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世丰
-

-

- 所属机构: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所在地区:江苏省 南京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
相关作者
- 陆化

- 作品数:339被引量:846H指数:13
-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文献复习 急性髓系白血病 白血病
- 李建勇

- 作品数:1,476被引量:3,051H指数:20
-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 多发性骨髓瘤 急性髓系白血病 预后
- 王永韧

- 作品数:32被引量:68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儿童 多发性骨髓瘤 急性白血病 文献复习 VCAM-1
- 陆勤

- 作品数:47被引量:86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儿童 白血病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化疗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芮耀耀

- 作品数:32被引量:64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儿童 化疗 白血病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27例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27例儿童HPS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甘油三酯增高、血清铁蛋白增高、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低纤维蛋白原血症,骨髓涂片中找到噬血细胞。诊断15例与感染相关,其中9例为EB病毒感染,4例为非感染相关的噬血细胞综合征,8例原因不明。结论:儿童HPS的原发病最常见为EB病毒感染,早期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予以免疫抑制剂及对症支持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
- 刘勇肖岳陆世丰蔡爱东李军王晓榕江涛
- 关键词:噬血细胞综合征EB病毒儿童
- 骨髓衰竭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3
- 2010年
- 本研究旨在探索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意义。用半定量RT-PCR方法在mRNA水平上检测AA和MDS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IL-1β、SCF、G-CSF的表达;用实时定量PCR(RQ-PCR)在mRNA水平上检测AA和MDS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TPO的表达。结果表明,AA组SCF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TPO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IL-1β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MDS组SCF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p<0.05),而IL-1β、TPO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别(p>0.05)。AA和MDS两组之间IL-1β、SCF、TPO的表达均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均未见G-CSF的表达。结论:AA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SCF和TPO的表达存在明显异常,MDS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SCF的表达也存在异常。
- 杨诗梅陆世丰费小明张建富沈文怡李建勇陆化
-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因子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CD1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测定和意义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血清CD1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t-1的水平和临床意义。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1例初诊ALL患儿及10例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清CD105、VEGF及其受体Flt-1水平。结果:初诊ALL患儿血清VEGF及Flt-1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CD10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危组ALL患儿CD105水平明显高于低危组(P<0.05)。CD105水平与患儿性别、年龄、初诊白细胞计数及免疫分型有无髓系抗原表达等因素无关,染色体核型正常与异常组间也无显著差异,但在有不同的肝脾淋巴结等髓外浸润表现及不同的早期治疗反应的患儿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诊ALL患儿VEGF及Flt-1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血浆CD105水平有助于临床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 黄婕方拥军施圣云张兰芳陆世丰陆勤何璐璐芮耀耀杨引周莉吴鹏
- 关键词:白血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105
- CAG预激方案与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联合治疗低增生复发难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例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化疗后骨髓抑制期输注体外扩增的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低增生性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①53岁女性患者1例,2002-01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M0型,予HA、EA等诱导方案化疗后达完全缓解,在随后的4年中给予包括MA、中剂量Ara-C、DA、TA在内的多次巩固治疗以维持完全缓解。2006-01中性粒细胞缺乏,白血病复发。同年3月再次给予TAE方案诱导治疗未缓解,骨髓持续低增生,并持续粒细胞缺乏达半年。②患者有一位HLA配型完全相合的同胞姐姐,为行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于2006-07再次入院,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知情同意,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③患者于2006-08-23予CAG方案化疗,即阿柔比星10mg/d,×8d;阿糖胞苷15mg/次,2次/d,×14d;2006-08-23-2006-09-25给予洁欣300μg/d。化疗过程中骨髓抑制进一步加重,并出现霉菌性败血症等重症感染。抗感染治疗的同时,于CAG化疗结束后第2天输注经体外扩增的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数为1.4×10^6/kg受者体质量,以促进骨髓造血恢复支持治疗。结果: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后第15天,中性粒细胞数达到半年多来第1次大于0.5×10^9L^-1。输注1个月后,外周血白细胞数5.5×10^9L^-1,中性粒细胞数4.64×10^9L^-1,血红蛋白量94g/L,血小板数25×10^9L^-1,外周血象渐恢复正常水平。复查骨髓涂片显示骨髓三系增生活跃,原始细胞占0.4%,骨髓流式细胞仪检查MRD阴性,骨髓达完全缓解,感染症状逐渐控制。随访半年,患者持续完全缓解,未有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并发症出现。结论:CAG方案联合输注体外扩增的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助于衰竭骨髓的造血重建,对长期反复化疗后出现低增生性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是一个新的有前途的方法,但其安全性与有效性需要通过�
