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芳
所属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所在地区: 北京市 研究方向: 医药卫生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张欣欣 作品数:51 被引量:180 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鳞状细胞 下咽肿瘤 非手术综合治疗 鼻咽癌 头颈部恶性肿瘤 曹诚 作品数:245 被引量:488 H指数:11 供职机构:安徽大学 研究主题:抗体 人源化抗体 编码基因 肿瘤细胞生长 抗原 王嘉陵 作品数:82 被引量:488 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外科手术 手术治疗 手术 原发性 喉肿瘤 邱立红 作品数:5 被引量:4 H指数:1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研究主题:CDNA文库 酵母单杂交 钠碘同向转运体 特异性结合 增强子 陈南翔 作品数:9 被引量:37 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非手术综合治疗 器官 鳞状细胞 中晚期 亚基
新型头颈部癌痛小鼠模型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 目的:癌痛会显著影响肿瘤患者的主要功能和生活质量。在所有原发部位的肿瘤中,头颈部肿瘤的疼痛发生率最高。目前关于癌痛的相关分子机制还不十分明确,我们对伤害感受器上涉及头颈部肿瘤疼痛相关的神经递质、离子通道和受体的了解也甚少... 颜芳关键词:头颈部肿瘤 疼痛症状 分子机制 生理功能 文献传递 钠碘同向转运体上游增强子序列的特异性结合蛋白文库的构建及初步筛选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构建酵母单杂交文库,筛选出与钠碘同向转运体上游增强子(NUE)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分子,进一步研究其与NUE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酵母单杂交系统,以NUE为酵母单杂交的"诱饵",对甲状腺癌K1细胞的c DNA文库进行初步筛选,采用DNA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对筛选的克隆进行进一步功能分析。结果:对文库中的阳性克隆测序,获得53条可读序列,Blast X比对分析及基因功能注释发现其中11条具有DNA结合功能,包括Rho GTP酶激活蛋白35(ARHGAP35)、锌指蛋白394(ZNF394)、上游刺激因子2(USF2)、SOX9等。结论:应用酵母单杂交技术初步筛选出与甲状腺癌K1细胞NUE相互作用的候选蛋白,并对这些蛋白质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析。 邱立红 靳彦文 方毅 付洋波 白圆圆 颜芳 朱贵明 曹诚关键词:酵母单杂交 CDNA文库 真核表达的EF-1α-Flag蛋白对体外蛋白翻译的影响 2016年 目的:构建EF-1α-Flag到pcDNA3.0表达载体上,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并纯化延伸因子1α(EF-1α),测定其对体外蛋白翻译的影响。方法:通过PCR技术从293T细胞cDNA文库中扩增EF-1α基因片段,连接到pcDNA3.0载体上,经电泳、测序和转入细胞中检测EF-1α-Flag蛋白表达等方式验证所构建的重组质粒是否正确,然后经Flag肽置换法纯化出EF-1α蛋白用于体外蛋白翻译实验,萤光素酶活性检测翻译出的蛋白含量。结果:测序和蛋白表达鉴定结果表明扩增的EF-1α-Flag基因序列正确,所构建的重组载体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能获得表达;考马斯亮蓝染色发现经Flag肽置换的EF-1α蛋白纯度较高,在体外蛋白翻译实验中EF-1α蛋白能促进蛋白的翻译。结论:从哺乳动物细胞中纯化的EF-1α蛋白能促进蛋白翻译,可能与其作为翻译延伸因子相关,为进一步研究EF-1α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付洋波 邱立红 颜芳 胡勇 李平 曹诚 高婷ROS影响有丝分裂时期细胞内线粒体的形态及分布 2015年 目的利用稳定表达线粒体荧光信号的细胞系,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对有丝分裂时期细胞的线粒体形态及分布的影响。方法构建表达线粒体荧光信号的病毒表达载体,经测序鉴定和Western印迹检测正确后,通过病毒包装及感染的方法构建稳定表达线粒体荧光信号的He La s3细胞系He La s3-COX4tp-EGFP;进一步用免疫荧光法观察线粒体在ROS影响下形态及分布的变化。结果成功构建表达线粒体荧光信号的病毒表达载体及稳定细胞系,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H2O2处理能显著影响有丝分裂时期细胞线粒体的形态及分布。结论初步证明ROS可影响线粒体有丝分裂时期的形态及分布,为后续研究线粒体功能与细胞有丝分裂的调控奠定基础。 白圆圆 凌有国 胡勇 付洋波 邱立红 颜芳 胥全彬 曹诚关键词:活性氧簇 有丝分裂 线粒体 非手术综合治疗保留中晚期喉癌患者喉器官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 评估应用非手术综合治疗方法治疗中晚期喉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至2015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46例应用非手术综合治疗方法治疗有强烈保喉意愿或手术难以切除的局部中晚期喉癌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同步放化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分子靶向治疗]、诱导化疗后同步放化疗(±EGFR分子靶向治疗)及放疗联合EGFR分子靶向治疗的治疗方法.放疗总剂量60~ 70 Gy.总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应用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第3版评估不良反应.结果 患者随访6 ~ 9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1.8个月.