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素萍
作品数: 18被引量:180H指数:7
  • 所属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 所在地区:广东省 广州市
  • 研究方向:农业科学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张俊平
作品数:36被引量:193H指数:9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研究主题:模拟酸雨 土壤酸化 GIS 建设用地 土地利用
王长委
作品数:64被引量:374H指数:11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地理信息系统 基于GIS 模拟酸雨 GIS 土地利用
张新明
作品数:144被引量:970H指数:17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冬作马铃薯 马铃薯 施肥状况 荔枝 沸石
胡月明
作品数:427被引量:3,146H指数:27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地理信息系统 耕地 无线传感器网络 耕地质量 GIS
林永标
作品数:72被引量:1,052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研究主题:人工林 南亚热带 仿野生 灵芝 森林生态系统
模拟酸雨对荔枝园土壤氮素迁移和土壤酸化的影响被引量:29
2006年
采用短期室内淋溶方法研究了模拟酸雨对供试荔枝果园土壤全N、碱解N、硝态N、铵态N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淋出液的全N、硝态N、铵态N含量随着模拟酸雨酸度的增强而依次增加,其中pH 2.5酸雨淋溶处理与其它处理间的淋出液含量差异显著,而pH≥4.5酸雨淋溶处理与对照(pH 6.5)间的差异大部分不显著;各处理的土壤较淋溶前其全N、NO3-_N(pH 2.5酸雨处理例外)、NH4+-N的含量均有增加趋势。引进土壤的实际酸化速率H+产生值衡量供试土壤的酸化,只有pH 2.5的模拟酸雨淋溶促进了土壤的酸化,而pH≥3.5的模拟酸雨处理对土壤的酸化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且土壤酸度减弱。
张新明张俊平刘素萍王长委刘彦红
关键词:模拟酸雨淋溶氮素土壤酸化
南亚热带不同类型人工林的水土保持效应被引量:7
2018年
为了探讨不同类型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水土保持效应,本文基于设在鹤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与研究站的9个地表径流场6年水文监测,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恢复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幼龄人工林地表径流系数大小为:尾叶桉林(EU1)<10物种混交林(M1)<厚荚相思林(AC)<30物种混交林(M2)<红椎(CH),成熟人工林地表径流系数:荷木林(SS)<窿缘桉(EU)<马占相思(AM)<马尾松林(PM),成熟林6年平均径流量较幼龄林减少64.2%。幼龄人工林年平均推移质排序为AC
孙聃刘素萍申卫军饶兴权郭志峰李永强
关键词:南亚热带地表径流水土保持
一种林下仿野生灵芝种植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林下仿野生灵芝种植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方法。于春季进行林下仿野生灵芝种植,种植后开展病虫害调查,监测虫口及危害情况,害虫虫口数达3‑5只时,采用粘和/或诱捕防治措施;害虫虫口数量达6‑7以上,制作安装带有筛网...
林永标陆宏芳饶兴权刘素萍
杉木林地表各呼吸贡献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2008年
采用断根法和红外气体分析仪IRGA测定相结合区分和测定了杉木人工林林地土壤呼吸3种来源组分:矿质土层呼吸、根呼吸和凋落物层呼吸的动态。阐述土壤不同呼吸组分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以及主要气象因子对土壤各呼吸组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矿质土层呼吸、根呼吸和凋落物层呼吸对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分别为56.7%,22.0%,21.4%。气温和土壤呼吸为指数关系,蒸发量是表征土壤呼吸的有效指标,但全年降雨量集中在低温季节会对根系呼吸产生抑制作用。提出评价降雨量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不仅考虑降雨量的多少更要注意其分配情况。
刘素萍汪思龙肖复明张俊平
关键词:土壤呼吸降雨量蒸发量杉木人工林
模拟酸雨对果园土壤主要形态酸变化的影响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采用室内淋溶的方法研究了模拟酸雨对果园土壤pH(H2O)、pH(KCl)、交换性酸(EA)、交换性铝(EAl)、可滴定酸度(BNC)等各形态酸的变化影响,并依据淋溶前后各形态酸的含量评价了土壤酸度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以土壤pH(H2O)值作为供试土壤酸化指标,pH≤4.5的模拟酸雨淋溶促进了土壤酸化,而pH≥5.5的酸雨淋溶缓冲了土壤的酸化;以土壤pH(KCl)值、交换性酸(EA)、交换性铝(EAl)或可滴定酸度(BNC)作为土壤酸化的指标,pH2.5的酸雨淋溶促进了土壤酸化,而pH≥3.5的淋溶处理缓冲了土壤的酸化,土壤酸度减弱。
