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鹏
-

-

- 所属机构:东莞市人民医院
- 所在地区:广东省 东莞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东莞市科技计划医疗卫生类科研项目
相关作者
- 郑晓林

- 作品数:248被引量:1,521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东莞市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MRI CT X线计算机 低剂量
- 邹玉坚

- 作品数:114被引量:559H指数:12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MRI 影像学表现 CT 肿块
- 谢传淼

- 作品数:135被引量:1,029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鼻咽癌 鼻咽肿瘤 MRI X线计算机
- 刘学文

- 作品数:39被引量:266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鼻咽肿瘤 鼻咽癌 X线计算机 核磁共振成像
- 李卉

- 作品数:28被引量:175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鼻咽肿瘤 鼻咽癌 X线计算机 影像学表现
- 动态增强MRI和^(18)F-FDG PET/CT对鼻咽癌放疗后复发与纤维化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和^(18)F-FDG-PET/CT对鼻咽癌放疗后复发与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鼻咽癌放疗后复发21例,其中MRI 10例,PET-CT 11例;放疗后纤维化203例,其中MRI 160例,PET-CT 43例。MRI分析指标:时间-信号(TIC)曲线、最大对比增强率(MCER);PET-CT分析指标SUV_(max)。复发由病理确诊,纤维化诊断根据病理或随诊6个月无变化。结果 MRI:TIC曲线类型:复发组中Ib型8例,Ic型2例;维化组中Ia型43例,Ib型47例,II型60例。复发组的MCER明显较纤维化组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01,P<0.001)。PCT-CT诊断复发的敏感性100.00%(11/11),特异性97.67%(42/43),漏诊率0.00%(0/11),误诊率2.33%(1/43),准确度98.15%(53/54);复发组SUV_(max)明显高于纤维化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07,P<0.001)。结论 DCE-MRI与18F-FDG-PET/CT均可以鉴别诊断鼻咽癌放疗后复发与纤维化,两者结合能够更准确诊断。
- 李建鹏邹玉坚毕伟范宪淼郑晓林卢劲松
- 关键词:鼻咽癌复发纤维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脱氧葡萄糖
- 低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 肖利华张玉兰郑晓林李建鹏蔡庆文袁灼彬
- 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鼻咽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鼻咽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患者43例,观察鼻咽原发病灶、转移性病灶、良性淋巴结以及肝脏良性病灶在全身弥散加权图像上的表现并测量其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结果:鼻咽原发灶、转移性淋巴结、肝转移瘤、骨转移瘤、肺转移瘤在全身弥散加权成像上呈明显高于背景信号病灶,其ADC值分别为(1.15±0.21)×10^(-3) mm/s^2、(1.19±0.24)×10^(-3) mm/s^2、(1.17±0.24)×10^(-3) mm/s^2、(1.13±0.26)×10^(-3) mm/s^2及(1.12±0.33)×10^(-3) mm/s^2,原发病灶与各部位转移灶的ADC值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良性淋巴结和肝脏良性病灶ADC值分别为(1.37±0.27)×10^(-3) mm/s^2及(2.15±0.63)×10^(-3) mm/s^2,良性病灶明显高于转移性病灶(P<0.05)。结论:全身弥散加权成像作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一项新技术,可以用于鼻咽癌患者的治疗前分期以及治疗后随访。
- 李卉谢传淼刘学文李建鹏耿志君
- 关键词:全身弥散加权成像鼻咽癌磁共振成像
- 基于多任务学习的膀胱癌肌层侵犯预测方法及相关装置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多任务学习的膀胱癌肌层侵犯预测方法,方法包括:通过预测网络模型中的特征提取模块确定MRI图像的第一特征图;将第一特征图输入预测网络模型中的分割模块,通过分割模块确定MRI图像的掩码图;将掩码图与MRI...
- 李建鹏罗梓欣邱峥轩黄炳升邹玉坚邓磊曹康养岳沛言杨水清黄翔张坤林高云梁满球
- 改良MRI灌注序列半定量分析对肝脏局灶性病变定性的探讨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采用改良MRI灌注半定量方法评估肝脏局灶性病变各参数特点及探讨对病变定性的价值。方法应用三维容积式内插技术MRI对70例行不间断扫描,连续采集50期全肝数据,同步经静脉注入对比剂,根据灌注的时间-信号曲线,获得病变的最大信号强度、达峰时间、强化坡度及早期、后期对比剂下降坡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高信号强度,血管瘤和局灶性结节增生分别为019.01±410.29和916.96±174.28,高于肝细胞癌、转移瘤和肝脓肿(分别为722.47±192.78、744.25±167.42和733.45±242.72)。达峰时间(单位:s),肝细胞癌和转移癌分别为24.49±11.09和31.58±6.96,短于血管瘤和肝脓肿(分别为59.14±20.13和59.63±2.36)。局灶性结节增生为18.55±8.16,达峰时间最短。增强坡度(单位为信号强度/s),肝细胞癌为37.63±30.08,高于转移瘤(为24.90±8.63),两者均高于血管瘤和肝脓肿(分别为59.25±28.82和2.68±4.77)。局灶性结节增生为59.25±28.82,明显高于其他良恶性病变。早期下降坡度和后期下降坡度(单位为信号强度/s),肝细胞癌分别为13.01±22.71和13.01±22.71,肝脓肿分别为16.98±22.26和0.20±0.21,两者高于其他病变。以上数据经方差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组数据提示肝脏恶性病变与良性病变具有差异,但局灶性结节增生具有特殊性,应结合形态学改变进行鉴别。应用改良MRI灌注半定量方法分析肝脏局灶性病变,使病变的增强表现准确地参数化,是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价值的方法。
- 范宪淼郑晓林杨沛钦李建鹏黄小兰朱纯生