- 陆世丰陆化刘澎沈文怡洪鸣张建富杨慧李建勇
- 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激
- 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对K562细胞株NF-κB活性及ICAM-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7
- 2008年
- 为了研究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对急性白血病K562细胞株核因子κB(NF-κB)及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表达的影响,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体外培养K562细胞,用0、10、20、30、50、100nmol/L的硼替佐米干预K562细胞6小时后收集细胞。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各组细胞NF-κB活性,并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K562细胞ICAM-1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各药物处理组K562细胞NF-κB的活性和ICAM-1的表达均明显受抑制,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各组NF-κB活性与ICAM-1表达成正相关。结论: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可能通过抑制NF-κB活性下调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这为白血病靶向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 陆世丰陆化沈文怡张建富刘澎王永韧王丽霞杨慧李建勇
- 关键词:硼替佐米K562细胞NF-ΚB细胞间黏附分子
- 蛋白酶体抑制剂对白血病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硼替佐米对K562细胞株NF-κB及ICAM-1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bortezomib,Bor)对白血病K562细胞核因子κB(NF-κB)及细胞间粘附分子ICA...
- 陆世丰
- 关键词:蛋白酶体抑制剂白血病靶向治疗
- 文献传递
- 硼替佐米对K562细胞株粘附分子ICAM-1表达的影响
- <正>目的: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万珂,Valcade)对白血病 K562细胞株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含10%FBS 的 RPMI1640培养液体外培养 K562细胞,分别用0nmol/...
- 陆世丰陆化刘澎王永韧王丽霞张建富李建勇
- 关键词:硼替佐米细胞间粘附分子K562
- 文献传递
-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儿童腰椎穿刺中的止痛效果观察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腰椎穿刺中的止痛效果。方法:将847例(次)患儿随机分为A、B、C组。A组(513例)患儿局部外涂复方利多卡因乳膏,1h后行腰椎穿刺;B组(176例)患儿操作时用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麻醉后行腰椎穿刺,C组(158例)患儿直接穿刺。采用Flacc疼痛评估量表(<3岁)或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3岁)方法评价患儿疼痛程度,记录穿刺成功率和患儿家长满意度。结果:与B、C组比较,A组患儿疼痛程度明显下降(P<0.01)。不同的麻醉方式对于穿刺成功率没有影响(P>0.05)。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能够显著改善穿刺疼痛,使用方便、不痛苦,家长、患儿依从性高。
- 王永韧芮耀耀林如峰陆世丰吴鹏黄婕周莉何璐璐方拥军陆勤
- 关键词:腰椎穿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疼痛儿童
- 白血病c-FLIP mRNA表达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c-FLIP mRNA在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7例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c-FLIP mRNA的表达。包括急性白血病(AL)27例,其中初治21例及复发和完全缓解(CR)后AL各3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5例、慢性中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NL)1例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4例。结果:在初治和复发AL、初治CML、CNL、CLL中c-FLIP mRNA均呈异常增高表达,初治AL中c-FLIP mRNA的表达与复发A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FAB各亚型之间的表达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AL与CLLc-FLIP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初治CML(P<0.001),但初治AL与初治C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CR后AL均为阴性表达。c-FLIP mRNA的表达与初治AL患者年龄、性别、初诊白细胞数、LDH以及核型、免疫表型无关。初治未达CR的AL患者其c-FLIP mRNA表达高于CR者,但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血病c-FLIP mRNA的表达异常增高。c-FLIP mRNA能反映白血病细胞的凋亡抑制情况,并与白血病的类型、疾病状态、临床疗效和预后密切相关。
- 宋敏陆化王永韧陆世丰张建富李建勇
- 关键词:C-FLIP凋亡白血病RT-PCR
- 17例伴有肺部改变的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儿童伴肺部改变的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PLCH)的临床表现、CT特征性表现、诊断及治疗特点,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为PLCH患者临床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经病理确诊的17例PLCH患儿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及接受Ⅲ型化疗方案(诱导阶段6周+维持阶段52周)化疗后的疗效和预后。结果 17例PLCH患儿起病时伴有肺部弥漫性改变为主的多脏器损害,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胸部CT表现出特征性变化。17例均接受Ⅲ型方案化疗,其中8例完全缓解,预后良好;4例化疗后复发,其中1例预后良好,3例死亡;3例化疗中疾病进展放弃治疗,死亡;1例化疗中疾病进展再诱导化疗,目前持续化疗中,存活;1例化疗维持治疗中,目前持续随访。结论儿童伴肺部改变的LCH多为婴幼儿起病,伴多脏器损害,早期高强度化疗可改善预后,但部分病例肺部进展明显,预后不良。
- 陆世丰方拥军芮耀耀何璐璐周莉黄婕吴鹏林如峰王永韧陆勤
- 关键词:儿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