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小林
-

-

- 所属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所在地区:江苏省 南京市
- 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李红波

- 作品数:101被引量:1,909H指数:25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乡村 长山群岛 乡村聚落 乡村发展 影响因素
- 李智

- 作品数:15被引量:425H指数:8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乡村 乡村发展 县域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乡村空间
- 王亚华

- 作品数:68被引量:1,107H指数:16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土地利用 土地城市化 人口城市化 大数据 土地利用规划
- 尚正永

- 作品数:79被引量:856H指数:16
- 供职机构: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
- 研究主题:空间结构 省际边界区域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产业化 城市空间扩展
- 吴江国

- 作品数:17被引量:316H指数:9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乡村聚落 分形 腹地 空间结构 土地利用
- 镇江市土地利用和土地生产潜力研究
- 1998年
- 从镇江市土地资源利用入手,分析了土地利用的现状特征、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然后估算了土地的自然生产潜力,并对发挥土地生产潜力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 汤茂林张小林冯年华
-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生产潜力土地资源
- 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及其分形特征被引量:23
- 2009年
- 在定性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格局、过程与机理的基础上,运用分形方法,从城市空间分布的向心性、均衡性和城市要素的相关性三个方面,测算了描述空间结构分形特征的集聚维数、网格维数和关联维数,根据三个维数的地理意义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
- 尚正永张小林
- 关键词:城市体系空间结构长江三角洲
- 我国乡村转型发展时空分异格局与影响机制分析被引量:15
- 2021年
- 乡村转型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揭示我国乡村转型发展时空格局及驱动力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现实意义。以我国省域单元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对乡村转型发展内涵特征解读,从人口—土地—产业—社会维度上构建乡村转型发展评价体系,综合运用投影寻踪模型、ESDA模型、时空跃迁分析及GWR模型等方法研究我国乡村转型发展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异质性。研究表明:①1998年以来我国乡村转型发展呈现持续上升的发展态势,乡村转型发展水平上东部地带>中部地带>西部地带,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南部沿海及长江中游等地域乡村转型发展水平相对较高;②研究期间我国乡村转型发展全局上表现出俱乐部趋同空间分布格局,乡村转型发展局部空间LISA模式稳定,表现为一定的路径依赖和空间锁定特征;③资源禀赋、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及交通条件等因素综合影响我国乡村转型发展时空分异与演化,其中城市化、工业化因素对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的驱动作用最为强烈,资源禀赋、农业现代化对于中部、华北及东北地区乡村转型发展具有局部优势效应,而交通条件对西南、西北地区等乡村转型发展表现出较弱的驱动影响。
- 张荣天张小林陆建飞李传武
- 关键词:ESDA影响因素
- 乡村概念辨析被引量:343
- 1998年
- 乡村地理学在我国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中发展比较薄弱,一些基本概念的模糊、理论体系的欠缺最为突出。本文试图从多重角度(职业的、生态的、社会文化的)对乡村这一概念进行系统的剖析,认为乡村界定的困难在于乡村本身的动态性、不整合性及相对性,以及城乡连续体这一背景,最后,笔者提出了以乡村性定义乡村的设想。
- 张小林
- 关键词:乡村乡村地理
- 城乡视角下地形多尺度分异与融合
- 2025年
- 城乡视角下对地形进行多尺度分异研究,提出地形多尺度融合的路径,对深入理解、利用、保护地形具有重要价值,也对促进区域发展具有意义。本文基于尺度、物质性与非物质性、融合等理念的理解和拓展,提出了城乡地形融合的理念,阐述了城乡地形融合的内涵、实现路径、实现理念、实现步骤等,并以句容为例开展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为:(1)城乡地形融合本质是一种发展理念,其包括物质性融合—城乡地形景观连通、非物质性融合—城乡地形(带来)生态共享两层具体内涵;其中,物质性融合是非物质性融合的基础。城乡地形融合实现需要制度设计和廊道设计两个维度的支撑,其实现理念贯穿了大尺度到微尺度的嵌套过程,其实现步骤分为融合基础评价和融合廊道构建。(2)基于融合基础评价的结果和融合廊道构建的可行性,本文初步给出了句容城乡地形融合的简要制度框架,并以生态休闲理念为例,设计了简要的融合廊道。句容城乡地形融合实现了城乡地形景观连通、城乡地形(带来)生态共享、地形充分利用与保护等目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研究结果可为地形开发、利用、保护提供新的理念,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的启示,也能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理论依据。
- 程东亚张小林李红波胡晓亮
- 关键词:城乡地形分异多尺度
- 80年代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被引量:2
- 2001年
-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人文地理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人文地理学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以经济地理学取代了人文地理学;改革开放以来,人文地理学得以恢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回顾了80年代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成就,及对今后的趋向进行了展望.
- 张小林高珊顾秀君
-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地理环境
- 基于县域尺度的江苏省乡村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异研究被引量:13
- 2012年
- 以江苏省65个县市为研究实证单元,基于区域城乡一体的思想构建乡村性指数,对县域尺度上江苏省乡村性进行定量评价,以ArcGis 9.3、GeoDa 095、SPSS 16等软件平台为支撑,采用Jenks最佳断点分类、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县域尺度江苏省乡村性的空间分异进行定量地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县域尺度江苏省乡村性差异性不显著,但乡村性较强区域所占比重略大;从苏南到苏北呈现乡村性梯度递增的空间分异特征;全局上呈乡村性集聚分布态势,局部上在江阴、昆山等7县市和苏北灌云、阜宁等7县形成县域尺度的乡村性"冷点区"与"热点区"。
- 张荣天张小林
- 关键词:乡村性空间分异
- 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协调互补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构建被引量:2
- 2011年
- 产生于计划经济背景下的现行土地利用规划模式缺乏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灵活性,在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均遭遇不同困境。研究结合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土地资源禀赋特点及其供需矛盾,以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为抓手,从区域之间与区域内部两个层面,系统构建了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协调互补的规划模式:一方面从协调区域之间土地供需关系入手,在政府宏观调控下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区域协调互补的指标调剂机制;另一方面,从各区域内部的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入手,加大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力度,以产业升级带动用地结构优化,以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该模式可在整个国土空间上实现资源更有效率的配置,推动发展方式与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促进地区间的统筹协调发展。
- 王亚华张小林孙在宏袁源卢宜迅
- 江苏省县域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 利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农村人口统计数据,对江苏省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变化进行定量研究,并探讨其驱动机制.研究表明:2000-2010年,江苏省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均呈减少趋势,年均变化率分别为-0.04%、-2.9...
- 李智张小林李红波
- 关键词:户籍人口常住人口
- 我国城乡关系研究动向及其地理视角被引量:26
- 2006年
- 总结我国城乡关系研究的理论进展,从城乡自然生态关系、经济关系、社会文化关系等角度分析城乡关系内涵的演变;对城乡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方式、通道、区域影响进行分析,阐述制度建设对城乡关系发展的重要性。评述地理学在城乡关系研究中的进展与不足,指出今后城乡关系研究的方向。
- 马远军张小林李凤全王天阳
- 关键词:城乡关系地理学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