- 关键词:肝脏局灶性病变半定量分析
- 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附5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 目的:探讨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收集5例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复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位于股骨上段粗...
- 张镇滔邹玉坚郑晓林李建鹏肖利华
- 关键词:骨肿瘤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影像诊断
- 文献传递
- 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放疗后磁共振的ADC值对预后的研究
- 2020年
- 目的:探讨ADC值在鼻咽癌放疗后颈淋巴结转移DWI检查中的价值,并评估其预后。方法:收集52例鼻咽癌患者的MRI-DWI数据。所有患者在放疗前后分别进行MRI常规及DWI检查,采集100个转移淋巴结放疗前后的数据,比较放疗前后ADC值和最大横截面积S及其关系。结果:ADC值分别为(0.78±0.14)×10-3mm2·s-1和(1.17±0.19)×10-3mm2·s-1,放疗后扩散敏感系数增加,并且ADC值显着不同。S分别为168.70±108.48mm2,和139.49±89.53mm2,放疗后淋巴结S缩小,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序列能准确反映鼻咽癌放疗前后颈淋巴结转移的变化。其ADC值和最大截面积之间的变化关系可对患者的病情作具体的分析,对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 范宪淼邹玉坚胡涛李建鹏
- 关键词:鼻咽癌淋巴结转移放疗ADC
- 基于心理干预的综合护理在宫颈癌3.0T MRI检查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基于心理干预的综合护理在宫颈癌3.0T MRI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5月于东莞市人民医院放射科行宫颈癌3.0T MRI检查的100例宫颈癌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检查时对照组采取一般常规护理,观察组在采取常规护理的基<护理满意度以及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33.92±6.67)分低于对照组的(47.04±8.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本次检查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8%和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检查时间短于对照组,图像合格率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行3.0T MRI检查时,在采取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护理能明显改善患者检查时的紧张、焦虑、抗拒情绪,而且检查时间明显缩短,图像质量明显提高,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不良反应率显著降低,整体护理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李兰邹玉坚李建鹏张坤林
- 关键词:宫颈癌心理护理焦虑自评量表
- MRI钆对比剂:环状螯合物和链状螯合物在乳腺纤维腺瘤增强效能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对比研究MRI钆对比剂:钆特酸葡胺,钆喷酸葡胺(马根维显)、钆双胺、钆喷酸双葡甲胺(康臣)对乳腺纤维腺瘤增强效能。方法收集本院经病理确诊的120例乳腺纤维腺瘤的MRI资料,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钆对比剂分别使用钆特酸葡胺、马根维显、钆双胺、钆喷酸双葡甲胺。MRI动态增强采用快速小角度激发三维成像(Flash-3D)抑脂T1WI序列。记录各个病例每个时期的MRI SI值,并算出最大对比增强率(MCER)。SI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MRCE比较采用Kruskal-Walls检验,得出P值,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使用对比剂后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使用钆特酸葡胺纤维腺瘤的TIC曲线持续上升型26例,上升平台型4例。使用马根维显纤维腺瘤的TIC曲线持续上升型24例,上升平台型6例。使用钆双胺纤维腺瘤的TIC曲线持续上升型28例,上升平台型2例。使用钆喷酸双葡甲胺纤维腺瘤的TIC曲线持续上升型28例,上升平台型2例。经过统计学分析,各组病灶的长径、短径、起始SI值、终末SI值、MRCE、SNR、CNR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120例患者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钆特酸葡胺的分子类型是大环状,马根维显、钆双胺、钆喷酸双葡甲胺的分子类型是线性,基于分子结构方面考虑,钆特酸葡胺要优于其余三种钆造影剂。通过本研究,对于乳腺纤维腺瘤的MRI动态增强,钆特酸葡胺、马根维显、钆双胺、钆喷酸双葡甲胺在增强效能方面无明显差异,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 李建鹏郑晓林邹玉坚方学文刘碧华范宪淼张坤林
- 关键词:乳腺纤维腺瘤
- 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探讨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收集5例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复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为单发病变,1例上下相邻两个病灶。X线平片表现为类圆形骨质破坏区,呈"皂泡状"或"蜂房状",边界清楚;CT表现为病灶周边环状硬化边,其内软组织密度,未见完整骨性分隔;磁共振成像(MRI)平扫T2WI低信号为主,T1WI及质子密度加脂肪抑制见病灶中央低信号,中间呈花环状T1WI稍低信号、质子密度加脂肪抑制高信号,外周带均呈环状低信号;增强扫描病变中间花环状强化呈高信号,病变中央及外周带未见强化。结论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认识其表现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张镇滔邹玉坚郑晓林李建鹏肖利华
- 关键词:骨肿瘤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影像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