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东
所属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所在地区: 北京市 研究方向: 医药卫生 发文基金: “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
相关作者
张学军 作品数:137 被引量:366 H指数:10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脊柱侧凸 先天性脊柱侧凸 脊柱侧弯 治疗儿童 白云松 作品数:58 被引量:147 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脊柱侧凸 儿童 先天性脊柱侧凸 脊柱侧弯 外科学 祁新禹 作品数:74 被引量:164 H指数:6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脊柱侧凸 先天性脊柱侧凸 脊柱侧弯 外科学 曹隽 作品数:60 被引量:156 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脊柱侧凸 儿童 脊柱侧弯 先天性脊柱侧弯 先天性 李承鑫 作品数:66 被引量:154 H指数:6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治疗儿童 脊柱侧凸 外科学 脊柱侧弯
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儿童腰骶段半椎体畸形及近端代偿侧凸自发矫正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腰骶部半椎体畸形的效果,探讨术后近端代偿侧凸(PCC)自发矫正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诊治的25例腰骶部半椎体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3.3~13.0岁(6.74±2.81岁),L4~S1半椎体10例,L5~S1半椎体13例,L6~S1半椎体2例。均行腰骶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融合术,随访至少24个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均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并对比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畸形部位侧凸Cobb角、PCC、骶骨冠状面倾斜(SSA)、近端固定椎倾斜度(PVO)、畸形部位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躯干冠状面偏移(TS)、矢状面平衡(STS)及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矢状位骨盆倾斜角(SS)。分析末次随访PCC及PCC矫正率与年龄、畸形部位侧凸、畸形侧凸矫正率、术前PCC、末次随访PVO、末次随访SSA等因素的相关性。依据末次随访PVO将患者分为近端固定椎倾斜组(≥5°)与近端固定椎水平组(<5°),比较两组间各脊柱参数的差异。结果:融合固定2~4个椎体(2.58±0.77个椎体),手术时间120~300min(167.60±42.45min),术中出血量100~1000ml(362.00±215.50ml)。术后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下肢疼痛,术后两周恢复正常。术后随访24~70个月(37.72±14.90个月)。畸形部位侧凸Cobb角由术前的28.8°±5.8°降至术后的5.8°±3.5°(P<0.01),末次随访为7.8°±3.2°(矫正率72.9%,P<0.01)。PCC由术前的25.8°±10.9°自发性矫正为末次随访时的13.1°±8.0°(P<0.01),矫正率为49.2%。TS从术前的13.5±11.7mm降至末次随访5.5±4.5mm(P<0.01),STS从术前的16.1±9.6mm降至末次随访的7.0±5.0mm(P<0.01)。所有病例术前、末次随访骨盆矢状面均保持平衡,末次随访PI、PT、SS、胸椎后凸及腰椎前凸较术前均无明显改变。末次随访PCC与术前PCC和末次随访PVO存在 曹隽 张学军 白云松 高荣轩 郭东 冯磊关键词:半椎体切除术 应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对椎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观察应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探讨生长棒撑开手术对撑开节段内外脊柱和椎体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2008年6月~2013年12月采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221例,术后至少有两次脊柱CT检查且2次检查间至少有1次撑开的患儿31例,男17例,女14例,首次手术时年龄3.2~9.1岁;第一次CT检查时年龄为7.1±2.3岁;末次CT检查时年龄为10.0±2.1岁。1.0~5.9年内共进92次撑开手术,人均撑开次数为3次,年均撑开次数为1.1次。第一次CT检查平均为第2次撑开,末次CT检查平均为第5次撑开。测量并比较第一次和末次CT检查时患者生长棒撑开节段内外椎体高度、主弯Cobb角、矢状位胸后凸Cobb角、T1~T12和T1~S1高度、脊柱偏移距离。结果:第一次和末次CT检查时撑开节段内单个椎体高度为18.2±4.7mm和21.8±5.5mm,撑开节段外单个椎体高度为19.2±3.2mm和22.7±3.4mm,前后两次撑开节段内外椎体高度有统计学差异(P=0.035)。撑开节段内、外单个椎体高度增加为1.4±0.9mm/yr、1.2±0.9mm/y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撑开节段内椎体比撑开节段外椎体生长快。