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懋苍
作品数: 187被引量:1769H指数:25
  • 所属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所在地区:甘肃省 兰州市
  • 研究方向:天文地球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相关作者

高晓清
作品数:130被引量:1,102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地震 地热涡 青藏高原 夏季
郭维栋
作品数:92被引量:823H指数:17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地震 地热涡 降水 陆面过程模式 气候变化
李栋梁
作品数:392被引量:6,897H指数:47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降水 气候特征 大气环流
张拥军
作品数:35被引量:461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地气图方法 短期气候预测 纳木错 夏季
柳艳香
作品数:80被引量:736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高速公路 气候变化趋势 高速公路交通 公路交通
一个新的划分第四纪的标志──高原季风演变的地质环境后果被引量:35
1995年
本文提出将深厚高原季风的开始形成作为第四纪开始的标志。它的形成产生了三个后果:1)全球性大变冷;2)非洲变干,人属始现;3)黄土高原的黄土开始堆积。三者几乎是同时发生在2.5—2.4MaB.P,它们都是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度达到平均凝结高度后的必然产物。将此三者合起来作为第四纪的标志,显然比单提一种要合理得多。在青藏高原的扩展过程中,其水平尺度达到斜压大气地转适应的临界尺度时(约37MaB.P.),浅薄高原季风开始出现,它伴随一次全球大变冷。在此之前地球上并无季风。
汤懋苍刘晓东
关键词:高原季风黄土堆积地质环境
地磁场与气候变化关系的新探索被引量:10
2002年
对地磁场与气候变化的统计研究早已表明 ,二者有很好的相关关系。本文的目的是对它们的关系给出一种可能的物理解释。利用近 6 0 0年的地磁场模型资料和全球平均温度序列分析了两者变化的关系 ,发现它们有很好的对应 ,且地磁场变化超前于全球气温变化。从地磁场的变化来看 ,2 1世纪初全球变暖的趋势应该减缓。文中对地表浅层热场 (地热带、火山和地温场 )的分布特征与地球内部软流圈 -岩石圈边界上焦耳热场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地表浅层热场与地球深层焦耳热的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这可能暗示地表浅层热场是地球深层焦耳热的反映 。
高晓清柳艳香董文杰汤懋苍
关键词:地磁场焦耳热气候变化地球系统气候系统
地气耦合研究进展简介被引量:12
1993年
简要介绍了近十多年来地气相互作用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并从整体地球系统的角度探索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和地震灾害)的成因.在总结和评述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地幔对流节律性假说,并利用这一假说解释了板缘地震、地球自转和厄尼诺之间的关系;利用地幔中存在中小尺度对流这一设想并结合绝对涡度守恒原理讨论了板内地震、地热流和旱涝分布之间的联系.最后提出了对今后地气耦合研究工作的一些看法.
汤懋苍董文杰
关键词:地幔对流厄尔尼诺地热流旱涝分布地气耦合
高原季风的年代际振荡及其原因探讨被引量:41
1995年
This paper had reviewed the evolution of Tibet Plateau Monsoon, and had pointed that the Plateau Monsoon was the result of Tibet Plateau’s uplift. After analyzing the phases of the Plateau Monsoon during last nearly 100 years, the paper had shown that there were 3 strong phases and 3 weak phases, the mean period was about 34 years. Finally, the causes of inter-decade Oscillation of the Plateau Monsoon had been discussed.
汤懋苍
关键词:季风年际振荡青藏高原
引发1966年邢台地震的地热涡分析被引量:10
1997年
以大范围地温场为背景,结合中小尺度地温场的演变,讨论了1966年邢台地震的发生过程.指出:对邢台地震的4个地热涡的合并及合并后的加强是引发此次地震的基本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对有些地震前兆(如地温),并非距震中愈近愈清楚.
