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玉龙
-

-

- 所属机构:南阳理工学院
- 所在地区:河南省 南阳市
- 研究方向:生物学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胡楠

- 作品数:60被引量:563H指数:13
- 供职机构:南阳理工学院
- 研究主题:伏牛山自然保护区 植物功能群 优势种 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
- 丁圣彦

- 作品数:251被引量:3,771H指数:37
-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
- 研究主题:农业景观 生态系统服务 常绿阔叶林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 黄河中下游
- 卢训令

- 作品数:53被引量:798H指数:18
-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
- 研究主题:物种多样性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 农业景观 黄河中下游 优势种
- 廖秉华

- 作品数:38被引量:166H指数:8
- 供职机构:平顶山学院
- 研究主题:伏牛山自然保护区 植物功能群 超疏水 滤膜 软木
- 柳静

- 作品数:32被引量:143H指数:7
- 供职机构:河南城建学院
- 研究主题:伏牛山自然保护区 植物功能群 功能群 乔木 优势种
- 邓州花洲书院造园特征及景观营造方法探析
- 2021年
- 书院是我国古代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花洲书院在古代书院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园林形式是古典园林的一种非主流类型,但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一脉相承。本文在实地调研和文献查阅的基础上对花洲书院的选址、造园特征和景观营造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花洲书院4大造园要素的有机融合方式与多样的景观营造方法,展示花洲书院独具特色的园林艺术之美。
- 高磊刘作范玉龙季海迪
- 关键词:花洲书院
- 基于SPSS Modeler的气象数据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气象信息化的程度日益提高。气象部门积累了大量的气象数据,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数据,获取其中蕴藏的价值,已经成为大数据时代面临的主要任务。基于SPSS Modeler对某站点的气象数据进行分析,介绍了数据加载、数据抽取、离群值极值处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步骤。
- 宋薇郭东恩范玉龙
- 关键词:数据分析时间序列模型ARIMA模型
- 伏牛山北坡植物功能群组成沿海拔梯度的动态变化被引量:10
- 2008年
- 使用群落生态学的方法在伏牛山北坡(855~1920m)海拔梯度上,研究了海拔梯度对植物功能群动态变化及种群相互作用的影响,通过计算群落中优势种及伴生种的重要值,分析各物种在群落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应用相关性指数,对各海拔物种重要值与海拔之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拔是影响植物功能群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子.
- 廖秉华胡楠丁圣彦卢训令柳静范玉龙翟元杰
- 关键词:植物功能群海拔梯度
-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功能群组成种的生态位研究被引量:8
- 2008年
- 基于对河南省伏牛山自然保护区南坡森林生态系统的样地调查,以物种的重要值为指标,将伏牛山南坡森林生态系统按环境梯度划分为8个植物功能群。应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公式和相似性百分率公式对组成8个植物功能群的7种主要乔木、14种主要灌木、4种主要草本种群进行了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⑴重要值大的种群一般具有较宽的生态位,生态位重叠与生态位宽度有关,较宽的生态位常伴随着较高的生态位重叠。⑵高生态位重叠可能是生境斑块化和空间异质性的结果。⑶环境梯度上生态位宽度的变化,反映了功能群组成种对环境适应性和资源利用能力的变化,并最终导致植物功能群组成的变化。
- 柳静胡楠丁圣彦范玉龙翟元杰廖秉华
- 关键词:植物功能群环境梯度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
-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乔木植物功能型分类被引量:49
- 2008年
- 乔木层优势种左右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乔木层优势种为主体划分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型,可以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框架结构及类群分布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东部森林样带中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结合点,具有南北气候过渡带的典型特征,群落的优势种突出,随着环境梯度(海拔)的变化,乔木层优势种变化明显,能较好地反映出植被与环境的动态关系。采用群落生态学的调查方法,在伏牛山南北坡设置66个样地。根据调查结果,通过计算重要值,选取37个优势度相对较大的乔木树种进行种间联结及相关性分析,以矿检验为基础,结合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来测定乔木优势种间的联结性,根据优势种间的联结性及其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异同来划分植物功能群。结果表明,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短柄袍(Q.glandulifera)、锐齿栎(Q.acutidentata)、华山松(Pinus armandi)依海拔升高分别具有最大的优势势性。以这4个优势种为主体将伏牛山自然保护区乔木层划分为4个植物功能型,第一组功能型为:栓皮栎、槲栎(Q.aliena)、山槐(Albizia kalkora)、茅栗(Castanea seguinii)(1100m以下);第二组功能型为:短柄袍、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1100~1400m);第三组功能型为:锐齿栎、千金榆(Carpinus cordata)、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m)(1400~1800m);第四组功能型为:华山松、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六道木(Abelia biflor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红桦(B.albo—sinensis)(1800m以上)。功能群间的形态特征有明显的区别,如叶片的大小、形状等,这些区别需要生理生态学的进一步研究。
- 胡楠范玉龙丁圣彦卢训令