两次测量时冠状位主弯Cobb角分别为56.8°±15.3°和52.9°±15.4°,矢状位胸后凸Cobb角为36.6°±18.9°和43.7°±18.2°,T1~12高度为16.7±3.3cm和19.1±3.3cm,T1~S1高度为27.9±4.7cm和32.5±4.7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平移为18.6±15.2mm和20.0±21.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时撑开节段内的正常椎体生长速率快于撑开节段外的椎体生长速率,撑开期间胸椎和脊柱高度均相应增加。 郭东 曹隽 张学军 潘少川 祁新禹 白云松 刘虎 孙琳 李成鑫关键词:先天性脊柱侧凸 生长棒与早期融合手术治疗早发性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脊柱侧凸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 2020年 背景:生长棒与早期融合手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早发性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脊柱侧凸,但两种手术方式选择尚无定论。目的:探讨早发性NF-1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71例NF-1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患儿,男38例,女33例,年龄3~10岁,平均(6.6±2.1)岁;根据手术方式将患儿分为融合组和生长棒组,对比两组患儿的初次手术年龄,手术固定节段,测量并对比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脊柱高度、胸椎高度、内固定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6~156个月,平均(61.1±22.7)个月。初次手术行生长棒治疗患儿51例,脊柱融合手术患儿20例。融合组患儿初次手术年龄显著大于生长棒组[(8.0±1.8)vs.(6.1±2.2)岁,P<0.05],平均固定节段小于生长棒组[(9.3±2.4)vs.(12.1±2.3)个,P<0.05]。两组患儿术前的主弯Cobb角无显著差异[(63.8°±22.4°)vs.(70.6°±22.7°),P>0.05],末次随访时融合组患儿主弯Cobb角小于生长棒组[(25.1°±17.4°)vs.(39.3°±18.5°),P<0.05]。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局部后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患儿术前脊柱高度显著大于生长棒组[(32.9±4.7)vs.(29.0±4.5)cm,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脊柱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长棒组患儿的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融合组(52.9%vs. 25.0%,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于早发性NF-1脊柱侧凸都有一定的矫形作用。与生长棒手术比较,早期融合手术有更好的矫形效果和更少的内固定并发症,选择手术方式时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内固定范围及脊柱的发育情况。 郭东 姚子明 高荣轩 张学军 祁新禹 白云松 孙保胜 李承鑫关键词:早发性 神经纤维瘤病 脊柱侧凸 后路融合 U型钉方法矫治儿童下肢不等长和成角畸形 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回顾总结北京儿童医院自1989年至2007年应用U型钉方法矫治儿童下肢不等长和成角畸形的体会。方法对于下肢成角畸形,以及由于肢体过度生长造成的肢体不等长,采用U型钉皮下置入方法(亦即Blount临时骺阻滞钉技术)。如果达到治疗效果,即时取出,如果暂时未达到治疗目的 ,需要在置入U型钉后1年左右暂时取出,3个月后重新置入,以避免损伤骨骺。结果共有16例患儿接受了临时骺阻滞技术的治疗。1例先天性单侧肢体过度生长,1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单侧肢体过度生长,2例K-T综合征,2例Proteus综合征,4例重度双侧膝外翻,1例内生骨软骨瘤合并膝外翻畸形,2例外伤骺早闭造成的膝外翻,1例骨骺发育不良合并膝外翻,1例Blount's病,1例佝偻病合并膝内翻。2例U型钉脱出,无断裂现象,1例出现骨骺变形,1例在置钉位置出现软骨样组织增生,本组病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结论骨骺未闭合之前的儿童存在生长发育的潜力,在这个时期的儿童如果患有肢体过度生长导致的肢体不等长,以及不同原因造成的下肢成角畸形,可以采用临时骺阻滞技术,依靠自身的生长发育能力,自动调节后予以矫治。该方法具有创伤小,近似微创,手术较为简单,效果良好的优点。但是,置入钉的数量、位置、体内维持的时间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孙琳 孙保胜 张学军 李承鑫 祁新禹 白云松 郭东 于凤章 潘少川关键词:儿童 下肢不等长 儿童腰椎对称型半椎体畸形的影像学特点及手术疗效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儿童腰椎对称型半椎体畸形的影像学特点,总结手术方案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9月于北京儿童医院就诊的13例腰椎对称型半椎体患儿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5例,年龄[M(Q_(1),Q_(3))]为6.2(2.9,9.3)岁,术前通过全脊柱X线测量患儿节段性侧凸角、近端及远端代偿弯、胸椎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等参数,通过CT及MRI判断患儿合并畸形及半椎体和后方附件的对应关系,总结此类半椎体畸形的影像学特点。