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建廷
作品数: 30被引量:395H指数:13
  • 所属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天文地球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朱立平
作品数:116被引量:1,654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环境变化 纳木错 湖泊沉积 西藏纳木错
王君波
作品数:60被引量:653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纳木错 湖泊沉积物 环境变化 西藏纳木错
汪勇
作品数:41被引量:416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纳木错 环境变化 湖泊沉积 西藏纳木错
谢曼平
作品数:33被引量:279H指数:9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纳木错 环境变化 西藏纳木错 湖泊沉积
马庆峰
作品数:13被引量:164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湖泊沉积 环境变化 理化性质 水深测量
西藏纳木错湖芯正构烷烃及其反映的8.4ka以来的环境变化被引量:10
2008年
采用索氏抽提法提取纳木错NMLC-1孔湖芯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利用GC/MS进行了测试。在已经建立的深度一年代曲线基础上,通过分析正构烷烃的组成与含量,结合TOC,TN和CaCO3等环境代用指标,重建了纳木错湖区约8.4ka以来的环境变化历史。结果表明:约8.4-6.7kaBP期间,环境较温暖,降水呈增加趋势,末期变冷干。约6.7-2.9ka BP期间可分为两个亚期,早期温暖湿润,至6.0ka BP左右达到环境最适宜期;晚期温度波动降低,陆生植被和沉水植物退化,以3.0ka BP左右的冷事件结束。约2.9ka BP-现在,冷暖交替,1.4ka BP左右开始趋于干燥,600-400a BP间的降温体现了小冰期特征。
林晓朱立平汪勇王君波谢曼平鞠建廷Roland MausbacherAntje Schwalb
关键词:湖泊沉积正构烷烃纳木错青藏高原
湖芯沉积物揭示的末次冰消开始时期普莫雍错湖区环境变化被引量:63
2006年
文章讨论了末次冰消开始时期青藏高原南部普莫雍错湖芯沉积反映的环境暖湿化以及原因。通过对现代湖泊和周边河流水文状况调查,发现流域内发育众多冰川,冰川融水构成维持湖面稳定的重要来源;湖面以及湖泊沉积环境的变化与冰川融水以及相应的温度改变具有密切的联系。利用湖泊沉积岩芯PM-1孔,通过加速器^14C测年和粒度、元素、碳酸盐含量、总有机碳以及有机碳同位素、总氮、分子标志化合物、孢粉等环境指标的分析,发现在16.4~15.4cal.kaB.P.有大量流水进入湖泊,使湖面扩大,湖水加深;流域地表产生大量有机碎屑,并被流水带入湖泊进行沉积;流域内的喜湿植被得以发展。该时段湖泊扩张、陆源植被发展的原因一方面得益于冰期过后气候向温暖湿润方向转化,另一方面温度上升带来大量冰川融水则可能具有更加重要的影响,对于深入理解当前青藏高原冰川普遍退缩和一些湖泊的水面上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朱立平鞠建廷王君波西村弥亚守田益宗吴艳红冯金良谢曼平林晓
关键词: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环境变化冰消期
西藏纳木错及其入湖河流溶解有机碳和总氮浓度的季节变化被引量:16
2019年
为深入理解纳木错湖水及入湖河流中溶解有机碳(DOC)和总氮(TN)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12—2013年不同季节对纳木错2个站点及流域内21条主要入湖河流进行采样及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初步探讨纳木错水体和21条河流DOC和TN浓度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流DOC平均浓度范围为0.763~1.537 mg/L,TN平均浓度范围为0.179~0.387 mg/L. 21条入湖河流DOC浓度在春末夏初和夏季达到高值,冬季为低值,TN浓度季节变化趋势大体上与DOC浓度相反.湖泊水体DOC和TN浓度范围分别为2.42~8.08和0.237~0.517 mg/L,明显分别高于河水中的浓度.湖泊DOC浓度季节变化趋势与河流一致,而TN浓度无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河水DOC浓度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差异受控于河流的补给方式,湖水DOC浓度受湖泊内部藻类等水生植物活动和河流外源输入的影响. DOC等有机质的分解是影响纳木错流域湖水和河水TN浓度的重要原因.
