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丰
作品数: 55被引量:128H指数:6
  • 所属机构: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 所在地区:广东省 广州市
  • 研究方向:文学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段吉方
作品数:173被引量:352H指数:9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伊格尔顿 马克思主义 文化研究 后现代主义 意识形态
丁纯
作品数:70被引量:78H指数:6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大学生 大学生生命教育 生命哲学 镜像 生命观
张丽芬
作品数:9被引量:8H指数:1
供职机构:广州大学
研究主题:大学生 高校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 就业观 消费主义
胡博
作品数:19被引量:26H指数:2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蛋白质印迹法 亚细胞定位 甲醇 浸泡 免疫共沉淀
文艺审美意识形态的“物性”之思
2024年
传统人文主义文艺批评认为文学即人学,注重文学艺术人文精神的理论阐释,凸显文艺的审美与人文属性,淡化文艺的“物性”。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从社会历史、人类实践与意识形态的整体结构出发,将文学艺术视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美学形式,具有深刻的“物性”内涵,文学艺术的“人性”与“物性”在审美实践中达成了美学唯物主义的辩证融合。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要真正激活文艺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物质活力与文化价值,就必须反思人文主义批评和形式审美批评的话语范式,重视意识形态的物质结构内涵,重申并建构文艺审美意识形态的“物性”诗学之维。
李艳丰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审美意识形态物性文艺批评理论
在文化自信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引量:12
2018年
继十八大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习近平进一步提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树立文化自信,必须始终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心聚力,使文化自信成为构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的重要精神助力和价值保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文化自信就是空中楼阁,就会失去灵魂、内核和旨归;没有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就必然失去基石和保障,难以成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最终又和谐统一,共同体现为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自信。
李艳丰
关键词: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转向与中国当代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合法性”考察被引量:3
2013年
文章从话语"合法性"的理论视域入思,结合当代社会文化结构转型与话语生产机制的嬗变,考察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从"合法性"生成、固化到陷入"合法化"危机的历史运演逻辑。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其话语结构、属性与功能均带有明显的"现代性"症候。随着80年代的终结、"现代性"的断裂、社会文化结构转型与话语生产机制的嬗变,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作为一种"现代性"话语范式,最终陷入理论阐释的焦虑与贫困。文章在反思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合法化"危机的同时,亦对其做出了适度的话语修正。
李艳丰
关键词:文化转向审美意识形态合法性话语
文学终结论的文化溯源与理论重思被引量:1
2009年
随着现代性的失范以及消费主义时代的莅临,文学艺术从表征领域的中心滑向了边缘;文学艺术的自律性在消费主义媚俗文化,特别是电子媒介制造的影像符号中遭遇解构。文学艺术必将继续存在,但其引领人类文化精神价值的历史使命却已完成,这是文学终结论所试图表达的本质意义。
李艳丰
关键词:文化研究文学终结自律性消费主义
论韦勒克“整体性”文学批评观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被引量:1
2010年
韦勒克从"整体性"的立场来"理解文学与评价文学",其理论与现实意义有三:其一,"整体性"文学批评观以辨证综合的批评观念取代权力话语的理论独白,将文学批评话语导向良性和谐的文学生态场域;其二,"整体性"文学批评观有利于缓解当代文学批评的阐释性焦虑,为重塑汉语诗学的新秩序提供了理论话语资源;其三,"整体性"文学批评观警示我们在这个"无思"的时代,如何以诗与思的方式重构文学之为文学的审美精神。
李艳丰
关键词:文学批评话语
《智取威虎山3D》:用现代精神诠释红色经典
2019年
对红色经典进行改编,在用全新的方式去诠释这个故事的同时,也是在为这段历史注入一股新的活力。3D电影《智取威虎山》改编自小说《林海雪原》,徐克导演用他独特的眼光和奇特的想象力,保留了原故事的精神内核,加入了现代的拍摄手法和技术,让一个家喻户晓的革命故事在这个时代重新焕发光彩,深受观众的喜爱与赞赏。文章将从演员的精彩演绎、适应市场需求与保留故事的精神内核并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三个方面对影片运用现代精神全新演绎红色经典进行探讨。
胡博李艳丰
关键词:《智取威虎山》改编
文化转向与话语转型——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进程中的知识生产与话语陈述被引量:2
2013年
中国当代文化知识分子关于大众文化的知识生产与话语陈述,经历了一个从否定拒斥到理性反思、批判接纳的转型过程。这种话语转型,既反映出大众文化异军突起之后,当代文化场权力格局的嬗变与改写,也折射出话语主体身份症候与角色意识的历史性转换。当现代性启蒙文化随同精英主义的衰竭与世俗化浪潮的滥觞而走向匿名时,文化知识分子固守的现代性精英意识与美学趣味已然不合时宜。因此,祛除"立法者"之神圣光晕,在"阐释者"角色的历史建构过程中重塑大众文化时代的世俗化人文精神,成为文化知识分子新的现实使命。
李艳丰
关键词:话语立法者阐释者
王国维的文化创伤及其在哲学与诗学中的话语表征
2020年
从文化创伤理论出发分析王国维自沉之悲剧,可以发现,王国维之所以选择自杀,并非因一时一地之事,而是有着极为复杂的文化原因。王国维忧郁悲观之天性、忧生的本体意识与忧世的实践伦理以及其命途多舛的创痛性现实生命体验等,使王国维的生命结构中被绵延不断地注入创伤性的精神与情感元素;适逢古今、中西文化交汇的变革时代,王国维经历了文化冲突与断裂所带来的巨大文化创痛,其文化主体意识遭遇了难以弥合的撕裂,对传统文化的固恋最终酿成悲剧性文化命运;文化冲突与断裂所带来的身份认同危机,让王国维在世变剧烈的时代感到无所适从,遂以死来向世人证明其志向与人格。
李艳丰
关键词:文化创伤哲学诗学
从《活着》到《第七天》——叙事转型与余华主体精神的成长被引量:13
2015年
余华的小说《第七天》自问世以来,一直处于文学批评的风口浪尖之上。一些批评者指出,小说不过是现实的翻版,是新闻串烧、平庸简报和新闻报刊摘要,这种对现实的机械复制丧失了小说本应有的虚构特质与想象力,对现实的反映缺乏生活基础,小说内容走向失真,作家缺乏强烈的现实感和严肃的生活态度,语言平淡而缺乏诗意……一言以蔽之,《第七天》是余华耗费多时打造的一部失败小说。
李艳丰
关键词:《活着》福贵活着机械复制犬儒主义当代文学创作
从审美文化的理论视域反思高校美学教学理念与实践的变革
2019年
大众审美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传统哲学美学、理论美学的知识结构、话语体系与理论的言说方式,同时也对高校美学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提出了挑战。很显然,高校美学教学一味遵从传统哲学美学的理论范式,已表现出一定的理论局限性。因此,必须结合大众审美文化的审美经验与现实品格,对美学的教材编写、教学方式等进行改革,才能使高校美学教学保持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精神,真正使学生领悟到美学的理论关怀属性与人文精神魅力。
李艳丰
关键词:审美文化高校美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