所有患儿均接受手术治疗,对比手术前后各项X线测量指标。结果本组患儿共计26个半椎体,主要分布于L 2以下,占总数的80.8%(21/26),10例患儿半椎体间隔1~2个正常椎体。半椎体和后方附件以协调型最为常见(21/26,80.8%)。患儿近端代偿弯(13.9°±7.2°)明显大于远端代偿弯(5.5°±5.0°)(P=0.04),腰椎前凸和胸椎后凸角分别为20.2°±15.0°和18.7°±9.2°。本组6例患儿发生骶骨倾斜,7例胸腰段前凸。CT和MRI检查发现6例(46.2%)合并其他部位畸形。11例分期或一期切除半椎体行短节段融合固定,2例一期切除2个半椎体同时行长节段融合固定。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损伤、伤口感染、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术后随访(42.4±10.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儿节段性侧凸角和近端代偿弯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5),其矫正率分别为83.3%±15.6%和38.1%±10.4%;患儿远端代偿弯、骶骨倾斜角、胸椎后凸角较术前虽有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胸腰段前凸均已矫正。结论腰椎对称型半椎体主要分布于下腰椎,患儿畸形较为复杂,合并畸形的发生率较高,需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 刘昊楠 李多依 郭东 赵梦奇 张瀚文 姚子明 张学军关键词:儿童 脊柱畸形 半椎体 手术 3D打印模型辅助后路内固定治疗儿童颈椎畸形 被引量:19 2015年 目的 研究个体化3D打印模型辅助后路内固定治疗儿童颈椎畸形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北京儿童医院骨科2012年9月至2014年5月CT确诊并手术的29例颈椎畸形伴上颈椎不稳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2例采用3D打印技术建立颈椎个体化3D打印模型,在模型上进行模拟置钉及内固定手术,获得个体化置钉数据,再进一步术中辅助真实手术,采取一期后路矫形及内固定治疗.结果 22例个体化3D打印模型辅助术中置钉进行内固定手术,全部置钉成功,无椎动脉及神经根损伤,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所有22例术后随访时间3~23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后寰椎齿突间隙(atlantodens interval,ADI)明显缩小,延髓颈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明显增大,延髓腹侧受压明显减轻或消失.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1例二次植骨融合,1例同期行胸锁乳突肌切断松解术,1例行枕骨大孔减压术,1例行寰椎后弓切除减压.结论 个体化3D打印模型辅助后路螺钉内固定可提高置钉成功率,有效保护椎动脉及神经根,提高安全性,特别是对儿童颈椎畸形的治疗有很大帮助. 李浩 李承鑫 张学军 郭东 范敬一 刘虎 孙记航 潘少川关键词:颈椎 骨钉 后路枕颈融合内固定治疗儿童上颈椎畸形 目的研究后路枕颈融合内固定治疗儿童上颈椎畸形伴枕颈不稳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北京儿童医院骨科2012年9月至2015年5月CT确诊并后路枕颈融合内固定手术的38例上颈椎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5例一期采取... 李浩 李承鑫 张学军 郭东 范敬一 刘虎 潘少川关键词:后路 儿童 双侧生长棒技术矫治儿童脊柱侧弯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回顾性总结2004年后我院采用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发育未成熟儿童脊柱侧弯的治疗体会。主要总结双侧生长棒技术在控制侧弯发展和保持脊柱生长发育两方面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从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共有12例脊柱侧弯病例接受了双侧生长棒的治疗。12例发育未成熟的脊柱侧弯患儿采用了双生长棒技术,初次手术脊柱侧弯冠状位Cobb’s角均大于50°,并表现为侧弯进行性进展。1例采用强生公司的儿童Isola产品,2例为奥斯比里克公司的产品,9例为威高公司的产品。Isola器械为强生公司的设计,其余内置人器械的生长棒系统由上下两个棒组成,两者之间用多米诺连接块连接,两棒在连接处预留延长段。生长棒系统两端支撑点2例为椎体-椎体之间撑开,10例为椎体-肋骨之间撑开。在第一次手术置钉、置钩和置棒时,手术操作尽量不剥离脊柱,以避免脊柱发生融合。术后再撑开时,只需要在多米诺连接部位做小切口,松开多米诺后,将生长棒予以延长。术后撑开延长棒的时间要求为9~12个月。结果12例患儿当中先天性脊柱侧弯10例,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弯1例,特发性脊柱侧弯1例。2例为以前采用单侧生长棒技术,后改为双侧生长棒技术,10例之前未进行其他手术治疗。12例患儿至少经过一次生长棒再撑开延长手术,随访时间最短为1年,最长4年。侧弯Cobb’s角由术前73°(52°~150°)矫正至39°(25°-76°),T1至S1的脊柱高度平均增加了47.6mm(28.2~52.3mm)。术后再撑开手术距离第一次手术的时间是9个月至1年半,每次撑开延长的长度为1.5~3.0cm。再撑开延长手术的次数最少1次,最多4次。有1例患儿最终实施了脊柱后路矫形融合术。1例发生脱钩,1例发生皮肤磨损。