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勤
-

-

- 所属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
相关作者
- 谭郁玲

- 作品数:51被引量:183H指数:8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癫痫 脑电图 诱发电位 脑电地形图 CT
- 李萍

- 作品数:10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 研究主题:肌电图 2型糖尿病患者 肌电图分析 神经传导速度 H反射
- 王保国

- 作品数:349被引量:1,882H指数:21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
- 研究主题:神经外科 麻醉 神经外科手术 舒芬太尼 异氟醚
- 刘莉

- 作品数:24被引量:83H指数: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外科研究所
- 研究主题:体感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肌电图 术中监测 躯体感觉
- 孙振荣

- 作品数:48被引量:264H指数:9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 研究主题:癫痫 颞叶癫痫 颞叶 手术治疗 颅内电极
- 痫灶切除辅助脑皮层横行热灼治疗功能区顽固性癫痫被引量:10
- 2001年
- 目的:为了验证脑表浅层热灼治疗功能区癫痫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我们首次应用功能区痫灶切除后,并辅助功能区皮层痫灶双极电凝热灼治疗.方法:难治性癫痫124例,颞叶癫痫75例(包括原发52例;继发23例),非颞叶癫痫48例及1例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者,以上病例均行病灶和痫灶切除.不能切除的功能区皮层痫灶行双极电凝脑表多处横行热灼.双极电凝输出功率为4μ,持续时间为1-2秒,脑表热灼间距为5mm.痫灶切除前后和功能区痫灶热灼前后均行皮层脑电监测.对术后早期和远期的表现进行了观察.结果:功能区皮层热灼无SAH出现,脑软膜上血运不受热灼影响.病理证实:浅表层(Ⅰ-Ⅱ)有不同程度的热凝损伤.其下Ⅲ层部分神经元变性,固缩,胶质增生不明显.而深部(Ⅳ-Ⅵ)神经元未受损.对64例术后病人随访6个月-3年,癫痫发作消失病人为51例;癫痫发作减少大于75%的病人为10例,癫痫发作减少大于50%的病人为4例,总有效率为97.5%.结论:位于功能区不能切除的痫灶,辅以脑表热灼的治疗方式,可大大提高手术疗效.热灼治疗,它的优点在于安全、易行及治疗效果好,故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栾国明王忠诚白勤孙振荣周键张伟丽阎丽
- 关键词:脑功能区癫痫外科手术
- 2型糖尿病患者瞬目反射的改变被引量:2
- 2003年
- 为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瞬目反射(BR)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用肌电图仪测定85例2型糖尿病患者左右两侧的R1、R2、R2’波的潜伏期、波幅,将其均值分别与正常值做对比;并将病人分为BR阳性组与阴性组进行分析。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左右两侧R1、R2、R2’各反应波潜伏期均值与正常值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有显著差异(P<0.001)。BR阳性组与阴性组的年龄和病程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和P<0.01)。且病程越长,BR各值的变化越明显,两者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由此可见2型糖尿病可对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影响脑干功能。2型糖尿病的病程与BR的潜伏期变化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不同病程的病人其BR异常率不同,随病人病程的延长BR异常率也逐渐增高。结果提示:BR可为2型糖尿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提供客观而灵敏的指标。
- 李萍刘莉白勤乔慧
- 关键词:2型糖尿病瞬目反射影响因素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 结节性硬化伴海马硬化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 2014年
-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伴海马硬化可能的发病机制及相关文献复习。方法:CT和核磁共振显示左侧海马硬化,24小时视频脑电显示致痫灶起源于左额或左颞。手术选择左颞标准前颞叶切除,并未涉及任何皮层结节,术后口服奥卡西平1 200mg/d。结果:术后脑电监测显示致痫灶起源于左颞底内侧,术后15个月随访未出现癫痫发作,复查脑电示正常脑电波形。结论:海马硬化可能与结节性硬化存在相同的病理机制。
