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K19B01-02)

作品数:6 被引量:166H指数:5
相关作者:朱爽杨博祝意青闻学泽张晶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四川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地震
  • 3篇形变
  • 3篇震前
  • 2篇地震前
  • 2篇GNSS
  • 1篇导航
  • 1篇导航系统
  • 1篇地表形变
  • 1篇地震前兆
  • 1篇地震危险
  • 1篇东北缘
  • 1篇断层
  • 1篇断层形变
  • 1篇应变率
  • 1篇震时
  • 1篇时间序列
  • 1篇水平形变
  • 1篇同震位移
  • 1篇前兆
  • 1篇强震

机构

  • 5篇中国地震局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作者

  • 3篇杨博
  • 3篇朱爽
  • 2篇梁洪宝
  • 2篇闻学泽
  • 2篇张晶
  • 2篇祝意青
  • 1篇赵云峰
  • 1篇邵志刚
  • 1篇刘志广
  • 1篇郭树松
  • 1篇刘芳
  • 1篇方颖
  • 1篇杨国华
  • 1篇占伟
  • 1篇江在森
  • 1篇曹建玲

传媒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测绘科学技术...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东北缘近期水平形变场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利用2011-2013年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GNSS水平形变观测与处理结果,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缘近期水平形变场,得出以下结论:2011-2013的水平运动清晰有序,相对运动一般在15 mm/a以内;区域主压应变优势方向为东北-西南向,值域在±40×10-9/a之内,最大主压应变区呈带状分布于研究区域南部;从应变率的膨胀与收缩空间范围来看面收缩占优势,表明该区是以压性为主积累应变能,面收缩较大值主要分布在东南角;最大剪切应变率较大的值域以条带形式展布在区域内,一个是祁连构造活动带,另一个是其南面靠近区域南端且与其平行的条带上;水平旋转量在空间上的分布比较有序,左旋活动与右旋活动呈区域性展开。
朱爽杨博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水平形变应变率
华北中部重力场的动态变化及其强震危险含义被引量:29
2013年
基于绝对和相对重力观测获得的区域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结合区域GPS测量资料与活动构造分析,本文研究了华北中部地区2009—2011年的重力场变化特征,讨论了该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的强震危险含义.结果主要表明:(1)华北中部的活动地块边界及部分重要活动断裂带两侧存在较大差异的重力场空间变化;其中,以山西断陷带北东段所在的晋冀蒙交界地区为中心,形成较大面积的重力负值变化区,且沿该区西北缘的NE向岱海—黄旗海断裂带以及东南缘的NNE向太行山山前断裂带附近分别形成重力变化的高梯度带,可能反映这些部位近年的构造或断裂活动显著.(2)不同时段的重力场差分动态演化图像可能反映了近年山西断陷带北东段(京西北盆-岭构造区)及其附近的重力场整体经历了"准均匀→非均匀→断陷带北段侧向显著变化→局部"硬化"的演化过程.(3)研究区重力场的时间累积变化图像可用"区域应力场增强→区域断裂与断块差异运动及变形增强→局部运动受阻"的过程进行解释.(4)研究区的一些重力异常部位存在中-长期强震危险背景.
祝意青闻学泽张晶刘芳
关键词:重力场变化
多核函数法对GNSS大空间域共模误差的识别被引量:7
2014年
根据GNSS时序资料3分量E,N和U误差的构成和地壳微形变分析的需求,提出了基于多核函数大空间域共模误差识别的实用方法。并以川滇地区GNSS连续观测资料为例进行了实际计算与应用,获得了如下看法或结果:1)基于多核函数可有效识别大空间尺度GNSS时序3分量中的共模误差;2)进一步明确了GNSS连续站水平向时序观测值中共模误差是其误差的主要组成部分;3)通过对共模误差白噪声的剔除性处理可以更有效地分辨微形变或弱动态变化信息。
杨博占伟刘志广梁洪宝朱爽
关键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时间序列
用跨断层形变资料分析鲜水河断裂西北段的运动特征被引量:21
2015年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震间位错反演和小波技术分析了鲜水河断裂西北段的跨断层形变资料(1986—2013).结果表明:以左旋走滑为主的断层长期运动为跨断层资料的主要信息,且符合负指数函数的运动规律,随着断层深度的增加,滑动量逐渐减弱.从炉霍段、道孚段到乾宁段,断层闭锁程度逐渐增强.2001年昆仑山M8.1地震发生后,鲜水河断裂西北段地壳浅层(地表以下30km)的左旋走滑明显减弱,到2013年的累积减弱量为3~13mm.5·12汶川M8.0地震发生前,断层滑动出现周期4~5年的增强信号.4·20芦山M7.0地震发生前,断层滑动首先出现低频信号(4~5年周期)增强,随着地震发生临近,强信号频率逐渐升高,直到出现周期为1年的强信号.
方颖张晶江在森邵志刚曹建玲
关键词:鲜水河断裂主成分分析地震前兆
2013年四川芦山Ms7.0地震前的重力变化被引量:101
2013年
利用川西地区2010—2012年期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主要表明:①区域重力场异常变化与北东向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和北北西向马尔康断裂带在空间上关系密切,反映沿该两断裂带(段)在2010—2012年期间发生了引起地表重力变化效应的构造活动或变形.②芦山7.0级地震前,测区内出现了较大空间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而震源区附近产生了局部重力异常,沿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形成了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其中,宝兴、天全、康定、泸定、石棉一带重力差异变化达100×10-8 m.s-2以上;这些可能反映芦山地震前,区域及震源区附近均产生与该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构造运动或应力增强作用.③重力场差分动态演化图像和重力场累积变化动态图像均反映芦山7.0级地震孕育过程的最后2~3年出现较显著的流动重力异常变化,可视为该地震的中期前兆信息;本文第一作者等也曾基于该流动重力异常变化在芦山7.0级地震前做过一定程度的中期预测,尤其是地点预测.本文的例子再次证明流动重力观测能较好地捕捉到强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特别是该过程最后阶段的重力异常变化信息.因此,区域流动重力场观测对未来强震的中-长期预测,尤其是在发震地点的判定上具有优势.
祝意青闻学泽孙和平郭树松赵云峰
芦山Ms 7.0级地震震前及同震地表形变被引量:11
2015年
对四川地区GNSS观测数据进行处理,获得如下结果:1汶川Ms 8.0级地震之前龙门山断裂带及其以北近150km的范围内几乎不存在可分辨的右旋走滑活动和压性形变,四川盆地以西-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以东约100km的范围内几乎也不存在可辨的形变;2汶川Ms 8.0级地震之后芦山Ms 7.0级地震之前,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存在约5mm/a右旋走滑活动,芦山震源及附近地区的三维形变一直处在闭锁状态,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及其以东的左旋形变有所增强;3芦山地震可变的同震形变场基本分布于以震源为中心的数十km范围内,大致以震中为界东侧呈右旋形变,西侧呈左旋形变;4距震中较近约12km的LS05震时"永久性"垂向位移量约7cm,水平向逆冲量约4cm,走滑量约5cm。
杨国华朱爽梁洪宝杨博
关键词:GNSS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