结论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发育未成熟儿童脊柱侧弯,手术安全,并发症少� 孙琳 孙保胜 张学军 李承鑫 祁新禹 白云松 郭东 于凤章 潘少川关键词:脊柱侧凸 矫形外科器材 先天性脊柱侧凸双节段平衡型半椎体畸形的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 分析双节段平衡型半椎体患者脊柱畸形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28例双节段平衡型半椎体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平均年龄3.4岁,男16例,女12例。通过全脊柱X线测量患者节段性侧凸角、胸椎(T5~12)后凸角、胸腰段(T10~L2)后凸角、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腰椎前凸、头端及尾端代偿弯、冠/矢状面平衡等参数。通过CT及MRI判断前方半椎体和后方附件的畸形情况、患者是否合并肋骨畸形及椎管内异常。按半椎体分布位置将畸形分为4型:1型:胸椎+胸椎;2型:腰骶椎+腰椎;3型:胸椎+腰骶椎;4型:胸椎+颈椎,对比分析不同畸形患者的各项影像学指标。结果 患者各节段半椎体数量:C_(1~7):2,T_(1~5):8,T_(6~12):18,L_(1)~S_(1:28),半椎体主要分布于腰骶段(50.0%)和下胸椎(32.1%),以半分节型(51.8%)为主,胸腰段半椎体多达24个(42.9%)。两半椎体平均间隔3.5个正常椎体,前方椎体和后方附件以协调型最为常见(82.1%)。畸形分型:1型患者7例,2型9例,3型10例,4型2例。患者头端和尾端节段性侧凸角分别为(34.7±7.5)°和(34.7±9.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5,P=0.996)。不同畸形类型患者的节段性侧凸角、头端代偿弯、冠/矢状面平衡、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胸椎后凸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型患者尾端代偿弯、腰椎前凸及胸腰段后凸角明显偏小。5例合并邻近椎体畸形、肋骨畸形、中央管扩张或椎板裂。结论 双节段平衡型半椎体畸形较为复杂,半椎体主要分布于腰骶段和下胸椎,与冠状面相比畸形对患者矢状面的影响更为明显。 刘昊楠 张学军 李多依 郭东 祁新禹 白云松关键词:脊柱弯曲 诊断显像 加速康复外科在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围手术期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围手术期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10月~2021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后路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90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纳入研究,根据围手术期管理模式将患儿分为ERAS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ERAS组采用加速康复模式进行管理,包括入院宣教、加强营养、减少围手术期禁食水时间、优化麻醉、避免过量补液、减少引流管留置、多模式镇痛等15项措施;对照组采用传统围术期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儿各项临床及化验指标,临床指标包括围手术期禁食水时间、术后住院日、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3d内疼痛评分、体温、进食水量;化验指标包括术后第1、3天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白蛋白(albumin,ALB)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3d内ERAS组患儿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患儿饮食恢复更快,每日进食水量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01)。术后3d内ERAS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7例次和44例次每日最高体温>38.5℃,ERAS组明显偏低(χ^(2)=7.211,P=0.007)。ERAS组和对照组围手术期禁食水时间分别为11.0±5.6h和30.1±8.1h(t=-13.028,P<0.001),术后住院日分别为6d(6,7d)和7d(6,7d)(Z=-0.206,P=0.040),ERAS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ERAS组和对照组分别有8例(17.8%)和6例(13.3%)患儿发生并发症(χ^(2)=0.338,P=0.561),两组均以轻度腹痛或腹胀最为常见。术后第1、3天两组患儿Hb和ALB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天ERAS组和对照组IL-6分别为147.7±116.1mmol/L和184.5±144mmol/L(t=-1.334,P=0.186),术后第3天IL-6分别为19.4±12.2mmol/L和33.5±26.3mmol/L(t=-3.252,P=0.002),ERAS组明显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结论:与传统模式相比ERAS可有效提高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围手术期管理水平,促进患儿术后早期恢复,降低应激反应� 刘昊楠 李多依 张瀚文 赵梦奇 郭东 祁新禹 白云松 李宇璇 张学军关键词:加速康复外科 脊柱畸形 手术 应激反应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