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清秀
-

-

- 所属机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 所在地区:上海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刘菊英

- 作品数:226被引量:1,121H指数:15
- 供职机构:太和医院
- 研究主题:星状神经节阻滞 氯胺酮 异丙酚 脊髓背角 脊髓
- 傅南安

- 作品数:32被引量:213H指数:8
- 供职机构:太和医院
- 研究主题:星状神经节阻滞 星状神经节 神经传导阻滞 脊髓 福尔马林致痛
- 余开峰

- 作品数:34被引量:69H指数:5
- 供职机构: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Β基因 人神经生长因子 血流动力学 钠 帕瑞昔布
- 王贤裕

- 作品数:109被引量:456H指数:11
- 供职机构:太和医院
- 研究主题:星状神经节阻滞 氯胺酮 麻醉学 星状神经节 疼痛
- 杨光

- 作品数:37被引量:272H指数:9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星状神经节阻滞 脊髓 家兔 星状神经节 白介素-8
- 小剂量瑞芬太尼预防全麻气管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被引量:11
- 2006年
- 目的:观察拔管前小剂量瑞芬太尼对预防全麻气管拔管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0例ASA分级I、Ⅱ级的择期非心脏手术的全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瑞芬太尼组(R组),每组20例。二组患者麻醉的诱导和维持方式相同。麻醉维持采用吸人异氟醚,静脉微量泵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1—0.4μg·kg^-1·min^-1,术毕C组停用瑞芬太尼,R组持续泵注0.1μg·kg^-1·min^-1瑞芬太尼。分别记录三组患者拔管前、拔管时、拔管后1min、3min、5min等各时段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拔管后1min,3min,5rain潮气量、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C组拔管前后血压和心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R组拔管前后血压和心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拔管时及拔管后1min、3min、5min等时段R组SBP、DBP、HR变化与C组比较下降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拔管后两组患者VT、RR、SpO2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拔管前小剂量静脉泵人瑞芬太尼能有效减轻拔管时的反应。
- 郑敏杨镭镭田刚王清秀
- 关键词:瑞芬太尼气管拔管心血管反应
- 蛛网膜下腔麻醉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应用局部麻醉药布比卡因实施蛛网膜下腔麻醉,是否增加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功能损伤风险。方法选择18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及16例非糖尿病患者(非糖组),择期行蛛网膜下腔手术麻醉。麻醉前检测最小感知阈值(current perception threshold,CPT)、留取静脉血和脑脊液用0.75%重比重布比卡因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麻醉10、20 min,1、2、4 h后测定痛觉平面,4、6、24 h行左下肢CPT检测。ELISA法测定血清及脑脊液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β-内啡肽(β-EP)表达水平。结果与非糖组比较,糖尿病组脑脊液葡萄糖含量明显升高(P<0.01);脑脊液渗透压明显降低(P<0.01);血清与脑脊液中β-EP明显降低(P<0.01,P<0.05);血清中BDNF浓度降低(P<0.05);其中两组患者自身血清与脑脊液β-EP呈正相关,β-EP的变化与术前左下肢CPT呈负相关。与非糖组比较,糖尿病组麻醉2、4 h后阻滞平面升高;糖尿病组麻醉24 h后时间点CPT值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结论用重比重布比卡因对糖尿病患者实施蛛网膜下腔麻醉,增加了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损伤风险。
- 姚寒顾玉春丛培林夏碧代梦含王清秀
-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蛛网膜下腔麻醉布比卡因Β-内啡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福尔马林致痛兔脊髓背角浅层内P物质含量的变化
- 2002年
- 目的 :观察福尔马林致痛兔脊髓背角浅层内P物质 (SP)含量的变化和行为反应的改变。方法 :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 6只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 (A组 ,n=3)和对照组 (B组 ,n =3)。A组在一侧前肢趾部皮下注射 3 %福尔马林溶液 0 .2ml,B组用等量生理盐水 ,观察并记录动物的行为反应。 2h后灌注固定取脊髓颈段 6~ 8(C6~ 8)和胸段 6~ 8(T6~ 8)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SABC法 )显示脊髓背角浅层内SP含量的变化。结果 :SP阳性反应物集中分布在脊髓背角Ⅰ、Ⅱ层。A组刺激侧脊髓颈段SP的光密度 (OD)值较对侧明显下降 (P <0 .0 1 ) ,与B组相比也明显下降 (P <0 .0 1 ) ;B组脊髓颈段两侧SP的OD值无明显差别 (P >0 .0 5) ,两组脊髓胸段两侧SP的OD值也无明显差别 (P >0 .0 5)。福尔马林致痛后兔的行为反应与大鼠相似。结论 :家兔皮下注射福尔马林出现类似大鼠的行为反应 。
