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润元
-

-

- 所属机构: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 所在地区:甘肃省 兰州市
- 研究方向:农业科学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王鹤龄

- 作品数:169被引量:1,774H指数:26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 研究主题:春小麦 气候变化 半干旱区 气候变暖 水分利用效率
- 张强

- 作品数:1,001被引量:13,548H指数:62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干旱 黄土高原 陆面 降水
- 赵鸿

- 作品数:116被引量:1,661H指数:26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 研究主题:春小麦 半干旱区 气候变化 气候变暖 水分利用效率
- 张凯

- 作品数:233被引量:1,479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 研究主题:春小麦 半干旱区 水资源 干旱区 泥岩
- 姚玉璧

- 作品数:112被引量:2,228H指数:28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干旱 黄土高原 马铃薯 气候变暖
- 西北地区特色作物对气候变化响应及应对技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9
- 2012年
- 总结了白兰瓜、大樱桃、酿酒葡萄、苹果、桃、当归、党参、黄芪、甘草、枸杞等10种特色作物的生长发育、种植区域、气象灾害、生物量、产量与品质等对现代气候暖干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气候暖干化使多年生特色作物萌芽或返青提早,生长发育速度提前加快;瓜果类作物全生育期缩短,根类作物全生育期延长;使种植区的高度提高150m左右,向更高纬度扩展,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对旱作农业区的特色作物气候产量下降,对灌溉农业区的影响较少,有利于喜温凉特色作物气候产量增加,对较耐旱的影响较轻,对不够耐旱受到较大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瓜果类作物的品质,尤其含糖量提高.提出了建立特色作物种植基地或示范区,实现农工商产业系列服务,创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管理新模式适应气候变化;制定精细化综合农业自然资源区划,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根据未来气候预测和不同气候年型调整作物种植比例;加强气象灾害监测、评估、预警与防御工作等4个方面的措施应对气候暖干化.
- 邓振镛张强王润元高伟东徐金芳孙兰东姚晓英刘明春
- 关键词:特色作物气候变化
- 天水市农业气象灾害对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0
- 2008年
- 通过对1985-2004年实测气象和粮食产量资料的分析,得出:影响天水市玉米、冬小麦两大粮食作物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别是春旱、初夏旱、伏期连阴雨和上年秋旱、当年春旱及倒春寒天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农业气象灾害强度的天水市玉米、冬小麦的气候产量数学模型,可为气象灾情评估和定量分析农业气象灾害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提供依据。
- 姚晓红许彦平王润元袁佰顺刘晓强韩维顺
-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粮食作物
- 甘肃省主要农作物水分供需特征研究被引量:11
- 2004年
- 采用FAO-PM公式,计算了甘肃省主要农作物的需水量,并分析了它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不同气候区的水分供需状况。结果表明,甘肃省主要农作物需水量自东南向西北方向增加,最大值在极端干旱的安西及敦煌一带,为515mm;最小值在徽县及成县盆地一带,为282mm。农作物全生育期日需水量呈单峰型。由于气候变化,导致农作物需水量呈波动减少趋势。对于雨养农业区,考虑到土壤水库的供水作用后计算的农作物水分供需特征更接近于实际状况,虽然玉米的需水量大于小麦,但由于其关键需水期和最大需水期与降雨时段相吻合,其水分供应状况反而优于小麦。而对于灌溉农业区,虽然目前的地表水资源总量上可以满足其流域内作物需水量,但实际已挤占了生态用水,导致水分供需矛盾突出。
