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成华
-

-

- 所属机构: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
相关作者
- 苗成利

- 作品数:48被引量:175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 研究主题:腹膜后肿瘤 脂肪肉瘤 腹膜后脂肪肉瘤 腹膜后 肝切除术
- 李荣

- 作品数:402被引量:2,407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腹腔镜 乳腺癌 胃肿瘤 乳腺肿瘤 外科手术
- 廖代祥

- 作品数:27被引量:121H指数: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 研究主题:LRP16 外科手术 尿道 直肠 MCF-7细胞
- 蒋彦永

- 作品数:106被引量:491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外科手术 乳腺癌 腹膜后肿瘤 尿多酸肽 单克隆抗体
- 于军辉

- 作品数:12被引量:92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世纪坛医院
- 研究主题:尿道 直肠 腹膜后肿瘤 外科手术 直肠阴道瘘
- 器官因素在恶性肿瘤特异性转移中的意义被引量:5
- 1999年
- 器官特异性肿瘤转移涉及肿瘤细胞与宿主器官特性两大因素,即肿瘤细胞在特定器官微血管内滞留、粘附及血管外实质环境的生长三个环节。由P选择素,E选择素,ICAM,VCAM 等粘附分子介导的特定器官微血管内皮细胞,与循环中的肿瘤细胞粘附增强,这是决定器官特异性肿瘤转移复杂而重要的环节。亲和器官内皮下基质成分的异质性参与瘤细胞的运动,器官实质细胞通过旁分泌因子调节肿瘤细胞生长、胶原酶表达、血管形成等,在器官特异性肿瘤转移中亦具有重要意义。
- 罗成华蒋彦永吕增春李向红
- 关键词:肿瘤转移细胞粘附细胞外基质
- 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激活物对HepG-2细胞PAI-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观察不同的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 (peroxisomeproliferator activatedreceptors,PPARs)激活物对HepG 2细胞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 (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 1 ,PAI 1 )mRNA表达及其活性的影响 ,探讨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在PAI 1基因调控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利用硬脂酸、油酸、亚油酸、非诺贝特、吡格列酮作为诱导因素刺激HepG 2细胞 ,采用半定量RT PCR法检测PAI 1mRNA及PPARsmRNA的转录水平 ,比色法检测PAI 1活性变化 ,Westernblot法检测PPAR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油酸、亚油酸组HepG 2细胞PAI 1mRNA表达及蛋白活性显著增加 ;非诺贝特组HepG 2细胞PAI 1mRNA表达及活性显著降低 ;硬脂酸、吡格列酮组HepG 2细胞PAI 1mRNA表达及蛋白活性均无显著变化 ;各组PPARs在mRNA及蛋白水平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PPARs激活物对HepG 2细胞PAI 1mRNA表达及其活性具有调节作用 ,PPARα可能是实现该调节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同时不排除其他调控因素介入该调节过程。
- 贺艳丽周新叶平方红刘永学罗成华王琼
- 关键词: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激活物HEPG-2细胞PAI-1凝血系统
- 直肠内推移瓣修补高位肛瘘
- 高位肛瘘因为涉及肛门括约肌的处理并有可能造成排便失禁,所以一直是临床处理的难点。为减少失禁的发生,以挂线为主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但仍有失禁情况发生。直肠内推移瓣(rectal advancement flap,RAF)修补...
- 罗成华温春燕臧传波
- 文献传递
- 门诊局麻下LigaSure痔切除术
- 文献报道4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一半以上患有不同程度的痔病。痔切除术是治疗有症状的Ⅲ度和Ⅳ度痔最确切的手术方式。但目前该术式的不足之处是它可导致术后肛门部剧烈疼痛,还可产生出血及肛管狭窄问题。为此Milligan-Morga...
- 罗成华魏雯鹏臧传波刘洪一闻巍
- 文献传递
- 骨骼肌转移瘤罕见性机制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 2001年
- 为分析骨骼肌微环境因素在其转移瘤罕见性中的意义 ,作者建立了恶性肿瘤向Wistar大鼠骨骼肌血行转移的动物模型 ,用免疫组化方法进一步分析骨骼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 (VCAM 1)的变化 ,并用噻唑蓝 (MTT)法分析新生Wistar大鼠骨骼肌细胞条件培养基 (MCM)对不同肿瘤细胞系的体外抑瘤作用。观察到髂动脉注入瘤细胞后 ,大腿骨骼肌肌束旁结缔组织内偶见瘤细胞团或实验性转移灶形成 ,肌细胞间无实验性转移灶形成 ,与相对应的肺内广泛实验性转移瘤形成率比较 ,P <0 0 0 1。实验组大腿骨骼肌与对照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VCAM 1阳性率无显著差异 (P =0 5 ) ,变化趋势一致。MCM对Walker2 5 6、K5 6 2、LS 174 T、PLA80 1 C及PLA80 1 D等肿瘤细胞增殖 ,均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0 0 5 ) ,对RGP 2等正常细胞的增殖无抑制作用。对PLA80 1 D的抑制作用较对PLA80 1 C更敏感。骨骼肌细胞产生的抑瘤活性物质 ,可能是临床上骨骼肌转移瘤罕见性现象的关键因素。
- 罗成华蒋彦永李向红刘永学
- 关键词:肌肉骨骼系统肿瘤转移细胞粘着分子肿瘤细胞培养细胞罕见性
- 腹盆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腹盆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SFT)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腹膜后肿瘤外科收治的12例腹盆部SF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SFT患者均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发生盆腔出血和输尿管瘘各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提示7例恶性SFT,5例良性SFT。术后随访2~53个月,随访率100%。复发5例,其中1例因肿物复发压迫致肠梗阻死亡。结论SFT患者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穿刺病理检查对术前诊断意义较大,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