- 王贤裕王清秀杨光傅南安朱涛刘菊英刘安永
- 关键词:脊髓福尔马林SP
- 艾司氯胺酮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24年
- 氯胺酮一直作为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和镇静,其右旋异构体艾司氯胺酮于2019年在我国上市,镇静、镇痛效果优于氯胺酮且不良反应更少。本文将针对艾司氯胺酮在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临床麻醉及急危重症等领域的临床应用及常见不良反应作一系统综述,以期对临床使用提供参考。
- 王丹君沈家豪王清秀
- 关键词:临床麻醉急危重症
- 人神经生长因子β基因转染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皮下转染重组腺病毒介导的人神经生长因子β(Ad-hNGFβ)基因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75只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3组:糖尿病组(DM组)、Ad-hNGFβ组、Ad-LacZ组,另取1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作为对照组(C组)。STZ注射后21 d,Ad-hNGFβ组和Ad-LacZ组分别皮下注射Ad-hNGFβ和Ad-LacZ,C组和DM组皮下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STZ注射前、注射后21、35和49 d测定热痛阈,49 d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潜伏期及血清hNGFβ浓度。结果:与C组比较,DM组在STZ注射后21 d热痛阈明显降低(P<0.05),持续到49 d,且血清hNGFβ浓度明显下降(P<0.01),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P<0.01),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与DM组相比,STZ注射后49 d,Ad-hNGFβ组热痛阈明显升高(P<0.05),血清hNGFβ浓度升高(P<0.01)、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潜伏期有所恢复(P<0.05);Ad-LacZ组各项指标与DM组比较无明显改变。结论:Ad-hNGFβ基因转染可缓解大鼠糖尿病神经性病变,此作用可能与Ad-hNGFβ基因高表达有关。
- 王群冉然张东云余开峰王清秀马大青
- 关键词:神经生长因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
-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兔的血管内皮一氧化氮合酶及肺动脉压的影响被引量:11
- 2004年
-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对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兔的血管内皮一氧化氮合酶(eNOS)及肺平均动脉压(PMAP)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家兔在无菌操作下暴露左侧星状神经节,置入并固定硬膜外导管,使其一端开口位于星状神经节附近,另一端自颈背部穿出。置管一周后,选择恢复健康兔24只随机分为四组(每组均为6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单纯星状神经节阻滞组(G)、单纯缺氧组(H)、缺氧+星状神经节阻滞组(HG)。用直接测压法测平均肺动脉压(MPAP)、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肺血管内皮eNOS含量的变化。结果 与N组比较:G组PMAP无明显变化,H组、HG组PMAP显著升高(P<0.05),H组、G组、HG组eNOS表达显著增多(P<0.05)。与HG组比较。H组PMAP显著下降(P<0.05),eNOS表达显著增多(P<0.05)。结论 星状神经节阻滞后,可降低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兔的MPAP,其机制与星状神经节节后纤维分泌eNOS有关,星状神经节阻滞有可能成为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一种治疗方法。
- 何顺厚王清秀王焱林刘菊英
- 关键词:星状神经节阻滞缺氧性肺动脉高压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肺动脉压
-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兔脑缺血再灌注期血清白细胞介素8的影响被引量:5
- 2005年
-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兔脑缺血再灌注期血清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的影响,探讨其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4/06在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神经疾病研究所进行。取21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假手术组,每组7只。利用“六血管”阻断法制作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组缺血10mi后再灌注4h,缺血前于星状神经节(SG)处推注2.5g/L布比卡因1mL对照组为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前暴露SG,假手术组仅分离血管和暴露SG而不阻断血流。实验组和对照组于缺血前10min(T0)、再灌后1h(T1),2(T2)、4h(T3)抽血,假手术组则在对应时点抽血,检测IL-8水平,各组于再灌注后24h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结果:实验组IL-8水平仅在T3时点(0.69ng/L)与T0(0.41ng/L)和假手术组(0.44ng/L)相比有显著升高(P<0.05),而对照组在各时点(分别为0.89,1.04,1.39ng/L)同实验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动物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能降低兔脑缺血再灌注期血清IL-8水平,可能是其发挥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 熊良志王清秀周青山肖峰