所有患者完成了计划的放疗周期,45例(97.8%)患者完成了计划的化疗周期.患者3年、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7.3%、67.2%;5年喉器官保留率为100.0%;3年、5年的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5.1%、87.7%.所有患者均能承受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治疗中最常见的急性不良反应为3级口咽腔黏膜炎.在治疗结束后有2例声门型喉癌患者气管切开后未拔管.无患者出现明显的发音障碍,无患者进行胃造口术.结论 通过非手术综合治疗方法可保留喉癌患者的喉器官,患者获得了较高的喉器官保留率和较小的不良反应,提高了喉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颜芳 张欣欣 马林 刘明波 陈南翔 王嘉陵 武文明 黄德亮关键词:喉肿瘤 鳞状细胞癌 新型头颈部癌痛小鼠模型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 目的 癌痛会显著影响肿瘤患者的主要功能和生活质量。在所有原发部位的肿瘤中,头颈部肿瘤的疼痛发生率最高。目前关于癌痛的相关分子机制还不十分明确,我们对伤害感受器上涉及头颈部肿瘤疼痛相关的神经递质、离子通道和受体的了解也甚少... 颜芳 张欣欣关键词:癌痛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P2X3 背根神经节 伴多原发癌的头颈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 总结分析头颈部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carcinoma,MPC)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5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71例MPC患者,包括20例同时性MPC患者,51例异时性MPC患者.其中63.4% (45/71)为头颈部区域癌化(field cancerization of head neck,FCHN),36.6% (26/71)为头颈部非区域癌化(non-field-cancerization of head neck,NFCHN).对间隔时间为0的同时性MPC患者,FCHN患者选择放化疗综合治疗,NFCHN患者首先治疗病变较重的部位;对其他类型的MPC患者,根据国际指南或国内专家共识,治疗首发部位及后续发生部位的肿瘤.结果 平均随访63.4个月,3年和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84.6%和75.7%;其中同时性MPC的3年和5年OS分别为56.4%和37.6%,异时性MPC的3年和5年OS分别为92.2%和84.2%.两组间比较,异时性MPC的OS明显高于同时性MPC(P=0.0001);FCHN患者3年和5年OS分别为85.7%和77.9%,NFCHN患者3年和5年OS分别为82.9%和72.8%.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结论 通过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根治性治疗,部分MPC患者得到长期存活,其中异时性MPC患者得到更好的预后. 张欣欣 颜芳 刘明波 王嘉陵 武文明 马林 黄德亮关键词:头颈部肿瘤 综合疗法 预后 综合治疗保护T4b期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患者眼器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 通过诱导化疗后同步螺旋断层放疗联合化疗保护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侵犯的眼器官,避免眼球摘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5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应用综合治疗方法保护的侵犯眼器官的26例T4b期鼻腔鼻窦鳞癌患者,评估疗效和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其中男17例,女9例,平均年龄54.7岁.全部患者接受1~2周期诱导化疗后同步放化疗,其中11例患者接受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放疗采用螺旋断层放疗,放疗总剂量为60~70 Gy.放化疗不良反应采用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CTCAE)第4版评估.总生存率、局部控制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眼功能保护率以实际保护率计算.结果 全部患者完成了计划的化疗,25例(96.2%)患者完成计划的放疗周期.经过综合治疗后,患者3年的总生存率、局部控制率、实际眼功能保留率分别为56.7%、79.5%、80.0%.患者能够承受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2级的口咽腔黏膜炎、放射性皮肤炎和干眼症.结论 综合治疗方法保留了T4b期鼻腔鼻窦鳞癌患者的眼器官,获得了比较理想的眼器官保护率和生存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陈南翔 张欣欣 陈雷 王嘉陵 颜芳 马林关键词:鼻肿瘤 综合疗法 癌痛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016年 疼痛是肿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癌痛的产生不同于炎性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的构建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癌痛的分子调控机制。随着对癌痛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未来针对性的靶点镇痛治疗指日可待。本文就研究癌痛的动物模型及癌痛产生的相关分子机制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颜芳 黄成成 路富民 付洋波 陈南翔 曹诚 张欣欣 刘子敬关键词:癌痛 肿瘤 动物模型 炎症痛 神经病理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