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8sk341)
- 作品数:3 被引量:0H指数:0
- 相关作者:陈保同尤吾兵王惠霞祝亚峰更多>>
- 相关机构:合肥师范学院安徽中医学院淮南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 朱熹德性之学的“和谐”指向
- 2008年
- 伦理思想研究中常从"品质"维度来诠释德性的价值,朱熹德性之学超越传统德性"品质"论,把德性价值指向为"和谐"。在德性生发上,朱熹认为"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德性表征为预定的"和谐"性;在德性内容上,朱熹以"生意"释"仁"德,德性内容具有和谐本质;在德性成就上,朱熹认为通过"理一分殊"和"格物穷理"可以达致"私欲净尽,天理流行"的和谐境界;在德性的践行上,朱熹以"明德者,……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和"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说,指出"仁"德施及万物才能"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和谐秩序才能建立,凸显了德性实践品性的和谐指向。
- 陈保同尤吾兵王惠霞
- 关键词:德性
- “天人合一”的契合点——论朱熹“仁”说的终极价值
- 2010年
- "天人合一"是一种人与自然万物和融的道德境界追求,"天人合一"的契合点一直被探寻。朱熹以"心之德、爱之理"释"仁",把标示情感之"仁"提升为道德本体,唯"仁"能承载沟通"天、人"的重任;以"仁者天地生物之心",扩展了"仁"的主体指向为人和天地,凸显"仁"是"天、人"的终极价值表现;以"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彰显求"仁"为贯通万物的过程,践"仁"为"天人合一"的实现路径。朱熹的"仁"成为"天人合一"价值意义上的最佳契合点。
- 陈保同尤吾兵
- 知识分子伦理身份的反思——从《叔叔的故事》与《青狐》谈起
- 2008年
- 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与王蒙的《青狐》立意在对知识分子尤其是作家知识分子经历"创痛"及由此引发的精神"畸变"的揭示与反思,提示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应该重新省察自身,重视自身的精神拯救,信仰问题仍是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今天面对现实的首要问题。同时,细读文本随处可见作家性别意识与性别立场有意无意地流露,"性别类比的思维模式"制约着小说的叙事方向及人物的行为方式,所以可以把这两部小说作为关于"性别的寓言"来解读。
- 祝亚峰
- 关键词:知识分子伦理身份性别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