- 王秀张建国胡文瀚孟凡刚葛明白勤邵晓秋张凯
- 关键词:结节性硬化症海马硬化癫痫发作磁共振检查奥卡西平
- 异丙酚对癫痫病人脑电图的影响被引量:3
- 1997年
- 本文总结了15例癫痫和15例其他疾病患者在手术中用异丙酚诱导麻醉时的脑电图(EEG)特点,并将其相比较,结果发现:①异丙酚对EEG的影响主要是使α波的数量减少,β波的数量增多,且增多在各脑区的顺予是:额、颞、顶、枕,并可使两波的波幅增高,而对δ波和θ波的影响不明显,两组间也无差异;②小剂量异丙酚可诱发各组病人EEG中棘波的出现,但随着药量的增加,棘波却逐渐消失。③异丙酚诱发EEG中棘波出现的部位均为额后部,与术前EEG中有棘波出现的部位不一致,并可引起临床发作,因此,在用此药时,为了避免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过高,诱发癫痫,最好采用一次大剂量静脉推入,以尽量缩短药物对大脑皮层的兴奋时间。
- 白勤王保国
- 关键词:癫痫异丙酚脑电图
- 癫痫患者棘波灶的电镜观察被引量:5
- 1994年
- 本文总结24例癫痫患者在行手术治疗过程中分别在有棘波和无棘波的部位取材进行电镜检查,以探讨癫痫的发病机制。皮层组织取自额叶12例,颞叶9例,枕叶3例,结果观察到癫痫患者的皮层无论有无棘波,超微结构下的神经细胞、突触与神经毡,星形胶质细胞及毛细血管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其变化的特点是水肿,有棘波的部位最严重,尤其是突触前末梢,并有突触小泡减少,这些与癫痫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是棘波产生的形态学基础。
- 谭郁玲李桂林白勤王宜崇王克珍李青海胡予周小宁徐宇伦
- 关键词:癫痫棘波电子显微镜
- 无机磷中毒致周围神经病肌电图分析1例
- 2002年
- 李萍刘莉白勤武新颖
- 关键词:周围神经病肌电图并发症
- 异氟烷对癫痫和非癫痫病人脑电图的影响被引量:7
- 2001年
- 目的 比较不同呼气末异氟烷浓度时癫痫及非癫痫病人脑电图及棘波的变化。方法14例癫痫需行手术治疗及10例非癫痫开颅手术病人,以0.7MAC的异氟烷维持麻醉,术中置入硬膜外电极后,调整蒸发器刻度,分别控制呼气末异氟烷浓度于0.7MAC、1.OMAC.1.3MAC及1.5MAC,并各稳定15min后,描记脑电图。结果 癫痫病人1.0MAL异氟烷时棘波的频率与0.7MAC时相比无明显变化,而1.3MAC和1.5MAC时的棘波的频率明显少于0.7MAC(P<0.01)。非癫痫病人在0.7MAC、1.0MAC及1.3MAC异氟烷时均无棘波出现,于 1.5MAL时有一例出现棘波。随着呼气末异氟烷浓度的升高所有病人的α和β波逐渐减少,而δ波增多。结论 癫痫手术用异氟烷维持麻醉,术中需行皮层脑电图监测时,将异氟烷麻醉深度维持于0.7~1.0MAC较为适宜,以保证癫痫源灶准确的定位及手术切除范围。
- 吉勇王会文王保国白勤张彤
- 关键词:神经外科手术癫痫异氟烷脑电描记术
- 七氟烷对癫痫和非癫痫病人脑电图的影响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呼气末七氟烷含量时癫痫及非癫痫病人脑电图及棘波的变化,以探讨癫痫手术中七氟烷维持麻醉的合适含量.方法 20例癫痫需行手术治疗及15例非癫痫开颅手术病人,以1.0 MAC七氟烷维持麻醉,术中置入硬膜外电极后,调整蒸发器刻度,分别控制呼气末七氟烷含量于0.7、1.0、1.3、1.5 MAC,并各稳定15 min后描记脑电图.结果癫痫病人1.0、1.3 MAC七氟烷时棘波的频数与0.7 MAC时相比无明显变化,而1.5 MAC时棘波的频数明显高于0.7 MAC时(P<0.05).非癫痫病人在0.7、1.0及1.3 MAC七氟烷时均无棘波出现,于1.5 MAC时有5例出现棘波.随着呼气末七氟烷含量的升高所有病人的α和β波均逐渐减少,而δ波增多.结论癫痫手术用七氟烷维持麻醉,术中需行皮质脑电图监测时,将七氟烷含量维持于0.7~1.3 MAC较为适宜,以保证癫痫源灶准确的定位及手术切除范围.
- 吉勇王长睿王保国白勤张彤
- 关键词:神经外科手术癫痫七氟烷脑电图
- 肌电图操作小经验
- 2001年
- 李萍刘莉白勤
- 关键词:肌电图神经传导
- 皮层脑电图在颅脑病变伴发癫痫术中监测研究被引量:27
- 2002年
- 目的 总结术中皮层脑电图 (ECoG)用于继发性癫痫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通过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 ,对原发灶切除结合外周皮层电灼的方法 ,治疗的 16 5例继发性癫痫病例 (其中胶质瘤 2 0例 ,动静脉畸形2 1例 ,转移癌 12例 ,脑膜瘤 4 5例 ,其它脑部疾患继发性癫痫 6 7例 )的观察 ,分析ECoG在继发性癫痫手术中的意义。结果 其中 15 2例在原发灶外周监测发现棘波 (占 92 .1% ) ,切除原发灶及电灼皮层后 14 7例棘波完全消失或明显减少 (占 96 7% ) ,术后复查常规脑电图 (EEG)显示手术有效率为 84 2 %。结论 对于颅脑占位性病变合并的继发性癫痫 ,单纯切除原发灶并不能完全消除癫痫灶 。
- 王明然白勤
- 关键词:皮层脑电图颅脑病变癫痫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