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田昌
作品数: 278被引量:1908H指数:20
  • 所属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胡大一
作品数:3,559被引量:29,412H指数:69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 高血压 急性心肌梗死 心房颤动
贾三庆
作品数:284被引量:1,535H指数:20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研究主题: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梗塞 冠心病 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王乐丰
作品数:249被引量:2,009H指数:2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研究主题: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管成形术 冠心病
杨进刚
作品数:231被引量:2,887H指数:31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研究主题: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患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杨明
作品数:433被引量:2,616H指数:24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
研究主题:机器人 骨折固定术 血流感染 冠心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被引量:1
2000年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目的是迅速而持久地恢复梗死相关血管(IRA)和血流,挽救濒死的心肌。我院从1996年10月至1999年12月对328例AMI患者进行了全天候直接PTCA术,IRA再通率96.3%,其中TIM-3级血流占94.2%,因此直接PTCA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改善远期预后的有效方法,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李田昌胡大一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TCA介入治疗
主动脉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心源性休克和心脏破裂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02年
目的 对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治疗的心源性休克和心脏破裂病人的住院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心源性休克和心脏破裂的 2 8例病人 ,均安装IABP ,其中 2 0例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 ,1 3例接受了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冠脉旁路移植术 (CABG)或心脏外科手术。结果  1例因急诊血管成形失败而行急诊CABG成功 ,1 1例急诊血管成形 (直接PTCA)开通了梗死相关动脉 (IRA) ,1 2例 (42 9% )存活 ,1 6例死亡 (57 1 % ) :1 1例因休克死亡 ;4例心脏破裂因没有手术干预的时机死亡 ;1例游离壁破裂因心肌坏死面积过大死于手术台上 ;还有 1例病人在出院 7d后死于室颤。在所有无心脏破裂的心源性休克病人中 ,与接受PTCA和CABG的病人相比 ,未接受PTCA和CABG的病人的死亡率较高 (81 8%vs1 6 7% )。所有心脏破裂的病人无一存活 ,死亡率 1 0 0 %。结论 使用IABP对于急性心肌梗死 (AMI)所致的心源性休克有显著的效果 ,但仅使用IABP结合常规治疗而不开通IRA并不能提高这些病人的生存率 ,心脏破裂的病人若不能及时修补缺损 ,使用IABP仅能延长病人的存活时间 。
杨进刚胡大一李田昌赵明中彭建军庞文跃吴旸郁鹏商丽华
关键词:主动脉球囊反搏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
冠心病患者血清糖化蛋白与内源性分泌型晚期糖化终产物受体水平及意义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测定冠心病患者血清糖化蛋白(GSP)和内源性分泌型糖化终末产物受体(esRAGE)水平,探讨GSP、es- RAGE水平及GSP/esRAGE比值对判断冠心病的存在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入选患者135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和有无糖尿病分为:单纯冠心病组(52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48例),正常对照组(35例),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24例),双支病变组(29例)和三支病变组(47例)。测定各组血清GSP和esRAGE水平,计算GSP/esRAGE比值。结果: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GSP水平和GSP/esRAGE比值显著高于单纯冠心病组(均P<0.01)及对照组(均P<0.01),单纯冠心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esRAGE显著低于单纯冠心病组(P<0.01)和对照组(P<0.01),单纯冠心病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GSP(rs=0.460,P<0.01)、es- RAGE(rs=-0.542,P<0.001)、GSP/esRAGE比值(rs=0.536,P<0.001)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显著相关。结论:血清GSP、esRAGE水平及GSP/esRAGE比值对评价血糖正常或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存在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李远征王志超李田昌
关键词:糖化血清蛋白
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被引量:4
1998年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 8例发病在1 5~ 6 5小时的AMI患者行直接PTCA术 ,其中 2 2例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 ,成功率 1 0 0 %。梗塞相关血管 (IRA)的TIMI 3级血流恢复率 96 4 % ,无住院死亡。 2例合并出血 ,2例术后急性左心衰。 1 8例术后出院前重复冠脉造影示IRA无血栓形成。术后随访 1 0 1 6个月 ,3例因多支病变再次行PTCA术 ,5例 ( 1 7 8% )复发心绞痛 ,无死亡病例。结论 AMI的直接冠脉内支架术是安全有效的 ,可以改善病人的近期和远期预后。
贾三庆胡大一李田昌张建军陈方王乐丰杨明王明生
关键词:心肌梗塞血管成形术
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05年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所有入选病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详细记录病历资料.结果年龄≤60岁者20例,占45%,男:女为4:1;年龄>60岁者24例,占55%,男:女为2:1.所有相关危险因素中,吸烟居第一位.结论AMI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管腔狭窄程度不完全呈平衡关系,男性多于女性;吸烟是AMI的主要危险因素.