- 关键词:功能型伏牛山自然保护区优势种种间联结
- 黄河中下游地下水资源时空动态变化特征被引量:4
- 2020年
- 地下水资源是黄河中下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探讨其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可为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利用GIS对黄河中下游地下水位进行空间插值,采用Mann-Kendall检验、Theil Sen斜率和小波等技术方法分析地下水变化趋势和周期。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地下水位整体上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特别是2002年后下游地下水位下降明显,不同地段地下水位变化的幅度和时间有所差异2001—2015年8月地下水位只有零星区域上升;悬河地带地下水从2001年后下降趋势明显,年均、春季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在2002年通过显著性检验;地下水的时空变化使黄河中下游景观生态系统面临严峻的局面。
- 范玉龙胡楠
- 关键词:水资源地下水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黄河中下游
- 城乡规划专业GIS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 2024年
-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乡规划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已成为推动城乡规划科学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工具。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城乡规划专业GIS应用课程存在教学内容宽泛、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创新性不足,教学资源有限、支撑性不足,学生认知偏差、主动性不强等问题,本研究通过提出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完善考核方案等措施来应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城乡规划专业GIS应用课程的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促进城乡规划专业高质量发展。
- 裴志方吴彬范玉龙
- 关键词:GIS应用城乡规划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 陆地生态系统植物功能群研究进展被引量:39
- 2008年
- 从植物功能群角度探讨陆地生态系统功能与稳定性维持机理、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与响应以及水分、养分利用效率等成为当前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植物功能群的提出和研究,为研究复杂的生态系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方法和途径。综述了陆地生态系统功能群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植物功能群定义的发展历程,详细比较了植物功能群划分的依据及方法,对于植物功能群与群落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植物功能群对群落生产力的影响以及植物功能群与环境因子的动态关系等进行了深入讨论。这些研究资料表明,植物功能群整合了功能及对环境响应相似的一类植物,但植物功能特征不是绝对的、单一的,所以对植物功能群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会有不同的定义及划分方法。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尺度来对植物功能群进行研究,这些研究结果有不同的针对方向和目的,使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更全面的理解复杂的陆地生态系统。学者们在研究生态系统时,或多或少地总要与植物功能群相联系,这大大拓宽了植物功能群的应用范围。所有前人的研究使植物功能群的概念、划分、方向、应用等诸方面越来越清晰。这要求应有一个规范、统一、明确的植物功能群研究方案,这样能使对植物功能群的研究更加深入,能整合全球所有植物功能群的相关研究。
- 胡楠范玉龙丁圣彦廖秉华
- 关键词:植物功能群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环境梯度动态稳定
-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与国土空间生态红线实践
- 2023年
- 生态红线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是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生态红线从政策和技术层面保护重要的生态空间和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法律的强制性。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为生态红线的划定与管控提供了科学支撑:(1)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和分区为生态红线的功能分类提供参考;(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为生态红线划定、管控提供依据,为生态补偿提供标准;(3)生态系统服务制图为生态红线方案制定和调整提供具体方法;(4)生态系统服务的尺度特征符合生态红线的层级管控需求;(5)生态系统服务网络理论为公众参与提供了路径,增加了生态红线管控的系统性和弹性。总体而言,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与生态红线制度的有效结合,可以促进国土空间资源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 范玉龙胡楠
-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
- 小浪底大坝对黄河中下游农业景观格局的影响被引量:1
- 2020年
- 小浪底大坝所处地理位置和运用方式特殊,改变了黄河的地表径流,而黄河的脉动又牵动着该区农业景观的格局和过程,影响着黄河中下游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和维持。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小浪底大坝对黄河中下游农业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浪底大坝建成后,水田面积不断减少,破碎化明显;河渠和湿地变得零星,部分转变为旱地和建设用地。林地面积和斑块个数都有所增加,建设用地不断扩张。旱地景观、林地景观、建设用地景观、河渠景观复杂程度增加,斑块变得离散和不规则。各景观组成的分维数的波动变化说明其在空间上不断交错、渗透的动态变化过程。小浪底大坝建成初期,景观趋于均匀分布,整体上景观优势组成没有明显变化。
- 范玉龙胡楠丁圣彦
- 关键词:小浪底大坝农业景观黄河中下游景观动态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