- 李文杰苗成利肖萌萌陈骏高海成邹博远刘世博陈小兵张小龙罗成华
- 关键词:孤立性纤维瘤外科手术
- 腹盆腔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
- 2023年
- 目的探讨腹盆腔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22年1月35例腹盆腔SFT手术的临床资料。17例无明显症状,12例腰腹部或骶尾部疼痛,4例下肢肿痛,2例反复低血糖。肿瘤中位最大径15 cm(3~25 cm)。初次手术22例,复发再手术13例。结果R0或R1切除32例,R2切除3例。联合脏器切除6例。7例行分块切除。中位术中出血量1200 ml(50~10000 ml)。术后并发症8例。随访3~68个月,中位数18个月。初次手术22例中4例复发,2例远处转移。结论手术完整切除是SFT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后易复发,需长期随访。
- 唐茂盛肖萌萌陈小兵刘世博高海成罗成华
- 关键词: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腹膜后肿瘤
- 结扎速血管闭合系统在Ⅲ、Ⅳ度痔切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结扎速血管闭合系统(Liga Sure)在Ⅲ、Ⅳ度痔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5例Ⅲ、Ⅳ度痔患者,其中男41例、女24例,在局麻下实施LigaSure痔切除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术后疼痛和并发症情况。结果65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为5~25min(9.7±4.6min)。术后疼痛评分:术后4h为1~7(3.7±1.7),术后24h为0~5(1.9±1.3)。术后3天除4例评分在3~5以外,其他患者评分均在3以下。术后7天有5人评分为1~3,余患者均无疼痛主诉。术后2个月时所有患者均无疼痛主诉。9例(15.8%)患者术中出血量小于15ml,其余56例(86.2%)术中无明显出血。术后有1例因出血给予再处理,18例(27.7%)仅表现为少量血性渗出。术后6例出现短期排便轻度失禁,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LigaSure用于痔切除术止血效果良好,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疼痛轻。
- 臧传波李荣刘洪一王艳罗成华
- 关键词:痔切除术LIGASURE手术结扎速血管闭合系统
- 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腹膜后肿瘤外科收治的24例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外科治疗情况。结果24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中10例术前无症状,14例术前有高血压、头晕、头痛、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腹盆部增强CT扫描显示肿瘤最大径为3.4~13.0 cm,平均(6.9±2.5)cm,所有肿瘤均分布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旁。24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与术中血压平稳患者相比,术中血压明显波动患者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更多、术中输血更多、住院时间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随访16~52个月,1例患者因肿瘤复发死亡,其余患者均存活,并且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外科手术切除是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术前充分地评估及准备可能有助于降低患者围手术期风险。
- 高海成肖萌萌李文杰张小龙陈骏苗成利罗成华
- 关键词:副神经节瘤腹膜后肿瘤
- 经腹和经腹膜外入路在原发性腹膜后肾周脂肪肉瘤开放手术中的应用
- 2023年
- 目的 探讨经腹和经腹膜外入路在原发性腹膜后肾周脂肪肉瘤开放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22年10月收治的19例起源于肾周脂肪的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经腹和经腹膜外开放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无病生存期情况。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Q1,Q3)表示,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经腹手术者和经腹膜外手术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83.7±32.5)min和(263.7±80.7)min(t=-3.141、P=0.006),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00(175,400)ml和650(450,1 375)ml(Z=-2.666、P=0.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两种手术入路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4.0(3.0,6.5)d和5.0(2.8,7.0)d(Z=-0.045、P=0.996),术后拔管时间分别为(17.4±6.9)d和(16.7±8.5)d(t=0.197、P=0.846),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1.0±7.7)d和(18.0±7.6)d(t=0.795、P=0.44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并发症,经腹入路4例、经腹膜外入路1例(χ2=0.421、P=0.516);两者中位无病生存期分别为24个月和16个月(χ2=2.872、P=0.0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原发性腹膜后肾周脂肪肉瘤开放手术中,经腹入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优于经腹膜外入路。
- 陈小兵王琳琳肖萌萌罗成华苗成利
- 关键词:腹膜后肿瘤手术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