气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分析被引量:55
2010年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325 m铁塔15层风、温、湿梯度观测资料和3层超声资料,对2002年12月1-4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持续大雾天气过程进行近地面层大气边界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近地面大气边界层较大的相对湿度(〉70%)、较小的风速(〈3.0 m·s^-1)和风速垂直切变(〈0.02 s^-1)、稳定的层结结构以及较低的气温是北京持续大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冷空气的侵入使得边界层相对湿度迅速减小,风速和风速垂直切变增大,破坏近地面大气边界层的结构,导致大雾的消散。分析还发现,大雾的维持与消散主要受风场等动力因素的影响,热力层结是大雾维持和消散的必要条件。冷空气的侵入自上而下影响平均风场,而对湍流风场的影响则是自下而上的。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大雾期间,近地面边界层内中尺度动量通量和感热通量都大于湍流尺度的,中尺度动量通量与平均风速基本呈反相关;冷空气的侵入使得湍流通量显著加强,是导致大雾天气消失的主要原因。
刘熙明胡非邹海波曹晓彦窦军霞
关键词:大雾城市边界层湍流中尺度通量
江西强冻雨天气形成特征分析被引量:21
2011年
使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气候资料、NCEP 2.5°×2.5°再分析资料和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对江西50年来出现的18次持续3天10站次以上冻雨天气过程的形成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地面冷高压、阻塞高压、副热带高压、南支槽、850hPa切变线、地面辐合线(准静止锋)、温度锋区、700 hPa急流与湿舌等是强冻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具有明显的天气系统配置特征;(2)在有利的天气形势背景下,强冻雨天气过程具有前期候(旬)增温特征。当前期平均温度极大值和平均温度值接近或超过历史同期水平时,极易出现持续性冻雨天气过程,72%以上的强冻雨天气过程与此相关;(3)18次强冻雨天气过程都存在逆温层特征,逆温层高度在850~700 hPa间,平均逆温差为1~5℃,最大10℃,同时地面温度在0℃以下或接近0℃;(4)700~850 hPa平均温差图上有3个温差中心,表明700 hPa高度上有明显的暖湿气流存在,89%的冻雨天气过程与之相关。
马中元刘熙明吴琼李德俊王华军郑劲光金米娜
关键词:冻雨
江西持续性冻雨的行星尺度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应用常规气象地面观测资料和NECP 2.5°×2.5°的再分析资料,对1959—2008年期间发生在江西的持续5 d及以上的冻雨天气过程进行行星尺度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江西持续性冻雨天气期间,500 hPa高纬度地区的阻塞高压、中纬度的低槽以及低纬度的分裂小槽和地面沿中国中东部侵入的强冷空气有利于江西持续性冻雨天气的维持;同时,700 hPa有来自低纬地区的稳定的"湿舌"和西南急流存在,不仅有利于中层逆温结构的形成,也是水汽输送的主要机制。距平相关分析得到,持续性强冻雨天气发生期间,海平面气压、1 000~500 hPa和1 000~925 hPa厚度场的距平相关系数基本都在0.7以上,多数情况下达到0.8以上,表明江西持续性强冻雨天气期间高层和底层的天气系统是稳定少变的。
刘熙明吴琼马中元郑劲光
关键词:行星尺度逆温
江西省冻雨气候概况和环流特征被引量:11
2009年
利用NCEP2.5°×2.5°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1959─2008年江西省冻雨天气过程的气候概况进行归纳分析,并重点分析了其间18次典型区域性冻雨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热力层结、影响系统。结果表明,江西省冻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年际变化特征,全省冻雨日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中间多、南北少的特征,各地冻雨分布极不均匀。在环流形势上,500hPa高纬地区有阻塞高压,以乌拉尔山阻高最多,鄂霍茨克海有深厚冷涡,咸里海为低压区,巴尔喀什湖附近有横槽;低纬地区在孟加拉湾到中国西南地区存在稳定的南支低槽;对流层中低层存在切变线,700hPa西南气流强盛,急流轴最大风速超过16m/s;850hPa锋区强盛,0℃等温线位于赣中南部到赣南北部;对流层中低层存在明显的逆温。地面冷空气多从中路(河套地区)入侵,蒙古冷高压异常强大,为冻雨的产生提供了热力条件。
郑劲光吴琼刘熙明
关键词:冻雨气候特征环流热力结构
夏季鄱阳湖上空对流系统减弱过程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利用6h一次的NCEP分析资料和南昌站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6min一次的组合反射率资料,分析了2007年7月23日10:00-16:00(北京时)江西西北部幕阜山脉上空对流云团东移经过鄱阳湖主体时明显减弱或消亡过程。同时,利用中尺度非静力模式WRF对这次过程分别进行了控制性试验(CTR)和敏感性试验(SES)。结果表明,CTR试验能较好地模拟出对流云团经过鄱阳湖时的减弱过程;与CTR试验相比,SES试验模拟的鄱阳湖区向外长波辐射值明显偏低,表明鄱阳湖的存在对过境对流云团有减弱作用;两试验的地表比热差异造成CTR(SES)试验模拟的地面感热和潜热通量较低(较高);CTR试验还模拟出负的地面感热通量,即感热从大气向湖体传递;两试验模拟的地面能量通量的差异导致鄱阳湖主体低层(950hPa)的风场差异显著,即在鄱阳湖主体上空出现了一反气旋性环流,鄱阳湖对过境对流云团的减弱作用是该反气旋环流的辐散下沉造成的。
