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978024)
- 作品数:5 被引量:14H指数:3
- 相关作者:魏庆朝尹国栋时瑾来琳王潇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轨道交通建设办公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高速铁路站场岔后曲线参数优化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站场设计标准与常规铁路站场有很大区别,站场岔后曲线应满足较高的列车通过速度,以满足站场接发列车能力。本文采用车线动力分析方法研究高速铁路站场岔后曲线插入段和缓和曲线长度对行车动力性能的影响规律,探讨站场岔后曲线参数合理取值,为高速铁路站场设计参数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论:根据舒适度条件,给出了不同通过速度条件下岔后曲线半径与超高匹配关系,以及不同岔后曲线半径条件下缓和曲线长度取值;对岔后曲线插入段和缓和曲线长度优化研究表明:通过岔后曲线夹直线长度应尽量避免取夹直线上车辆第一周期峰值衰减距离与定距之和,对于1200m曲线,其夹直线不宜选取30m;岔后缓和曲线长度超过50m时,对车辆舒适性的改善不再明显。
- 时瑾龙许友魏庆朝尹国栋
- 关键词:高速铁路站场动力响应
- 纵断面线路参数对直线电机列车的动力影响被引量:6
- 2018年
- 研究目的:为了确定纵断面线路参数取值对LIM列车运行舒适性和安全性的影响规律,基于首都机场线LIM地铁系统参数建立列车-线路三维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在纵断面线路参数和车速影响下,LIM地铁系统动力响应特性,拟合得到车体最大垂向加速度、轮轨最大垂向力、最大轮重减载率与竖曲线类型、竖曲线半径、列车行驶速度之间的关系公式。研究结论:(1)凹形竖曲线会增大列车垂向加速度和轮轨垂向力,减小轮重减载率;(2)凸形竖曲线会减小列车垂向加速度和轮轨垂向力,增大轮重减载率;(3)车体最大垂向加速度、轮轨最大垂向力、最大轮重减载率均与曲线半径的倒数相关;(4)车体最大垂向加速度、轮轨最大垂向力、最大轮重减载率均与车速的平方相关;(5)本研究成果可为LIM地铁系统纵断面线路参数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 魏庆朝臧传臻聂鑫路王潇王岗
-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直线电机轮轨交通动力响应
- 高速铁路站场正线与到发线间线路优化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站场线路股道众多,既要保证部分列车能高速平稳通过,又要满足部分列车到发、折返等作业需求,受列车运行速度有所降低及车站总体布局的影响,到发线上曲线半径一般远小于正线曲线半径,正线与岔后到发线曲线间连接线路参数选取直接影响列车的安全平稳运行。在综合考虑高速铁路站场内列车在站场正线与到发线间运行工况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建立高速铁路站场内道岔区动力学分析模型,计算分析道岔与岔后到发线曲线间夹直线及缓和曲线长度对列车运行安全性及平稳性的影响,拟对高速铁路站场内正线与到发线间连接线路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论:在既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岔后曲线半径与超高及缓和曲线长度的匹配关系,赋予计算模型所需的线路参数,运用车线动力分析方法,对高速铁路站场正线与到发线间连接线路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从保证列车运行平稳性角度,建议高速铁路站场内正线与岔后到发线曲线间设置至少9 m长的夹直线,当高速铁路站场用地受限时,夹直线长度可适当减小甚至可以不设夹直线,对列车运行安全性影响不大;(2)当缓和曲线长度达到一定值后,增加缓和曲线长度对缓和列车在曲线上的振动意义不大;(3)在站场规模一定时,本研究结果可为合理选取正线与到发线间线路参数及统筹分配站场内不同区域的空间提供指导。
- 魏庆朝尹国栋时瑾来琳
- 关键词:高速铁路站场正线到发线
- 基于溜车安全的驼峰加速坡坡长优化研究
- 2016年
- 研究目的:驼峰设计规范中对于车辆溜放安全多从避免难易行车追钩撞车以及预防车辆高速连挂角度考虑,较少考虑溜放过程中车辆行车性能所反映的溜车安全问题,且对溜放区纵断面采用先定峰高后定坡段的设计方式,这不仅禁锢驼峰线形设计的灵活性,也限制溜车效率的提高。本文依托某驼峰溜放区实际线路条件,通过进行车辆行车性能分析,在保证车辆溜放安全的基础上,以提高溜放效率为前提,对溜放区加速坡坡长进行优化。研究结论:(1)既有规范中所规定的驼峰加速坡坡长足以保证车辆溜放安全;(2)既有规范中所规定的驼峰加速坡坡长制约了车辆溜放速度的提高;(3)此研究可为驼峰设计中依据驼峰等级和地形条件增大加速坡坡长选取范围以及提升驼峰下车辆的溜放效率提供参考。
- 魏庆朝尹国栋来琳
- 轨道不平顺对直线电机轮轨系统动力特性影响被引量:2
- 2017年
- 研究目的: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直线电机轮轨系统仿真模型,以多种不平顺为激励源进行动力学计算,分析竖错、扣件松脱两种确定性不平顺对直线电机轮轨交通系统动力特征的影响。结合实际的轨道不平顺管理形式,探讨谐波形式的水平、扭曲以及复合不平顺对车辆运行品质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论:(1)建议在轨道不平顺管理中采用10 m弦方法,重点控制10 m左右波长的不平顺;(2)重点检查板边及板中扣件位置处的钢轨状态;(3)重点保证板端的强度满足要求;(4)严格控制轨道板的下沉量;(5)重点控制直线电机受激扰侧的尾端气隙;(6)车体垂向振动及气隙变化对扭曲不平顺最为敏感,而复合不平顺的存在对车体的横向加速度、脱轨系数及轮重减载率指标更为不利;(7)该研究结论可用于指导线路轨道结构的养护维修工作。
- 魏庆朝郑方圆冯雅薇臧传臻
- 关键词:轨道不平顺动力仿真直线电机轮轨交通动力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