开金磊王君波黄磊汪勇汪勇朱立平
关键词:溶解有机碳总氮纳木错入湖河流青藏高原
藏北高原安多地区高山草甸土的母质成因及其成土模式被引量:8
2012年
基于对藏北高原安多地区高山草甸土的粒度组成及理化性质的研究,探讨了该地区高山草甸土的母质成因及成土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安多地区高山草甸土的粒度分布以20μm为界线呈双峰态分布。主峰峰值粒径在90μm左右,较细峰呈宽阔细尾分布,峰值粒径在3~6μm之间。高山草甸土的各粒级组成(<2μm、2~20μm、20~300μm、300~2 000μm)沿剖面变化很小。高山草甸土主要由极细砂组成(50~125μm),平均粒径集中在60~90μm,明显比黄土高原黄土、川西黄土、成都粘土的粗。高山草甸土粒度分布特征与土壤底部的薄层粗骨性残留古风化层相比存在显著差别,而与该区域河谷沉积、风尘沉积具有相似的特征。总之,各实验数据指示,安多地区高山草甸土具有土层厚、质地均匀、无砾石和层理不发育的特点,与基岩原地风化形成的高山草甸土存在明显差别,其成土母质来源于风尘沉积。该区高山草甸土成土过程符合风尘"加积型"土壤发育模式,而风尘沉积在高山草甸土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林永崇冯金良张继峰鞠建廷胡兆国高少鹏
关键词:藏北高原高山草甸土粒度组成风尘沉积土壤发育
青藏高原纳木错湖底沉积物地球物理勘测初步研究
位于青藏高原中南部的纳木错是典型的高原深水大湖,湖面海拔4730m,湖泊面积现已超过2000km2,湖中深水区最大水深约达100m,是青藏高原上目前已知为数不多的高海拔深水大湖。纳木错地区主要受印度季风和西风系统的共同影...
王君波Gerhard DautVolkhard Spiess鞠建廷Stefan WenauFabian Gernhardt朱立平
关键词:湖泊沉积物纳木错青藏高原
季风期前后西藏纳木错湖水及入湖河流水化学特征变化被引量:14
2013年
2011年季风期前和季风期后,分别对纳木错湖中两个站点的湖水和周边16条入湖河流进行水样采集,水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湖水中各离子含量在季风期后都比季风期前有明显的增加,其中Mg2+在两个站点分别增加46.84%和46.95%,Ca2+分别增加67.02%和75.11%,HCO3-分别增加27.61%和25.02%。河水中大部分离子含量也都表现为季风期后的增加,而F-、Cl-和NO3-则表现为降低趋势。离子含量的动态变化主要受流域内风化作用影响,即风化产物是造成大部分离子含量升高的主要来源,而蒸发作用对湖水离子含量的升高也起一定作用。
王君波鞠建廷朱立平
关键词:纳木错
花粉揭示的青藏高原西南部塔若错全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变化被引量:10
2014年
利用活塞采样器在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塔若错60m水深处获得3.1m沉积岩芯.通过AMS14^C测年、花粉、粒度和无机碳分析,恢复了青藏高原西南部全新世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结果显示,全新世初期(10200~8900 cal a BP),植被由高寒草原向高寒草甸转换,气候由冷干向暖湿发展:全新世早期(8900~7400 cal a BP),植被由高寒草甸到高寒草原的转换,气候相对干旱,但偏暖:全新世中期(7400~3300cal a BP),植被从高寒草原向高寒草甸或草甸化草原转换,气候以冷湿为主:全新世晚期(3300c ala BP至今),植被逐渐被高寒草原取代,气候变得寒冷干旱.塔若错全新世早期和中晚期的特征气候事件表明,该地区明显受到西风区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在全新世中期更多受印度季风环流控制.尤其是中晚全新世塔若错的湖泊沉积环境记录对于进一步阐述西风/季风在该地区的影响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马庆峰朱立平吕新苗郭允鞠建廷王君波汪勇唐领余
