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江
作品数: 67被引量:585H指数:14
  • 所属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 所在地区:山东省 青岛市
  • 研究方向:天文地球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李三忠
作品数:425被引量:4,364H指数:41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俯冲 中生代 新生代 燕山期 造山带
丘学林
作品数:263被引量:1,589H指数:2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海底地震仪 地壳结构 OBS 南海东北部 深部地壳结构
詹文欢
作品数:152被引量:854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研究主题:珊瑚礁 新构造运动 活动性 南海西北部 地震活动
索艳慧
作品数:142被引量:1,490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
研究主题:新生代 微板块 珠江口盆地 俯冲 东海陆架盆地
孙宗勋
作品数:57被引量:609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珊瑚礁 南沙群岛 南海西北部 活动性 工程性质研究
俯冲带俯冲通道的正反演模拟
在太平洋边缘的中哥斯达黎加俯冲带,有一棱镜体形状的异常体存在上驮板块和俯冲岩石圈之间,距离向陆方向的变形前锋大约25 km。这个异常体在以前的反射地震数据中被称为"巨大棱镜体"。早期研究未能弄清其来源和速度结构。因此,2...
朱俊江丘学林赵明辉孙宗勋Kopp Heidrun
关键词:地震波速度俯冲带广角地震海底地震仪
文献传递
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的地震地球物理调查
通过对南海北部多道地震数据的分析,认为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主要由北部裂陷期下沉区段,海山或埋藏海山隆起带和掀斜断块带组成,从南海北部北西到南东方向跨越110公里的范围.南海东北部MCS2001地震剖面展示了大约为225公里...
朱俊江Heidrun Kopp丘学林
关键词:热流分布
文献传递
华南洋陆过渡带构造演化: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过程与机制被引量:10
2022年
南海北部陆缘位于大华南地块洋陆过渡带南段的关键核心段落,曾处于特提斯洋构造域与(古)太平洋构造域交接地带,是印度洋构造动力系统与太平洋构造动力系统波及的共同地区。然而,以往研究和勘探程度较低,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交接转换区域的大地构造背景、过程、机制始终不够明确。基于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剖面,不仅关注该区新生代盆地结构构造,以服务该区油气精准勘探,并且试图以此解剖、揭示该区中生代基底结构特征,进而探索新生代南海海盆打开、扩张、停滞到消亡过程的前生今世。对珠江口盆地地震剖面解析和华南陆缘野外构造研究表明:华南地块洋陆过渡带先后经历了中生代印支期碰撞造山、燕山早期增生造山、燕山晚期压扭造山三个过程;随后进入新生代,又经历了早期北东东—南西西走向正断层主控下的弥散性裂解成盆、中期北东—北北东走向张扭断裂主控下的右行走滑拉分成盆、晚期北西—北西西向张扭断裂主控下的左行走滑拉分成盆三期伸展构造叠加。总体上,该区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的转换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古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转换、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古太平洋构造体系转换、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转换及古太平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的转换。东亚洋陆过渡带的构造转换折射出地球深浅部动力系统驱动“东亚大汇聚”的长期机制,即东南亚环形俯冲驱动体系、太平洋LLSVP和非洲LLSVP的深部动力系统(统称为海底“三极”)的重要性,其中,东南亚环形俯冲驱动体系是地球板块运动的重要动力引擎之一。
李三忠索艳慧索艳慧王光增周洁姜兆霞刘金平刘丽军刘永江刘金平姜素华程昊皞王鹏程朱俊江姜素华董昊刘琳王鹏程
关键词:古特提斯洋
深潜器海试选址的土质地貌与水文气象特征
丘学林王东晓卢博赵明辉刘钦燕宏波高荣珍朱俊江黄韶健徐洪周李赶先陈华
该课题属863项目“7000m载人潜水器海试选址研究”下属子课题,项目的研究目标是在离国内港口尽可能近处找到能够满足7000m载人潜水器海试要求的1000m左右(±200m),3500~4000m和6800~7100m水...
