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骆江红
-

-

- 所属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 所在地区:广东省 中山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相关作者
- 周经兴

- 作品数:62被引量:277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 研究主题:原发性肝癌 介入性 中晚期胰腺癌 胰腺肿瘤 胰腺癌
- 陈耀庭

- 作品数:32被引量:221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原发性肝癌 栓塞 肝动脉化疗栓塞 经皮微波凝固治疗 动静脉瘘
- 许林锋

- 作品数:40被引量:261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原发性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 经皮微波凝固治疗 动静脉瘘 栓塞
- 江容坚

- 作品数:42被引量:210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肝肿瘤 X线诊断 原发性肝癌 介入处理 肝癌
- 许林锋

- 作品数:42被引量:291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 研究主题:原发性肝癌 微波消融 META分析 肝细胞 TACE
- 影像检查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影像检查在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平滑肌(肉)瘤9例,血管瘤8例,腺癌6例。其中17例行小肠钡餐造影,12例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结果小肠钡餐造影检查。9例小肠平滑肌肿瘤;表现为肠腔充盈缺损,小肠局部受压移位,肠壁不光滑或/和小肠围绕征,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显示肿瘤血管增生和肿瘤染色。6例小肠腺癌;表现为小肠管腔狭窄或不规则狭窄,充盈缺损。8例血管瘤小肠血管瘤显示供血动脉及分支增粗,血池,回流静脉增粗。结论小肠钡餐造影应为首选方法。下消化道出血则可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
- 江容坚骆江红周经兴陈耀庭李勇任强
- 关键词:小肠肿瘤影像检查
- CT引导二步法穿刺经皮微波凝固治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被引量:8
- 2006年
- 目的评价CT引导微波凝固治疗(PMCT)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3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先行TACE治疗,2~4周后根据复查的AFP和影像学结果的情况决定再次行TACE或PMCT。行PMCT治疗的患者,应用“二步法”穿刺:定位后行穿刺道局部麻醉,首先以直径0.6mm、长8cm的腰穿针向肝内病灶穿刺;复查CT,根据骨穿针与病灶的角度和深度,再引入直径2.0mm、长13.5cm的微波天线引导针,针的头端超出病灶边缘约0.5cm,然后引入直径1.6mm的微波天线行微波治疗。所有的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5~48个月(平均25.5个月),随访的内容包括影像学资料以及并发症。结果CT引导下行PMCT治疗TACE后肝癌,穿刺成功率100%,患者1、2、3年的累积生存率和复发率分别是84.23%、72.29%、61.96%和9.09%、24.24%、33.33%,出现肝脓肿2例,没有其他严重并发症。PMCT对肝功能的损害轻。结论CT引导下行TACE后肝癌的PMCT操作方便、定位准确,无严重并发症,临床疗效明确,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 陈耀庭许林锋马海清张靖陈斌骆江红江容坚周经兴
- 关键词:肝动脉化疗栓塞经皮微波凝固治疗
- CT引导经皮微波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探讨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评价CT引导PMCT治疗TACE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3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病人,先行TACE治疗,2~4周后根据复查的AFP和影像学结果的情况决定再次行TACE或者PMCT。行PMCT治疗的病人,应用“二步法”穿刺:定位后行穿刺道局部麻醉,首先以直径0.6mm、长8cm的腰穿针向肝内病灶穿刺;复查CT,根据骨穿针与病灶的角度和深度,再引入直径2.0mm、长13.5cm的微波天线引导针,针的头端超出病灶边缘约0.5cm,然后引入直径1.6mm的微波天线行微波治疗。所有病人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5~48个月(平均25.5个月),随访的内容包括影像学资料以及并发症。结果33例病人的CT引导下行PMCT治疗TACE后肝癌穿刺成功率100%,病人1-、2-、3-年的累积生存率和复发率分别是84.85%、75.76%、72.73%和9.09%、24.24%、33.33%,出现肝脓肿2例,没有其他严重并发症。PMCT对肝功能的损害轻。结论CT引导下行TACE后肝癌的PMCT操作方便、定位准确,无严重并发症,临床疗效明确,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 陈耀庭许林锋任强马海清张靖周经兴骆江红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经皮微波凝固治疗CT引导
- 膀胱血块的X线诊断
- 1998年
- 目的:本文分析了8例膀胱血块的X线征像。材料与方法:男女各4例,年龄22~67岁,临床均有血尿病史。8例做了静脉肾盂造影及膀胱造影。结果:8例膀胱血块皆显示为膀胱的充盈缺损,后经膀胱镜或膀胱造影复查消失。结论:肯定的孤岛状充盈缺损并随体位改变而明显移位是诊断膀胱血块依据,而缺损呈不规则的多边形及部份边缘锐利平直或相邻两边互成直角或税角,亦是诊断膀胱血块的重要征像。
- 江容坚骆江红云文娟
- 关键词:血块X线血尿
- 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在难治性鼻出血中的应用被引量:14
- 2007年
- 目的:探讨经微导管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在治疗难治性鼻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6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首选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者36例,首选颈外动脉结扎者10例。结果:36例首选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者1次性治愈32例(88.9%),10例首选颈外动脉结扎者1次性治愈4例(40.0%)。前者平均住院4.8d,后者平均住院10d。复发患者均经综合方法有效止血,并发症少。结论:经微导管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简便、安全、有效,疗效明显优于颈外动脉结扎,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能有效治疗难治性鼻出血。
