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1472)
- 作品数:24 被引量:65H指数:5
- 相关作者:王冬梅侯春燕韩胜芳刘娜陈琰更多>>
- 相关机构:河北农业大学北京诺禾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河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小麦悬浮细胞应答激发子刺激的过敏性反应中Ca^(2+)和NO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作用被引量:3
- 2015年
- 以感染叶锈菌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叶片细胞间隙液IWF-260作为激发子,刺激小麦品种洛夫林10和郑州5389的悬浮细胞,探讨由激发子引发悬浮细胞过敏性反应中Ca2+和NO的变化及相互作用。以荧光分子探针Fluo-3AM和DAF-FM DA分别对细胞内Ca2+和NO进行标记,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其动态变化进行实时监测,通过药物学实验对Ca2+和NO的产生机制及其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2个小麦品种悬浮细胞的[Ca2+]cyt水平对激发子刺激的反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叶锈菌小种表现不亲和的洛夫林10悬浮细胞分别在激发子刺激后330秒和700秒出现2个钙峰;而对该小种表现亲和的郑州5389悬浮细胞在激发子刺激后[Ca2+]cyt水平稍有波动但变化不明显。药物学实验证明,[Ca2+]cyt的升高依赖于胞外钙离子内流,钙离子与激发子刺激诱发的过敏性防卫反应紧密相关。同样,在激发子刺激后,洛夫林10悬浮细胞出现1个NO峰,而郑州5389悬浮细胞胞质NO变化不明显。药物学实验初步证明,NO的产生与胞外钙离子内流密切相关。由此推测,在小麦悬浮细胞应答激发子刺激诱发的过敏性反应中,NO可能在钙的下游发挥作用。
- 乔妹孙嘉炜陈琰韩胜芳侯春燕刘刚王冬梅
- 关键词:CA2+激发子NO悬浮细胞
- 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H2O2的时空分布特征
- 本试验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洛夫林10(L10)为材料,与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生理小种165和260分别组成亲和组合和不亲和组合,用DAB、CeCl3特异性标记H...
- 王鑫刘娜石诚刘刚陈琰韩胜芳侯春燕王冬梅
- 关键词:小麦叶锈菌H2O2HRCECL3
- 文献传递
- 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Wrab17基因的功能研究
- 植物在遭受生物和非生物逆境胁迫时,体内会引发一系列的防卫反应。在小麦与叶锈菌的互作体系中,小麦通过产生HR-PCD抵御叶锈菌的侵袭。为了更好地探究小麦抗叶锈菌机制,对小麦抗叶锈相关防卫基因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Wrab1...
- 杨高山王帅帅刘鹏张恒韩胜芳王冬梅
- 关键词:小麦叶锈菌HR
- 文献传递
- 小麦单基因系TcLr19抗叶锈防卫反应的表达与叶锈菌侵染进程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试验采用小麦单基因系TcLr19,感病对照Thacher(Tc)及叶锈菌小种366和165,利用组织化学方法,对接种后不同时间点叶锈菌在亲和和不亲和寄主上的发育情况进行观察,并对表现不同侵染型的TcLr19-叶锈菌组合中的2种防御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的活性变化及发生过敏性死亡(HR)的细胞面积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伴随着叶锈菌的侵染,TcLr19接种叶锈菌小种366(侵染型为0;)后PAL的活性分别在24,72 h出现高峰,PO活性在48 h达到最高峰,发生HR的细胞面积从接种后24 h逐渐增加直至96 h达到高峰;而接种叶锈菌小种165(侵染型为1)后2种酶活性变化及HR的变化和接种366具有相同趋势,但是前者的酶活性峰值低于后者,且发生HR的面积在96 h之前一直也小于后者。小麦对叶锈菌的抗性表达程度与防卫反应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 阎爱华张立峰张韫玮刘猛侯春燕王冬梅
- 关键词:叶锈菌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
- 外源注射褪黑素对小麦抵抗叶锈菌侵染的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为了探究褪黑素在小麦与叶锈菌互作中的作用,以小麦品种洛夫林10(简称L10)与叶锈菌生理小种260组成不亲和组合为研究对象,通过外源注射甲基紫精(甲基紫精作为一种氧化剂诱发产生超氧阴离子,可以有效增加活性氧的含量),诱导产生活性氧,利用褪黑素清除活性氧的能力确定褪黑素最佳作用浓度;然后在小麦幼苗叶片中注射褪黑素并接种叶锈菌生理小种260,通过DAB染色观察HO含量变化;通过Rohringer染色检测HR面积;通过测定小麦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探究外源注射褪黑素对小麦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通过以上研究以明确褪黑素在小麦与叶锈菌互作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外源注射甲基紫精引起的活性氧增加,其清除最适的褪黑素注射浓度为10μmol/L。对不亲和组合的DAB染色结果显示,注射10μmol/L褪黑素后,叶锈菌侵染诱发的小麦叶片HO积累量少于对照组,表明褪黑素参与了HO清除作用;Rohringer染色结果表明,经过外源性褪黑素处理后小麦HR细胞面积减小,有效增强了对叶锈菌的抗性。此外,外源注射褪黑素提高了抗氧化酶POD和CAT的活性,表明小麦的抗氧化能力获得显著提升。试验结果表明,外源注射褪黑素参与了小麦抗叶锈菌过程中活性氧的清除,提高了小麦的抗病能力。
- 王硕赵港伊史天乐吴思凡闫倩颖韩胜芳王冬梅
- 关键词:小麦褪黑素DABHR抗氧化酶
- 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LRRs类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本试验以小麦近等基因系TcLr26和Thatcher分别与叶锈菌生理小种260组成不亲和及亲和组合,基于RNA-Seq高通量测序数据库,通过基因表达差异分析,筛选了6个在接种后较0h表达明显变化的属于LRRs类基因的Unigenes,利用实时定量PCR(RT-qPCR)技术对这6个LRRs类基因在接种叶锈菌后的表达进行了分析,为深入研究这些LRRs类蛋白在小麦抗叶锈菌侵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重要试验基础。
