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华
作品数: 12被引量:11H指数:2
  • 所属机构: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所在地区:湖南省 株洲市
  • 研究方向:文学

相关作者

姜爱福
作品数:1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中国电信
研究主题:比较视域 麦克卢汉 文化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接受与新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
自近代中国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中国社会逐渐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以更快的速度融入世界,如今,无论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文化、环境保护、商贸领域,我们都更深刻地感觉到我们处在同一个世界共同...
李中华
关键词: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文学批评
麦克卢汉技术思想研究——兼及与雅斯贝斯技术思想的比较
2013年
作为20世纪著名文化思想家,麦克卢汉十分重视技术给社会历史带来的深刻影响。在麦克卢汉看来,(1)技术的实质乃是媒介,是人的延伸;(2)技术的变革带来文化的变迁;(3)技术变迁最重要的影响还包括:导致人们感知的变化和创造"环境"。和雅斯贝斯一样,他们都十分关注技术的社会文化意义,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麦克卢汉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将技术视为社会的存在方式,超越了雅斯贝斯单纯的技术"工具论"范畴。
李中华姜爱福
关键词:麦克卢汉雅斯贝斯本体论工具论
麦克卢汉论文学“原型”被引量:2
2011年
在文学批评史上,弗雷泽、荣格、弗莱等人的"原型"思想产生过极大的影响,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制约了它的进一步发展。二十世纪70年代,麦克卢汉提出了他对于原型的理解:原型乃是旧陈词的"逆转"。麦克卢汉认为,一个时代普通的技术与活动构成一个时代环境的基本特征,人们对它的感知往往是日常的、无意识的,并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而一旦新的技术出现,环境就将发生变化,即新环境将旧环境覆盖,并使之过时,旧的环境成为"陈词"。但过时并非一切结束,而是审美的开端,即旧陈词转换成原型,并重新获得文化上的生命力。麦克卢汉原型思想是对原型思想的补充和丰富,也是突破,它开阔了原型批评的领域。
李中华
关键词:麦克卢汉逆转
传播媒介的演进与雅俗文学的变动被引量:1
2007年
根据媒介的发展演变,文学传播分别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大众传播四个阶段。雅俗文学的区分始于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的革命性的重大事件。宋代印刷术的发明对雅俗文学的发展态势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众传播时代,传播具有无以伦比的传播数量、速度和范围优势。同时,由于大众媒介的产业化特征,使它以捕获尽可能多的受众,以满足大多数人的信息需要作为自己的另一显要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大众性。
李中华
关键词:传播学媒介变迁雅俗文学
文艺:对环境的感知——麦克卢汉文艺美学思想研究之一
2012年
在学术史上,马歇尔.麦克卢汉以其独特的媒介理论而横空出世,卓然成一大家。实际上,他对于文学和艺术的论述,同样值得人们关注。总观他对于文艺的论述,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技术创造环境、文艺是对环境的感知以及旧环境成为艺术,可以说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可称之为环境主义的文艺思想。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麦克卢汉的环境主义文艺思想,呼应了当时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的诞生,在被称为技术时代的今天,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李中华
关键词:感知高雅文艺通俗文艺
麦克卢汉生态思想研究
2011年
在生态问题才引人关注的20世纪70年代,麦克卢汉即围绕生态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看法,可以概括为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1)作为"文化"的生态,即生态并不是自然,而是人类的一种生活、生存方式;(2)作为"听觉"的生态,即生态意味着人与世界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并与世界始终处于互动、参与之中;(3)作为"艺术"的生态,即生态时代的到来,将引发人们新的对于自然的感知。麦克卢汉关于生态问题的论述,已经经受了生态文明发展实践的检验,显示了麦克卢汉超前的预见性;同时,对我们今天进行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实践也不无启迪意义。
李中华
关键词:麦克卢汉生态文化听觉艺术
比较视域中的马克思与麦克卢汉技术思想
2012年
马克思在与技术问题相关的论述中形成了自己的技术思想,可概述为:技术属于生产力范畴,属于"经济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技术发展推动了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化以至对人本身认识的改变;技术的变革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变化。麦克卢汉的技术思想可概述为:作为媒介,技术本质上是人的延伸;技术变革带来文化本身的变迁;技术变迁导致人们感知的变化;技术创造环境。从比较的角度来看,马克思重视从"客体方面"也即从物质实践方面去理解技术,而麦克卢汉主要从"从主体方面"也即从文化方面去理解技术,两者形成了互补。
李中华姜爱福
关键词:麦克卢汉文化
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的全方位展示——评赵炎秋等著《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研究》
2011年
赵炎秋、李作霖、熊江梅合著的《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研究》借鉴西方经典叙事学理论,在当代叙事学研究中第一次全面立体地展示了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的发展演进历程。它十分注意从中国独特的叙事经验及其理论总结出发,同时兼有宏阔的理论视野与自觉的比较意识以及丰富多样、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与引述,是中国叙事学研究的重大突破,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本土叙事理论研究的发展。
李中华
关键词:叙事学
从“可写的文本”到“可读的文本”——余华创作新论被引量:1
2007年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余华的创作发生了从“可写文本”到“可读文本”的巨大变化,原因何在?“文学场”的巨大变迁及作家的自觉顺应是主要原因。
李中华
关键词:余华
受众意识与雅俗文学的分野被引量:2
2006年
在中国,文学的雅俗之分曾是一个历史问题,比及今天,依然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较多,理论成果也十分丰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现实的新变,已呈现某种不足。有感于此,拟从“受众意识”这一新的角度作出新的阐释:雅文学乃是一种主要面向知识者受众的“小众”化写作,俗文学则是一种面向普通受众的“大众”化写作。
李中华
关键词:受众意识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