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润
作品数: 3被引量:3H指数:1
  • 所属机构:东风公司总医院
  • 所在地区:湖北省 十堰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相关作者

彭翔
作品数:3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东风公司总医院
研究主题:乙状窦前入路 解剖学 小脑桥脑角区 手术入路 梗阻性脑积水
陈坚
作品数:179被引量:685H指数:12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研究主题:脑膜瘤 手术治疗 显微手术 显微外科治疗 颅内动脉瘤
朱炎昌
作品数:41被引量:170H指数:7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研究主题:CT 显微手术 垂体腺瘤 神经外科手术 松果体区肿瘤
夏勤学
作品数:4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东风汽车公司
研究主题:血清髓鞘碱性蛋白 颅脑损伤患者 颅脑损伤 临床预后关系 髓鞘碱性蛋白
屈洪艳
作品数:9被引量:73H指数:5
供职机构: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
研究主题:脑胶质瘤 免疫组织化学 神经内窥镜 NSE 变化及临床意义
神经内镜下治疗梗阻性脑积水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探讨对梗阻性脑积水患者采用神经内镜下进行第三脑室底和(或)透明隔造瘘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分析手术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方法对10例不同原因造成的梗阻性脑积水患者进行10次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或/和透明隔造瘘术。结果随诊1-12月,平均6月显效8例有效1例无效1例(改V-P分流术)。手术并发症:1例轻度颅内感染、1例轻度脑室内出血,无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或/和透明隔造瘘手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是一种完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但为了提高手术疗效应有良好的手术器械,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并能熟练进行手术操作。
蔡润陈坚彭翔屈洪艳
关键词:梗阻性脑积水神经内窥镜第三脑室底造瘘
经岩骨迷路后乙状窦前入路的评价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对到达小脑桥脑角区及岩斜区的一种手术入路方式 ,即经岩骨迷路后乙状窦前入路进行评价。方法用正常成人尸体头颅标本按照经岩骨迷路后乙状窦前入路途径手术操作步骤进行解剖学研究 ,借助内窥镜技术对操作过程各层次中的组织解剖结构进行细微观察 ,并与枕下入路及经岩骨迷路后乙状窦后入路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经岩骨迷路后乙状窦前入路到达内耳孔的最近距离为 (19 18± 0 6 5 )mm ,小脑被牵离岩骨面的最大距离为 (13 96±1 0 4 )mm ,操作角度为 (11 4 1± 0 6 2 )°,经岩骨迷路后乙状窦后入路途径的相应指标为 (37 74± 1 11)mm、 (2 5 91±0 95 )mm、 (16 72± 0 75 )°,常规枕下入路途径的相应指标为 (49 95± 2 5 3)mm、 (34 94± 0 5 9)mm、 (2 3 0 9±0 5 7)°。与后 2种手术入路相比 ,前者操作距离明显缩短 (P <0 0 5 ) ,小脑被牵离的程度明显减小 (P <0 0 5 ) ,术者对小脑桥脑角区的血管、神经及脑干前外侧面的结构能直接清晰观察 ,静脉窦损伤可能性小。结论 经岩骨迷路后乙状窦前入路与传统入路比较具有优势 。
彭翔夏勤学蔡润周勇朱炎昌
关键词:小脑桥脑角区手术入路解剖学
多发性硬脑膜外血管内皮瘤1例
2001年
1 临床资料 女性,37岁,入院前3月发现右侧颞枕部单发包块,质软无痛,包块表面可扪及搏动, 进行性增大.B超检查包块为实质性,穿刺抽出血性液.术中见肿块质软,色鲜红,直径约4 cm,对颅骨有蜂窝状侵蚀,通过直径约3 cm颅骨缺损,沿硬膜匍行生长.术后病检为"海绵状血管瘤".术后2月右额部及右颞顶部各有直径2 cm、质软包块出现,可扪及搏动.
蔡润彭翔
关键词:病例报告B超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