- 许林锋张靖陈耀庭骆江红邹华丁健慧陈斌
- 关键词:鼻出血
- PTCD诊断、治疗胆道-胃肠道吻合术后梗阻性黄疸的应用价值
- 2008年
- 目的观察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drainage,PTCD)在胆道-胃肠道吻合术后出现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9月-2008年1月。对45例胆道-胃肠道吻合术后出现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治疗。结果45例均成功进行PTCD,其中11例(24.44%)合并胆道感染。PTCD前患者黄疸TBIL(185.89±104.68)μmol/L,DBIL(136.85±84.53)μmol/L,引流4~14天后,患者黄疸情况明显改善,术后TBIL(84.09±63.82)/xmol/L(t=8.72,P〈O.05),DBIL(60.54±51.37)μmol/L(t=8.15,P〈0.05)。随访2~48个月(平均10.21个月)期间发现胆瘘1例,肝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未见其他并发症,42例获得二次治疗机会。结论PTCD对胆道胃肠道吻合术后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诊断、治疗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陈耀庭许林锋陈斌周经兴骆江红谭绮尹胡仁美
- 关键词: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吻合术
- 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热疗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3
- 2014年
- [目的]初步评价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局部内生场热疗(热化疗)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3年10月至2013年6月期间39例接受介入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热化疗组20例,于肝动脉置管,灌注吉西他滨后,再行肝动脉持续灌注卡铂及肿瘤区域内生场热疗60 min,热化疗后连续肝动脉灌注5-Fu 3 d,第8天静脉应用吉西他滨1次.对照组19例,肝动脉置管及化疗方案同前,未行热疗.上述治疗每4周为1疗程.化疗期间观察化疗毒副反应、并发症及耐受性,随访期间的疗效评价以无肿瘤进展生存时间(PFS)和生存时间(OS)为主要参考指标,并对两组的生存数据进行生存评估.[结果]热化疗组共行107个疗程治疗,OS为7.2~85.8个月,中位OS为23.7个月,PFS为7.2~80.3个月,中位PFS为20.3个月.对照组共行100个疗程治疗,OS为6.0~22.3个月,中位OS为17.5个月,PFS为3.5~19.5个月,中位PFS为14.2个月.经Log-rank检验显示热化疗在延长患者OS和PFS与对照组的治疗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无严重的化疗毒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内生场热疗在治疗肝门部胆管癌具有安全、微创、耐受性良好的特点,有望成为一个新的辅助性治疗.
- 陈耀庭姚和瑞孙宏亮骆江红江雄鹰陈栋许林锋
-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索拉菲尼治疗肝细胞肝癌的疗效及其预后分析被引量:15
- 2018年
- 肝癌发病隐匿、恶性程度高、进展速度快,大多数肝癌患者初诊时已处于肿瘤发展的中晚期阶段,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目前中晚期肝癌的首选治疗。既往随机对照试验荟萃分析显示TACE可明显提高患者短期生存率。然而栓塞引起的肿瘤缺血缺氧会反馈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升高,进一步刺激肿瘤新生血管形成而导致肿瘤复发转移;这些局限致其远期临床疗效仍不理想。
- 王卫东侯思楠陈栋江雄鹰倪嘉延陈耀庭孙宏亮骆江红许林锋
- 关键词:肝细胞预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索拉菲尼
- 介入治疗上消化道重建术后急性出血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分析介入治疗在上消化道重建术后急性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对本院22例上消化道重建术后急性出血的患者进行血管栓塞或支架成形的介入止血治疗,其中胃十二指肠动脉出血11例,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出血5例,胰背动脉出血3例,肝总动脉出血2例,胃右动脉出血1例。结果22例患者介入止血治疗均获成功,止血成功率100%,无一例死亡,术后随访5~24个月无复发出血。结论介入治疗上消化道重建术后急性出血具有安全、微创、止血迅速、并发症少、恢复快的优点。
- 陈栋孙宏亮江雄鹰骆江红陈耀庭倪嘉延王卫东周经兴许林锋
- 关键词:介入治疗急性出血
- 经导管血管内栓塞治疗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评价血管内栓塞治疗肝动脉假性动脉瘤(HAPA)的疗效和对肝功能的影响。资料与方法8例HAPA患者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明确动脉瘤的部位后,再超选择至载瘤动脉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栓塞术后随访3—60个月,观察临床和肝功能情况。结果8例血管造影均明确诊断。其中肝外型4例,肝内型4例;7例用弹簧圈或微弹簧圈栓塞,1例单纯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栓塞术后造影复查8例HAPA均消失。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出血均停止。阻塞性黄疸的患者术后1周黄疸消褪。1例单纯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者术后3天出血复发;7例钢圈栓塞者无出血和HAPA复发,影像学复查4例HAPA消失,3例HAPA缩小、机化。肝功能检查,2例转氨酶一过性轻度升高[谷-草转氨酶(AST)达286U/L,谷-丙转氨酶(ALT)达103U/L)],2例栓塞前肝功能异常栓塞后1周恢复正常;余4例肝功能无异常改变。结论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HAPA疗效好、并发症少。选择性肝动脉弹簧圈栓塞,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
- 周经兴许林锋骆江红陈耀庭洪国斌吴静
- 关键词:假性动脉瘤肝动脉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