汤懋苍高晓清
关键词:地温场地热涡地震前兆地震预报
地气要素结合的廊坊地区暴雨落区预报方法被引量:5
2014年
从地气耦合的观点出发,利用1980-2009年冀中廊坊地区暴雨资料、MICAPS资料、地面0 cm、地下10 cm和20 cm地温资料,以及气温、水汽压和气压等地面气象要素资料,详细分析了廊坊地区暴雨天气过程的地气要素分布、变化特征、配置关系以及暴雨落点预报等问题。结果表明:(1)廊坊地区暴雨主要出现在4-10月,单点暴雨、局部暴雨是该地区暴雨最突出的特征之一;(2)每一次暴雨过程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地气耦合相互作用过程,大范围强暴雨通常还有在热带海洋上生成,携带大量水汽登陆北上的热带气旋等含有水圈贡献的参与影响;(3)地面0 cm、地下10 cm和20 cm日平均温度分别在25,24和23℃以上的时段与暴雨的发生时段有较好的一致性;(4)地气要素的分布、变化与配置对暴雨预报有较好的参考价值,而地气要素高点对暴雨落点有重要的预报指示意义;(5)在识别暴雨天气影响系统的基础上,从地气耦合的观点出发,充分考虑地气要素的分布与配置特征,叠加互补各地气要素高点对暴雨落点预报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郭立平汤懋苍杨德保
关键词:暴雨地气耦合
冬季亚洲高压的中心位置何在?被引量:3
1995年
本文在综合分析了目前应用的几种气压场订正方法后,指出了这些方法在高海拔地区应用时的不足,提出在高海拔地区应用"保风投影法"更能准确地分析海平面气压场。作者用此方法分析了冬季亚洲高压,结果表明:在冬季整个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为高压控制,但高压中心不象以前的气候图那样只有一个而是分裂为3个,其中最强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主体南部,另外两个中心较弱,一个位于蒙古西北部,一个位于祁连山地区。因此作者认为应将"蒙古高压"改称为"亚洲高压"或"高原高压"更符合实际。
汤懋苍高晓清张建
关键词:中心位置
季平均3.2m地温距平场在汛期预报中的应用被引量:45
1994年
10年以内的各种气候变化,除正常年变化外,其余各种变化或因周期太短(如正常日变化、天气周期变化),或因气温振幅太小(如年际变化、月、季变化等),对3.2m地温变化幅度的贡献均在0.05—0.15℃之间,故消除了正常年变化(取距平后的)3.2m地温场(T′32)在相当程度上是32m以下地热活动的反映,特别是|T′32|≥05℃的高(低)温中心,基本上是地下热活动的反映。分析了1980年以来逐季的T′32图,发现其高值中心的演变颇有规律:从初生到最强阶段中心位置少动,此时T′32水平梯度较大,强盛阶段一般与本区地震多发时段相连,在减弱和消失阶段表现为水平梯度变小,中心分裂。一个高温中心一般可维持1—5年。处在强盛阶段及稍后一些的高温中心区,当其尺度达到1000km时(用高温区周围的低温轴线的包围区计算),本身可以“制造多雨系统”,使得高温区多雨;当尺度小于1000km时,一般只能影响已有的天气气候系统。
汤懋苍张建
关键词:地震降水
藏东南热点的地热脉冲及其频散过程与短期气候变化
<正>根据重力、地磁、地质、地热及气象资料,已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的一个“热点”,即有地幔物质经此上升到地表.此上升过程并非均匀恒定,具有明显的脉冲性质.从热点区的地温资料可分析出这种脉冲.泽当站1965~1992...
柳艳香郭维栋汤懋苍
文献传递
短期气候预测“地气图”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汤懋苍高晓清李维京惠小英郭维栋柳艳香
该成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地热涡”的概念,对“地热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利用“地热涡”预测短期气候降水的物理模型。立足于地球系统的概念,以全国汛期降水为预测对象,发现了3.2m地温异常、地震等信息与后期降水具有显著...
关键词:
关键词:降水预测防汛抗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