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萌
-
![](/images/user-pic.gif)
-
![](/images/index-lm-pic2.jpg)
- 所属机构: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 所在地区:上海市
- 研究方向:历史地理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 自然权利观念与19世纪上半叶美国拥奴派的政治话语被引量:2
- 2015年
- 自然权利观念与19世纪上半叶美国拥奴派的政治话语之间存在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一方面,它宣扬的平等主义原则和反抗精神,严重威胁到南部奴隶制度的维系;另一方面,在经过拥奴派改造和扭曲之后,它又成为维护奴隶制度的重要思想资源。借助当时"科学种族主义"的"研究成果",拥奴派否定了普遍平等的原则,把"自然"蓄意曲解为一种不可变更的等级序列,并把契合这种等级序列作为南部奴隶制优越性的依据。通过区分个体的"人民"和整体的"人民",他们还改造了"反抗权"的含义,把民众反抗政府的权利曲解为州反抗联邦的权利,既否认了奴隶反叛的正当性,又为南部的州权主义撑起了保护伞。
- 蔡萌
- 关键词:自然权利奴隶制政治话语
-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的城市骚乱
- 2016年
-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既是美国工业化起步的重要阶段,也是城市暴力和骚乱横行的时期。类型多样的骚乱活动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这一时期美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失序'现象:社会矛盾的急剧复杂化和尖锐化导致各群体普遍存在一种焦虑感和不安全感;然而,与此同时激进主义意识形态的泛滥却加剧了'人民'与政府之间的紧张关系,阻碍了政府的作为,造成了制度和法律的滞后。
- 蔡萌
- 关键词:骚乱社会转型激进主义
- 自然权利观念与美国早期的劳工运动被引量:2
- 2018年
- 十九世纪上半叶,为了反抗剥削性的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挽回失去的独立、平等和尊严,美国早期劳工运动的参与者们对于传统的自然权利观念进行了重新挖掘和阐释。他们把"拥有自己的劳动成果"说成是一种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从而将"自由"的内涵延伸到了经济平等的领域。他们将自己视为美国革命事业的继承者和完成者,不仅重新界定了《独立宣言》在宣示人类普遍权利方面的意义,而且赋予了"独立"一词以"摆脱经济依附"的新涵义。他们还试图复活被主流政治话语所驱逐的潘恩式激进共和主义的思想遗产,并将其与自己当下的抗争运动结合起来。
- 蔡萌
- 关键词:自然权利劳工独立宣言托马斯·潘恩
- 自然权利观念与美国19世纪前期各州的宪法改革被引量:1
- 2014年
- 19世纪前期美国各州的宪法改革是一场围绕权利而进行的政治辩论。在这场政治辩论中,革命时代美国人用来争取权利的最有力的话语——自然权利观念,其效用发生了明显的衰退。一方面,当时性别主义和种族主义民意盛行,使得自然权利观念最重要的价值——权利的平等性,在现实政治中遭到严重减损;另一方面,美国宪政框架的存在改变了权利的实现途径——权利无需通过解散社会、回到"自然状态"来实现,而可以通过多种制度内的、和平的途径来实现。自然权利观念有效性的衰退,反映出从革命时代到后革命时代美国政治文化的变迁。
- 蔡萌
- 关键词:自然权利选举权
- 美国联邦立宪时期关于修宪问题的讨论
- 1787年宪法的修宪条款体现了美国联邦立宪时期的两个关键的理念和制度创新。以詹姆斯·麦迪逊为代表的一批政治精英们通过阐释修宪的意义、提高修宪的门槛,以及为批准宪法设置条件等一系列举措,不仅表达了在"后革命时代"抑制"人民...
- 蔡萌
- 关键词:美国宪法修宪人民主权联邦制
- 美国劳工史的跨国转向及其路径
- 2022年
- 关于20世纪下半叶以来美国史学的几次重要转向,国内外学术界业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探讨。关于历史学的跨国转向问题,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在整体上进行过讨论,但对劳工史这一具体研究领域却所言甚少。美国劳工史在经历了1960-80年代的鼎盛期之后,从8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走下坡路,陷入题材陈旧琐碎、阵地不断收缩、核心分析范畴的解释力被大大削弱等多重困境。
- 蔡萌
- 关键词:美国史学鼎盛期历史学
- 1663年特许状与17—19世纪早期罗得岛的政治变迁被引量:1
- 2015年
- 美国罗得岛17—19世纪上半叶的政治变迁是以1663年特许状为中心的。特许状奠定了殖民地时期罗得岛高度自治和自由的基础,决定了罗得岛在革命时期积极反英的态度,塑造了罗得岛在联邦制宪时期的反联邦主义立场,也导致了19世纪上半叶罗得岛立宪运动的艰难、曲折与激进化。考察特许状从1663年到1842年在罗得岛存在的历史,我们看到,美国这个最小的州同美国各个时期的所谓"政治大势"之间存在种种"不合拍"之处:在殖民地时期宗教压迫横行之时,它高举宗教自由的旗帜;在英王将殖民地收归王室所有之时,它顽强地维持自治地位;在革命时期各州立宪的大潮中,它坚守殖民地时期的基本法而不动摇;在各州集会制定联邦宪法时,它不仅拒不参加会议,而且还迟迟不批准联邦宪法;在19世纪上半叶各州的宪法改革稳步推进之时,它又上演了一部从迟钝、缓慢到突然激进、加速,再到回归常态的精彩变奏曲。这种"不合拍"告诉我们,美国历史的发展不是齐头并进的,更不是一帆风顺的,把视线从联邦下移到州,将会更有利于我们把握美国历史中的差异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 蔡萌
- 关键词:特许状自治美国史
- 美国劳工史的跨国转向及其路径
- 2022年
- 一、挖掘劳工史的跨国特性美国劳工史在经历了1960-80年代的鼎盛期之后,从8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走下坡路,陷入题材陈旧琐碎,阵地不断收缩,核心分析范畴的解释力被大大削弱等多重困境。在困境中支撑了十多年之后,跨国转向犹如一股春风,给沉闷的劳工史带来了很多新气象。史家们纷纷热情拥抱跨国转向。
- 蔡萌
- 关键词:鼎盛期
- 美国劳工史研究中“阶级”的概念重构与范式更新被引量:4
- 2020年
- 在20世纪美国劳工史研究中,“阶级”概念的内涵被多次重构。旧劳工史家们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理论,把“阶级”视为在生产力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社会结构。60到80年代美国的新劳工史家在社会史的广阔视野中重新研究阶级。他们反对“阶级”的结构化定义,重视工人自身在“阶级”形成中的能动性,但是,这种“社会转向”也让阶级研究变得碎片化。90年代以后,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学者们把种族、性别等分析范畴嵌入劳工史研究,从而解构了“阶级”概念的确定性,将其变为一个不稳定的、模糊不清的“社会和话语构造物”。随着“阶级”概念被多次重构,其作为一个分析范畴在劳工史中的重要性也呈现出弱化的趋势。
- 蔡萌
- 关键词:阶级后现代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