杨琳 赵思源 苏怀萍 李田昌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
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8
1998年
目的 为观察冠状动脉 (冠脉 )病变对不稳定性心绞痛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 9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 ,入院后一周内行冠脉造影 ,分析其病变特点、狭窄程度及前向血流 ,根据病变的形态将病变分为单纯病变和复杂病变 ,随访 6~ 1 2个月 ,观察终点为非致死性心肌梗塞或心脏性死亡。结果 共发生心脏事件 1 2例 ,复杂病变对预后的影响最大 ,其次是前向血流
齐雨青顼志敏胡大一李田昌
关键词:冠脉病变心绞痛预后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代谢综合征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2013年
目的:观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代谢综合征(MetS)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效果。方法:35例诊断为MetS及OSAS患者,进行3个月的CPAP治疗。抽血检测CPAP治疗前后生化标记物的变化,包括血浆氮氧化合物(NOx,NO2-+NO3-)、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血浆IL-1β、IL-6、IL-8以及TNF-α等。结果:治疗3个月后,血浆NO水平明显增加,二甲基精氨酸、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水平减低。血浆TNF-α、IL-6及IL-8水平也显著降低。结论:CPAP治疗可减轻OSAS合并MetS患者的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
谢学建殷忠杨晔李田昌
关键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氧化应激炎症
普伐他汀对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普伐他汀对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患者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分析比较40例口服普伐他汀(20mg,每日1次),与4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对照组,不给予普伐他汀),术后不同时间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HsCRP水平。结果对照组术后24h血脂(TC、TG、HDL—C、LDL—C)均明显下降分别为(2.6±0.7)mmol/L,(0.56±0.26)mmol/L,(0.92±0.26)mmol/L,(1.4±0.5)mmol/L(P〈0.05),以后不同时段逐渐升高但仍明显低于术前(P〈0.05),28d恢复基线水平(P〉0.05);普伐他汀组术后24h血脂(TC、TG、LDL-C)明显下降分别为(2.2±0.5)mmol/L,(0.70±0.23)mmol/L,(1.2±0.6)mmol/L(P〈0.05),TC以后各时段逐渐升高但仍低于术前(P〈0.05),28d恢复基线水平(P〉0.05),HDL手术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普伐他汀组TC、TG、LDL—C术后7、10、14、28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HsCRP均术后24h升高,72h达峰值,以后逐渐降低,对照组第10天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14)g/L,P〉0.05],28d恢复基线水平;普伐他汀组第7天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10)g/L,P〉0.05],14d恢复基线水平。两组间比较,普伐他汀组HsCRP术后各时间段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CCABG术后早期普伐他汀调脂治疗是安全的且能减轻术后体内炎症反应过程。
王玺胜梅运清路亚枫蔡建志季强汤楚中李田昌胡大一
关键词:冠状动脉分流术血脂C反应蛋白质普伐他汀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评价
2000年
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闭塞所致。其治疗关键在于尽早、充分、持久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以期改善左室功能,减低死亡率。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治疗方法为静脉溶栓。该方法使用简便、疗效确切,但存在有如下缺陷:(1)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低,TIMI2-3级血流60%~80%,TIMI3级血流30%~55%;(2)有出血并发症,其中危及生命或致残的颅内出血0.5%~1.5%,(3)适应症较窄,
胡大一贾三庆陈方王铁李田昌王乐丰杨明
关键词:心肌梗塞AMIPTCA冠状动脉成形术
十个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MYH7、MYBPC3和TNNT2基因筛查结果及相应的临床特征被引量:28
2006年
目的研究10个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基因及突变特点,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相互关系。方法对10个无血缘关系的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家系的MYH7基因、MYBPC3基因和TNNT2基因进行扫描,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其外显子及剪接部位基因组DNA片段,直接测序分析,并分析各突变患者相应临床表型特点。结果10个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家系中5个家系发现上述基因突变,3个家系MYH7基因发生错义突变,分别为Arg663His、Glu924Lys和Ile736Thr,Glu924Lys在中国患者中首次发现。这3个家系中3例患者猝死;2个家系MYBPC3基因发生错义突变、剪接突变和移码突变,1个家系先证者为复合突变即18外显子错义突变Arg502Trp及27外显子剪接突变即IVS27+12C>T,先证者之母携带错义突变,先证者之父携带剪接突变;在另一家系首次发现Gly347fs移码突变,该家系中1例猝死。10个家系中未发现TNNT2基因的功能区突变,但在内含子3中发现一个STR多态性即CTTCT5个碱基的插入/缺失,7个家系先证者发现D基因型。结论MYH7基因为中国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最常见致病基因,临床表现较重,猝死率较高。MYBPC3突变也较常见,症状较轻,发病较晚,但复合突变发病早、症状重。同一突变的临床表型存在异质性提示多因素参与了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生与发展。
刘文玲谢文丽胡大一朱天刚李运田孙艺红李翠兰李蕾李田昌边红仝其广杨松娜范瑞云崔炜
关键词:心肌病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