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丽华
-

-

- 所属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所在地区:上海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周达新

- 作品数:318被引量:1,593H指数:18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研究主题:导管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 封堵器 介入治疗 主动脉瓣
- 葛均波

- 作品数:1,755被引量:7,713H指数:34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研究主题:冠心病 冠状动脉 导管 心血管病学 动脉粥样硬化
- 潘文志

- 作品数:211被引量:945H指数:14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研究主题:导管 主动脉瓣 主动脉瓣置换术 主动脉瓣狭窄 置入术
- 潘翠珍

- 作品数:564被引量:1,960H指数:22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研究主题:超声心动描记术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 心室功能 房间隔缺损
- 张晓春

- 作品数:53被引量:160H指数:7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研究主题:导管 左心耳 肺动脉高压 封堵器 心房颤动
- 他汀类药物安全性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4年
-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临床应用广泛的口服降脂药物,主要用于降低血浆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了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脑血管和代谢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地位,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汀类药物还可能具有抑制肾脏细胞增殖、抗肿瘤、抗炎、治疗骨质疏松、预防痴呆和免疫抑制等作用。随着他汀类药物的广泛应用以及相关国际指南推荐长期不间断地用药,了解其短期及长期不良反应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研究资料,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 张晓春管丽华潘文志李明飞常晓鑫周达新
-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药品不良反应肝毒性肌肉损害
- 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治疗进展被引量:6
- 2014年
- 肺动脉高压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肺血管床结构和/或功能的改变,导致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为特点的临床综合症。最终致使右室扩张,引起心力衰竭,甚至死亡。近年来,靶向药物的出现使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得到明显改善。本文概括介绍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的治疗进展。
- 张晓春管丽华潘文志李明飞常晓鑫周达新
-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
- 心房颤动用新型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
- 2014年
- 心房颤动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抗凝治疗是降低心房颤动相关卒中死亡率的关键。华法林是现心房颤动患者使用最广泛的抗凝药物,但由于其药代动力学特点和临床用药的复杂性,严重影响了华法林的使用率和患者的依从性。本文介绍心房颤动用新型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
- 张晓春管丽华潘文志李明飞常晓鑫周达新
- 关键词:心房颤动卒中抗凝药物
-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合并心房颤动经导管封堵的疗效观察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对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合并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进行介入封堵治疗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疗效。方法:对36例合并AF的继发孔型ASD患者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术前发现有左心房或者左心耳血栓者予华法林治疗,当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维持在0.89~2.63(1.21±0.38),且经TEE证实无左心房及左心耳血栓时,在X线及体表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的引导下使用国产房间隔缺损封堵器(atrialseptal defect occluder,ASDO)进行封堵治疗。术后24h及1、3、6个月随访心电图、胸X线片和TTE。结果:2例患者术前TEE未见左心房血栓,但术前出现大脑前动脉和中动脉栓塞而未行介入封堵。其余34例患者均完成了介入封堵术,其中1例术后2h因心包填塞转至心外科手术,证实为左心房顶穿孔;1例使用2个封堵器,3例术中更换封堵器。手术后即刻成功率为97.1%,一次成功率88.2%。本研究中选用ASDO的直径为12~42(28.9±7.9)mm。在33例成功封堵的患者中,封堵术后半年内自行转复为窦性节律者8例,占22.2%;1例行心脏电复律治疗后也转复并维持窦性节律。随访中术后有残余分流者有3例,2例在术后6月、1例在术后1年随访TTE见残余分流消失。结论:合并AF的继发孔型ASD患者,在经TEE筛选并在术前进行充分抗凝治疗后对其进行介入治疗是有效和相对安全的。
- 张蕾周达新管丽华潘文志葛均波
- 关键词: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心房颤动介入封堵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 嵴内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组织相容性研究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观察动物体内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封堵器的组织相容性以及其对周围结构的影响.观察封堵器表面、内部在不同时期组织生长情况。方法:使用主动脉-大隐静脉近端吻合器打孔器,在非体外循环的情况下制成嵴内型动物模型,使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封堵。分别在术后4周、12周、24周处死动物,在大体和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相容性和对周围结构的影响以及封堵器表面、内部组织生长情况。结果:10只成功建立了室间隔缺损模型,7只为IVSD,并进行IVSD的封堵,6只动物成功封堵。术后24h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封堵器位置良好,对主动脉瓣无影响。大体标本观察:4周、12周、24周封堵器对动脉瓣膜无影响,表面无血栓形成,4周封堵器大部分被薄薄一层组织所覆盖,封堵器清晰可见,封堵器内部也有组织生成。12周、24周封堵器呈毛玻璃状,表面被新生组织覆盖,新生组织与正常心内膜相连,封堵器内部的高分子物质与增生的组织一起形成坚实的组织块,无弹性。光镜下:4周表面可见红细胞渗出,纤维素附着,下层可见纤维素增生。12周可见封堵器表面有完整的新生内皮细胞,表面光滑,无红细胞渗出、纤维素附着,内部可见聚酯纤维断裂,聚酯纤维断裂处可见大量的巨核细胞和炎性细胞。24周封堵器表面光滑,无血栓形成,可见内皮细胞,下层可见纤维母细胞增生,胶原形成,还可见纤维组织增生伴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增生。结论:新型嵴内型的VSD封堵器,在动物体内组织相容性好,对主动脉瓣未造成的影响,与以往的VSD封堵器相比显示出一定的优势。
- 周达新管丽华王晓彦王宜青黄国倩潘翠珍葛均波
- 关键词:动物模型嵴内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单中心、前40例结果分析
- 潘文志周达新管丽华张蕾张晓春葛均波
- 经皮肺动脉瓣置入二例报道被引量:24
- 2013年
- 经皮肺动脉瓣置入术(percutaneous pulmonary valve implantation, PPVI)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经皮瓣膜置换技术,国外2000年即有临床成功应用的报道。虽然国内2008年就有学者进行动物实验方面的研究,但既往尚未有临床应用的报道。2013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率先在国内成功实施2例PPVI术并已完成3个月随访,现报道如下。
- 周达新潘文志管丽华潘翠珍罗红葛均波
- 关键词:经皮肺动脉瓣置入术PULMONARY心内科
- 肺动脉高压危象的诊断、发病机制与治疗现状被引量:5
- 2015年
- 肺动脉高压危象是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主要死亡和病残原因,目前对其的预防和管理主要是使用针对前列环素、内皮素和一氧化氮信号传导通路的多种药物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本文简要介绍肺动脉高压危象的诊断、发病机制及治疗现状,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疾病的重视程度、改善这类患者的预后。
- 张蕾周达新管丽华潘文志张晓春
-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危象
-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 2015年
-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是肺血管腔内血栓机化、纤维化增生和血管重构所引起的一种预后较差的疾病,可最终导致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和右心功能衰竭。肺动脉内膜剥脱术已成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本文就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现状作一概要介绍。
- 张晓春管丽华潘文志张蕾常晓鑫龙喻良周达新
- 关键词:慢性肺动脉栓塞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内膜剥脱术
- 经皮房间隔造口术在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5年
- 肺动脉高压发展到晚期,患者右心房的血流经肺血管进入左心房会变得极其困难,从而导致右心房明显扩大、左心房明显缩小,心输出量明显下降,易发生晕厥、甚至猝死。施行房间隔造口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就此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 张晓春管丽华潘文志张蕾常晓鑫龙喻良周达新
-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房间隔造口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