- 张芳芳李芳孙嘉炜顾佳侯春燕王冬梅
- 关键词:小麦叶锈菌转录组测序RT-QPCR
- 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实时定量PCR内参基因的选择及TaSGR基因的表达分析被引量:6
- 2015年
- 实时定量PCR(RT-q PCR)是确定基因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量化基因表达水平,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是实验准确的先决条件。本文以小麦ACTIN1、ACTIN2、GAPDH、GAPDH2、ATUB、BTUB、EF1A1、EF1A2和TA共9个基因作为候选内参基因,在小麦(Triticum aesetrum)与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互作过程中,利用RT-q PCR技术,检测这9个基因的表达情况。经ge Norm和Norm Finder软件分析可知,在小麦接种叶锈菌后不同时间点,GAPDH和TA基因的表达稳定性较高,可以作为RT-q PCR的内参基因。在此基础上,利用筛选得到的最适内参GAPDH对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Ta SG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做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亲和组合接种后中后期,Ta SG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迅速增加,达到了对照的近7倍水平,而在不亲和组合接种后不同时间点,Ta SGR基因的表达量与对照0 h相比差异均不明显。
- 李晖牛宏伟刘娜陈琰侯春燕王冬梅
- 关键词:小麦叶锈菌RT-QPCR内参基因GENORMNORMFINDER
- 叶锈菌侵染的小麦叶片转录组数据分析被引量:10
- 2019年
- 选取小麦近等基因系Tc Lr26与其轮回亲本Thatcher(Tc),与叶锈菌生理小种260分别组成不亲和及亲和组合,通过Illumina/Solexa平台的HiSeq^TM20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接种叶锈菌后的小麦转录组进行测序,利用Trinity软件将数据组装形成转录本,对所有转录本进行COG、GO和KEGG分类和功能注释、Pathway注释以及蛋白编码区的预测。结果表明,转录组测序片段经de novo拼接共得到87291条平均长度866 bp的Unigenes;通过功能聚类,分别获得25个COG分类、55个GO功能亚类和128条KEGG通路;差异表达基因分析显示,相对于亲和组合,不亲和组合在接种叶锈菌后8 h上调Unigenes4037条,下调Unigenes 1949条;接种后24 h,上调Unigenes 2122条,下调Unigenes 3248条。其中植物与病原物互作过程中的钙信号通路,活性氧爆发及SA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在不同时间有差异表达,在接种后8 h所表达的差异基因可能与基础防卫反应诱发密切相关,而在接种后24 h的差异表达基因可能与Lr26介导的过敏性防卫反应表达有紧密联系。这为深入分析和发掘小麦抗叶锈病相关基因及系统研究小麦抗锈病分子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 刘娜乔妹孙嘉伟陈琰侯春燕韩胜芳王冬梅
- 关键词:小麦叶锈菌转录组
- TaCDPK6在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为了深入探究钙依赖蛋白激酶(Calcium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CDPK)在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的功能机制,本试验结合叶锈菌生理小种260侵染小麦品种Tc Lr26后的RNA-seq数据和NCBI基因组数据筛选得到抗病相关基因TaCDPK6,并对TaCDPK6进行了蛋白质理化性质分析;利用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TaCDPK6基因及其表达蛋白在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TaCDPK6蛋白分子大小为57 kD,理论等电点为7.61,为亲水性蛋白质;在小麦叶片接种叶锈菌后,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目的基因及蛋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表达趋势,并且在4~8 h表达量达到最高,与RNA-seq数据分析得到的表达趋势基本一致。结果表明TaCDPK6在小麦抵抗叶锈菌的基础防御反应中可能发挥正调控作用。
- 李浩汪敏张敬敬顾佳王冬梅
- 关键词:小麦叶锈菌RT-QPCR
- 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TaSnRK1的表达分析及其亚细胞定位被引量:2
- 2021年
- 本研究选用叶锈菌生理小种260,与小麦近等基因系Tc Lr26及其轮回亲本Thatcher (Tc)分别组成不亲和组合和亲和组合,在7日龄小麦叶片上接种叶锈菌,采用实时定量PCR(RT-qPCR)对TaSnRK1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并通过构建pSuper1300+-SnRK1表达载体对TaSnRK1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由RT-qPCR结果可知,该基因在不亲和组合中,表达量随时间延长先升高后下降,且在12 h达到峰值;而在亲和组合中,表达量也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但表达量远远低于不亲和组合。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TaSnRK1蛋白分布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探讨TaSnRK1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 汤文倩王冬梅
- 关键词:小麦叶锈菌亚细胞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