傅敏宁郑有飞邹海波刘熙明
关键词:WRF模式向外长波辐射热通量鄱阳湖
定量诊断2008年初南方罕见冰冻雨雪天气被引量:14
2011年
根据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每三小时一次的TRMM 3B42降水资料,利用改进后的局地经向环流线性诊断模式(不用地转风近似而用旋转风估算水平环流经向分量),定量分析了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局地经向环流的垂直分量(ωMC)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当我国南方地区发生强降水时,局地经向环流的强上升支气流(ωMC<0)控制我国南方地区,与以往个例(凝结潜热加热占优)明显不同,我国南方地区的强上升支气流主要由平均西风动量纬向平流和平均温度经向平流激发。结合天气形势分析得知:(1)位置比气候态偏西的高空(200 hPa)西风急流(中心位于日本西南)入口区反气旋切变侧的西风辐散抽吸持续影响我国南方地区,是平均西风动量纬向平流对我国南方地区经向环流上升支起正贡献的主要原因;(2)中低层(850~400 hPa)我国南方地区处在孟加拉湾温度槽前,受较深的孟加拉湾高度槽前的西南风和西太副高西北侧的西南风控制,以暖平流为主。受500 hPa气流的引导,中低层我国北方地区为偏北风控制,以冷平流为主。冷暖平流的共同作用是平均经向温度平流对我国南方地区经向环流上升支起正贡献的主要原因;(3)由孟加拉湾和南海向我国南方地区的水汽输送较弱(相对春夏秋季节)以及低层逆温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贴地层水汽的辐合抬升,使凝结潜热加热对我国南方地区经向环流上升支的正贡献较小。1月24日后随着孟加拉湾和南海向我国南方地区水汽输送的显著加强,凝结潜热加热的正贡献才提升至第三位。
邹海波刘熙明吴俊杰吴珊珊袁卓建王四化
关键词:西风急流温度平流水汽输送逆温层
鄱阳湖地区复杂地表条件下一次强降水过程的近地面边界层特征被引量:7
2013年
使用鄱阳湖北部70m气象塔湍流和梯度观测数据,分析了2011年6月6日夜间一次暴雨过程中近地面边界层特征。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在高空低槽和西南急流的天气背景下,受鄱阳湖复杂地表影响产生的局地性强降水。强降水发生前受东南暖平流影响,近地面边界层中水汽累积,不稳定性增加;强降水过程中,近地层感热、潜热通量迅速增加,同时,近地面层湍流动量通量下传和水平输送增加,鄱阳湖的水汽输送加强降水强度。另外,强降水过程中,近地面湍流动能迅速增大并达到最大值,而平均动能的增大发生在强降水结束后,表明地表作用明显,近地面边界层的湍流场为暴雨提供动力条件。尺度分析表明,强降水前,中尺度动量通量占主要地位,降水过程中湍流动量通量显著加强。
傅敏宁郑有飞邓玮刘熙明
关键词:强降水地表通量
定量诊断2008年初南方罕见冰冻雨雪天气
根据水平分辨率为2.5°×2.5°的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每三小时一次的水平分辨率为0.25°×0.25°的TRMM(热带降水测量)卫星3B42类降水观测资料,利用改进后的局地经向环流线性诊断模式(不用地转风...
邹海波刘熙明吴俊杰吴珊珊袁卓建王四化
关键词:经向环流西风急流逆温层
文献传递
江西持续性强降雨的气候特征及其大尺度环流背景被引量:26
2013年
利用1961-2010年江西省83个常规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对江西省持续性强降雨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0年江西省共出现了82次持续性强降雨过程,且持续性强降雨有着显著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其季节变化以6月最多,冬季(12-2月)无持续性强降雨,年际变化主要有3a左右和6~8a的变化周期。年代际变化周期主要为30a左右的变化周期,且在2000年后减小为25a左右。江西省持续性强降雨累积日空间分布不均,具有南北少中间多的特征,多发区位于江西东部的浙赣铁路沿线。对持续性强降雨对应的大尺度背景环流形势分析发现,大尺度背景环流形势主要有4种:低槽型,南槽北脊型,台风型和转换型。其中低槽型出现的次数最多(34次),台风型出现的次数最少(9次),转换型的持续时间最长。
邹海波单九生吴珊珊尹洁
关键词:气候特征环流形势
基于探空资料的江西典型冻雨天气过程垂直结构分析被引量:8
2010年
利用探空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对1959—2008年发生在江西的典型冻雨天气过程的大气垂直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冻雨的形成与大气饱和层、冰晶层、暖层、逆温层、冷层及特征物理量等因素的关系密切。对流层中下层的大气呈饱和或准饱和的逆温状态,饱和层顶位于暖层之上是冻雨发生的主要层结特征。冰晶层底部的平均高度为675hPa,平均厚度为2309m;暖层底部的平均高度为834hPa,平均温度为4.1℃,平均厚度为1765m;逆温层的平均温差为7.5℃;冷层的平均厚度为1668m,平均最低温度为-3.9℃;平均地面最低温度为-1.2℃;冻雨发生时大气整层比湿积分指数须增大为1000以上,干暖盖强度指数须降到-5℃以下。
王华军刘熙明吴琼马中元
关键词:冻雨逆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