关键词:
关键词:海试水文气象深潜器
全球海底峡谷成因及演化研究被引量:7
2021年
海底峡谷广泛发育于全球大陆边缘,在地形上表现为深切于大陆边缘的凹槽,是海陆边界处最为显著的地貌之一。海底峡谷是陆缘碎屑物质由陆至深海运移的重要通道,是研究区域源-汇体系、海平面升降、构造演化的重要场所,也是海底油气资源形成与储集的重要区域,是国内外在海洋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针对海底峡谷的成因及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与划分,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海底峡谷研究的关键成果,其次概述了两大世界典型峡谷区南海北部海底峡谷区和蒙特利海底峡谷区的区域构造及成因,最后依据海底峡谷形成演化的主控因素,将其成因分为3种类型:强侵蚀性、河流侵蚀型、构造作用及溯源侵蚀型。通过对峡谷成因演化的研究,有助于为海底峡谷的分类提供新的思路,为海底峡谷区域的资源勘探、古气候与构造演化模式方面提供新的突破点。
王长盛朱俊江赵冬冬赵冬冬熊梓翔张升升李三忠李三忠
关键词:海底峡谷
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地震反射特征和结构单元划分被引量:7
2012年
张裂大陆边缘和盆地主要通过岩石圈的伸展作用形成,被动大陆边缘岩石圈的减薄导致了岩浆的减压熔融,最终形成了洋壳和减薄的转换带。处理和分析了2010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2"号采集的南海北部地球物理调查的多道地震数据(MCS2010-1),总结了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的地震反射特征。转换带主要由北部裂陷期下沉区段,中部海山或埋藏海山隆起带和靠近海盆一侧的掀斜断块带组成。通过对比以前南海北部采集的反射地震数据和折射地震波速度模型,圈定了洋陆转换带的分布范围,洋陆转换带的宽度在南海东北部是225km,中部是160km,西北部是110km。依据零星的大于6级地震震中分布,揭示了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目前仍是一个地震构造活跃带。
朱俊江丘学林徐辉龙詹文欢赵明辉卫小冬孙金龙杨睿夏少红黄海波
关键词:被动大陆边缘南海北部地震反射
南海东部海沟的震源机制解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8
2005年
根据马尼拉海沟及邻区地震、火山活动的分析,并结合地震震源机制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发现马尼拉海沟在深度200多公里仍为俯冲的性质,深地震主要集中在12°N~14°N之间,地震密集区出现明显的分段特征,从北到南深度逐渐变深.震源机制解所反映的最大主压应力轴(P轴)以菲律宾大断层为界,北部主要为NW向;南部较为复杂,为NW,NE和近NS向.显示了北部以挤压逆冲为特征,南部以顺时针旋转为特征.菲律宾板块向西仰冲所产生的构造应力,被马尼拉海沟的斜向俯冲,菲律宾大断层的左旋走滑,以及民都洛断层的左旋走滑所调节.
朱俊江丘学林詹文欢徐辉龙孙龙涛
关键词:马尼拉海沟震源机制
南海中北部OBS2006-3地震剖面中横波的识别与应用被引量:20
2010年
纵横波联合探测可以获得丰富的地下结构信息。纵横波速比和岩石泊松比在预测岩石圈的岩性、物性等介质属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比南海中北部OBS2006-3地震剖面垂直分量和径向分量上的纵横波走时、视速度以及质点运动轨迹,识别出了转换横波震相。本文以OBS8和OBS10台站的数据为例,说明了横波识别的方法,并在拟合好的P波速度模型基础上,利用RayInvr软件对转换横波震相进行了射线追踪,确认了PwSs3、PgSs3、PmS等几组转换震相,计算了这两个站位下的波速比和泊松比。根据OBS2006-3测线下地壳高速层的P波速度(VP=7.20—7.25km·s-1)、S波速度(VS=4.20—4.23km·s-1)、泊松比(0.24)等参数,初步推断下地壳高速层是由上地幔岩浆底侵作用形成。
卫小冬赵明辉阮爱国丘学林夏少红朱俊江黄海波
关键词:转换横波南海中北部
南海东部马尼拉俯冲带的地壳结构和俯冲过程被引量:11
2017年
全球汇聚板块边缘是产生8级以上大地震和破坏性海啸的地方,一直以来是全球科学家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区域。马尼拉俯冲带位于南海东部,也是许多地震、海啸和活火山活跃的区域。本文依据以往穿过马尼拉俯冲带的多条多道反射地震测线和海底地震仪剖面数据,分析了马尼拉俯冲带海沟沉积物充填厚度变化、增生楔宽度变化、海底变形特征以及地壳速度结构变化,提出马尼拉俯冲带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分为北吕宋区段、海山链区段和南部西吕宋区段。不同区段的俯冲过程明显不同,提出俯冲增生和俯冲剥蚀(构造剥蚀)两种机制分别控制了该俯冲带的南、北区段。北段主要受到俯冲增生机制的控制,在海沟和弧前盆地之间形成巨大的增生楔构造,在南海北部大陆边缘10~15km厚的减薄陆壳不断俯冲作用下,引起许多与俯冲有关的地震活动和构造变形。南段海山链区段海底地形复杂和粗糙,在俯冲增生、剥蚀或构造剥蚀的联合控制下,5~6km厚大洋板块不断俯冲形成较小的增生楔结构,部分沉积物可能随着板块的俯冲被拖曳到板块边界的深部。
朱俊江李三忠孙宗勋李先鹏李健
关键词:地壳结构
穿越东沙隆起和潮汕坳陷的OBS广角地震剖面被引量:58
2011年
为了探明南海中北部陆缘深部地壳结构,使用2D射线追踪正演和反演方法,拟合了一条南海中北部陆缘的OBS广角地震剖面(OBS2006-3).该剖面穿越东沙隆起和潮汕坳陷,长319 km,NNW-SSE走向,共投放海底地震仪14台.速度结构模型表明:潮汕坳陷存在巨厚的中生代沉积,最大厚度达到8 km,速度从顶部的4.4 km/s向下增加到底部的5.3 km/s.莫霍面埋藏深度由陆向海方向减小,其埋深从东沙隆起下方的24~25 km减小到南部隆起带的17 km.东沙隆起下方的上地壳中存在一向上突起的高速异常,速度达到6.9 km/s,可能与地幔物质上涌和岩浆活动有关.在整个剖面的下地壳底部存在厚3~12 km,速度为7.1~7.4 km/s的高速层.根据各个时期岩浆活动特征,推测下地壳高速层是由海底扩张停止之后的岩浆底侵作用形成的.
卫小冬阮爱国赵明辉丘学林李家彪朱俊江吴振利丁巍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