- 关键词:星状神经节阻滞脑缺血再灌注IL-8白细胞介素8
- 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模型的制备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研制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模型。方法:50只成年雄性SD大鼠用链脲菌素(STZ)制备糖尿病模型,于STZ注射前、注射后第21、35、49d分别测定大鼠血糖、体重以及机械性痛阈和热痛阈变化。另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结果:模型组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低于基础值和对照组(P<0.05),随着时间延长,机械痛阈和热痛阈下降愈明显(P<0.05).结论:该方法制备的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模型造模时间短,成模率高,痛阈测定方法简便客观,模型稳定。
- 王群王清秀冉然余开峰张东云王光杰马大青
-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痛链脲佐菌素
- 人神经生长因子β基因转染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致痛物质含量的影响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探讨人神经生长因子β(hNGFβ)基因转染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P物质(SP)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3组(n=16):假手术组(Ⅰ组)假手术后立即鞘内注射人工脑脊液;Ⅱ组和Ⅲ组制备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术后分别立即鞘内注射人工脑脊液或重组腺病毒介导人神经生长因子β(Ad—hNGFβ)基因。于术前1d、转染后28d内每4天测定热痛阈、机械痛阈及行为学评分。每组分别于转染后4、7、14及28d各处死4只大鼠,取脊髓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SP和CGRP含量。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和Ⅲ组行为学评分升高,机械痛阈及热痛阈均降低(P〈0.01);与Ⅱ组比较,Ⅲ组行为学评分及机械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后8~24d热痛阈升高(P〈0.05)。术后Ⅱ组和Ⅲ组术侧脊髓背角SP及CGRP含量明显高于Ⅰ组,术后7~28dⅢ组术侧脊髓背角SP及CGRP含量明显低于Ⅱ组(P〈0.05或0.01)。结论Ad—hNGFβ基因转染可能通过降低脊髓背角SP及CGRP含量减轻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的热痛觉过敏。
- 彭成为余开峰杨镭镭张丽曹书芬王清秀姚尚龙
- 关键词:神经生长因子转染
-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被引量:40
- 2005年
-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血浆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方法采用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8只,随机分成四组:SGB组(E组)、生理盐水对照组(P组)、空白对照组(C组)和假手术组(S组)。采用星状神经节旁置管法制作SGB模型,用六血管阻断法制作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术前、再灌注后10min、4、10、20、30h等六个时点抽取耳缘静脉血3ml,S组和C组分别在相应的操作结束后对应的时段取血,分离提取血浆,采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血浆中ET和CGRP的浓度。结果血浆ET含量的变化:与缺血前比较,E、P、C三组在缺血再灌注4h后明显升高(P<0.01),但E组升高幅度较P、C组小(P<0.01);S组无明显变化。血浆CGRP含量的变化:与缺血前比较,E、P、C三组在缺血再灌注4h后明显升高(P<0.05),E组升高幅度较P、C组更大,再灌注4、10h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再灌注20、30h时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S组无明显变化。ET/CGRP比值的变化:与缺血前及同时点S组比较,P、C两组血浆ET/CGRP比值在再灌注4h后明显升高(P<0.05),E、S两组无明显变化。结论应用微量泵持续给予布比卡因实施左侧SGB,可降低家兔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浆ET的上升幅度,升高CGRP的血浆含量,改善ET与CGRP的平衡失调,提示SGB作为一种干预方式治疗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全守波刘菊英王清秀杨光傅南安
- 关键词:星状神经节再灌注损伤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