张俊平胡月明张新明王长委刘素萍
关键词:模拟酸雨果园土壤土壤酸化
CERN分布式土壤样品长期保存系统的构建
2022年
长期保存的土壤样品是国家科技基础支撑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土壤及环境长期变化研究和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等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科技投入的不断增长,土壤调查强度逐步增大,土壤样品积累速度明显加快,因此,亟需相关的标准规范来指导土壤样品的长期保存。在国家标准《土壤质量土壤样品长期和短期保存指南》(GB/T 32722—2016)的基础上,结合“十三五”期间CERN分布式土壤样品长期保存系统建设经验,本文对土壤样品保存管理策略、土壤样品保存条件要求和土壤样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介绍,以期为我国土壤样品长期标准化保存,以及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样品库建设提供参考。
郭志英潘恺宋歌宋歌王昌昆施建平解宪丽刘杰吴瑞俊吴瑞俊郑立臣汪金舫田振荣郝翔翔刘素萍郝翔翔况福虹程一松刘晓利
深圳市酸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15
2007年
研究了深圳市1991~2004年的酸雨时空分布、降雨化学组成及其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市酸雨14年间pH平均值为4.98,酸雨频率为44.2%;降雨中SO4^2-与NO3^-比值是3.78:1,低于全国平均值6.4;酸雨夏秋两季较为严重,主要集中在3~9月份,而冬春两季降雨酸度和酸雨频率均较小;酸雨强度由西向东依次减弱;降雨中离子来源主要是工业和交通排放的酸性污染物,但陆地源和海洋源对降雨酸度的影响也较大。
张俊平胡月明王长委刘素萍
关键词:酸雨污染源
模拟酸雨对荔枝果园土壤磷素等温吸附与解吸特性的影响被引量:6
2007年
采用等温吸附试验方法研究了模拟酸雨对荔枝果园土壤磷的吸附与解吸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土壤对磷的最大吸附量(Xm)为pH2.5>pH4.5>CK=pH6.5,其中pH2.5的酸雨淋溶处理对磷的最大吸附量(Xm)与其它处理间差异显著;土壤吸附磷的解吸量(Xd)分别与相应的吸附量(X)和原平衡溶液浓度(C)呈显著的指数相关和线性相关,随着土壤对吸附量的增加,土壤磷的解吸量呈指数增长。
张新明张俊平刘素萍王长委刘彦红
关键词:模拟降雨
一种灌草护理林下灵芝种植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灌草护理林下灵芝种植的方法。于秋冬季,选择林分郁闭度0.3‑0.6、灌草覆盖度在20%‑40%之间,类型以荫生性种类为主的林地,进行场地清理,开水平沟/穴作为种植沟/穴,林地消毒及防白蚁处理;于第二年春季...
林永标陆宏芳刘思宇刘素萍
西土寒宪蚓和三叉苦植物对大叶相思人工林土壤CO_2通量的短期效应被引量:3
2010年
西土寒宪蚓(Ocnerodrilus occidentalis)为广东人工林和撂荒地内广泛分布的外来种蚯蚓,因其对水热、pH值及土壤有机质等的变化不敏感,其分布范围有逐渐扩大的趋势。研究西土寒宪蚓对人工林碳循环的影响过程,可以为如何减少外来蚯蚓影响下的人工林土壤碳排放提供思路。在广东鹤山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aeformis)人工林内设置外来蚯蚓和乡土植物野外控制实验,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土壤CO2通量进行15天的原位测定。结果发现,单独添加西土寒宪蚓及单独种植三叉苦(Evodia lepta),对土壤CO2通量的效应都不明显。植物物理过程(如遮阴作用等)、植物生物过程(如根际化学物质分泌过程等)及植物在未添加蚯蚓样方和添加蚯蚓样方中对土壤CO2通量的效应分别为–32.1%、40.9%、8.8%和–7.2%、30.7%、23.5%。植物的物理过程抑制了土壤CO2排放,但提高了蚯蚓对土壤CO2排放的促进作用(提高了39.3%)。植物的生物过程促进了土壤CO2排放,但减弱了蚯蚓对土壤CO2排放的促进作用(降低了23.5%)。试验期间蚯蚓对多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蚯蚓的存在有增强土壤细菌活性的趋势,而且使土壤CO2通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更加密切了;同时,蚯蚓的存在也使土壤CO2通量与土壤水热因子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可见,森林土壤CO2通量不仅与水热条件有关,还受地上和地下生物过程的调控。如果只关注森林土壤CO2通量的大小,而忽略影响土壤CO2产生及释放的生物学过程,将无法找到减少森林土壤CO2排放的有效途径。减缓人工林中土壤碳的排放,必须综合考虑植物物理过程、植物生物过程以及蚯蚓对土壤CO2排放过程的独立效应和交互效应。
高波张卫信刘素萍邵元虎熊燕梅周存宇傅声雷
关键词:CO2胁迫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