关键词:花粉气候变化全新世青藏高原
不同环境下湖泊矿物和湖水性质对碳埋藏的制约——以西藏郭扎错为例被引量:1
2024年
湖泊沉积物不仅记录了湖泊演化的过程,还蕴含了丰富的碳储量。本文以青藏高原西部郭扎错407 cm长的湖芯为例,探讨了8.7 ka BP以来该湖由淡水湖演变到咸水湖的过程中,有机碳和无机碳沉积通量与储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郭扎错无机碳沉积通量范围为4.6~35.1 g·m^(-2)·a^(-1),平均值为17 g·m^(-2)·a^(-1),无机碳储量范围为2.5×10^(6)~19.1×10^(6) t/a,平均值为9.2×10^(6) t/a,无机碳总储量约为18.5×10^(9) t。有机碳沉积通量范围为1.6~7.3 g·m^(-2)·a^(-1),平均值为4.0 g·m^(-2)·a^(-1),有机碳储量范围为1.5×10^(6)~3.3×10^(6) t/a,平均值为2.2×10^(6) t/a,有机碳总储量约为1.63×10^(9) t。8.7 ka BP以来,三个不同环境演化阶段(8.7~4.0 ka BP,4.0~1.5 ka BP,以及1.5 ka BP至今)中,4.0~1.5 ka BP气候寒冷干旱,湖泊为淡水湖,但无机碳和有机碳的沉积通量和储量都表现为低值。根据碳沉积通量和储量的变化特征发现,无机碳的沉积与碳酸盐矿物成因有关,而有机碳沉积则与黏土矿物的成因有关,二者都与环境、湖水性质变化有关,其中温度对无机碳沉积通量和储量的影响大于盐度的影响,而温度对有机碳沉积通量和储量的影响小于盐度的影响。
李明慧朱立平鞠建廷聂小芳朱兴环
关键词:湖泊沉积物碳酸盐矿物黏土矿物无机碳
西藏普莫雍错多岩芯环境记录的空间差异及其反映的不同时间尺度环境变化
湖泊沉积物所蕴含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是重要的地质档案资料,利用湖泊沉积物进行过去环境变化研究已经成为过去全球变化研究(PAGES)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二十余年来,青藏高原上分布众多的湖泊已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
王君波朱立平鞠建廷谢曼平
文献传递
粒度揭示的青藏高原湖泊水动力现代过程:以藏南普莫雍错为例被引量:11
2012年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冰川融水占重要补给地位的湖泊对气温变化具有潜在的敏感性.本文以藏南普莫雍错为例,通过湖泊现代水动力过程解析,结合古湖泊学气候环境序列对比,辨析湖泊沉积物中粒度对气温变化敏感性.根据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参数、各粒级百分含量的空间格局以及频率分布曲线特征,分析了该湖不同湖区的水动力环境.结果表明,该湖碎屑沉积可分为5种类型,其中开阔湖区除小岛周围和北岸受近岸碎屑影响外,其他中心湖区主要受悬移搬运控制;沉积动力学模型(粒径趋势方法)分析表明,该湖开阔湖区沉积物具有自西向东运移的输运趋势,表明该湖西部冰川融水补给河流加曲对湖泊的影响不仅限制在冲积扇上,而且影响到整个湖泊,从而也表明了湖泊沉积物粒度的温度指示意义;中心湖区沉积物岩芯粒度指标与气温资料时间序列的对比,验证了在短时间尺度上,粒度环境意义为区域温度的良好指示器,进而验证了水动力现代过程辨析方法的可靠性.作为案例研究,本研究表明,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和沉积模式常规对比方法能够辨析青藏高原冰川融水补给湖泊的水动力过程,进而有助于理解钻孔的碎屑来源和粒度大小的控制性因素,有利于提高该类湖泊的古气候反演能力.
鞠建廷朱立平冯金良王君波汪勇谢曼平彭萍甄晓林吕新苗
关键词:粒度环境意义粒径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