- 杨兴国刘宏谊傅朝马鹏里王润元杨启国
- 关键词:农作物水分供需
- 陇中黄土高原夏季地表能量平衡观测研究被引量:56
- 2004年
- 利用2003年6~8月的实际观测资料,分析了陇中黄土高原夏季地表通量特征。在春小麦下垫面,无论晴天或阴天,能量主要消耗于农田蒸散。在裸地下垫面各能量通量表现出同样的变化特征,但由于降雨量的增加,导致潜热占净辐射的比例比春小麦地的还高。在晴天或阴天地气之间能量传输引起土壤温度变化的深度,主要出现50cm以上,其日变化均呈现准正弦曲线形式,50cm以下的土壤温度不存在日变化。在半干旱区云和降水对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波文比在日出以后逐渐增大,到正午达最大值;春小麦下垫面时的波文比大于裸地时的值,两者的极值分别是1.01和0.75。
- 杨兴国张强王润元马鹏里杨启国刘宏宜
- 关键词:黄土高原地表感热
- 西北地区典型地物光谱数据库建设被引量:2
- 2010年
- 使用FieldSpecProFR2500便携式光谱仪,在甘肃典型区域,测定了一些特色农作物和典型植被的反射光谱。利用计算机编程技术,建立了西北地区典型地物光谱数据库。文章主要介绍了光谱数据的采集,数据库系统的建立过程以及数据库的应用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 张凯郭铌王润元王小平王胜
- 关键词:典型地物
- 石羊河流域中下游高温事件气候特征被引量:1
- 2019年
- 根据石羊河流域中游(武威)和下游(民勤)气象站1960—2015年逐日最高、平均气温观测数据,采用固定阈值法(天气标准)和百分位阈值法(平均标准)定义了高温事件,运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该区域高温事件强度、日数和极值的变化特征。统计结果显示,中、下游年代、年天气标准和平均标准高温事件强度总体上呈增强和日数呈增多趋势,2010—2015年高温事件强度增强和日数增多趋势明显,高温事件极值也呈增强趋势。高温事件出现在5—9月,高温事件强度和日数的高峰值均在7月,依次向两端递减。高温事件强度和日数均为下游>中游,说明闷热天气持续时间下游比中游更长。高温事件中、下游年天气标准强度和日数时间序列没有发生周期性变化,平均标准强度和日数时间序列均存在着5~7 a的准周期变化。高温事件中、下游天气标准强度和日数以及平均标准强度均没有发生气候突变,平均标准日数发生了气候突变,突变时间中游在1997年、下游在1996年。年高温事件存在一定的异常性,高温事件强度和日数正常年份概率在58.9%~73.2%,对生命健康和安全生产造成危害的强度偏强和特强年份概率在14.3%~16.9%、日数偏多和特多年份概率在14.3%~21.4%。
- 陈玲杨晓玲袁金梅王润元
- 关键词:平均气温气候特征石羊河流域
- 黄土高原半湿润区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20
- 2013年
- 利用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玉米生长发育观测资料、加密观测和对应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玉米穗干重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1951-2010年,试验区逐年降水量呈波动变化,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较其他年代为最少。降水量序列3a、8a的周期变化特征明显。试验区逐年气温为上升趋势,逐年气温序列线性拟合气候倾向率为0.325℃/10a。逐年作物生长季干燥指数显著上升,逐年干燥指数序列线线性拟合气候倾向率为0.051/10a,进入20世纪70年代,试验区气候暖干化特征明显。气候变暖使玉米拔节一成熟期提前(5-6)d/10a,全生育期缩短。玉米穗干重在播种102d后,从缓慢生长期转为迅速生长期,在播种129d后,又从迅速生长期转为缓慢生长期,玉米穗的干物质积累最大速率出现在播后115d左右。气候变暖使玉米大部分生育期可利用热量资源充裕,玉米产量形成对抽雄-开花期气温变化十分敏感,大部分时段气温对玉米产量形成呈负效应。气温变化的影响函数与降水量变化的影响函数表现为反相位特征。在玉米成熟期,降水对产量的影响为负效应,其余生育期降水的影响为正效应,玉米产量形成对三叶-拔节期降水变化十分敏感。灌浆-成熟期光照对玉米产量形成呈显著的正效应。
- 姚玉璧王瑞君王润元杨金虎张谋草肖国举
- 关键词:黄土高原气候变化玉米生育
- 民勤湖区表层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被引量:1
- 2013年
- 利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民勤绿洲湖区表层土壤养分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绿洲、过渡带和荒漠三种景观下表层土壤中氮磷钾含量都呈现出"丰氮、富钾、贫磷"的特征;碱解氮与速效磷的变异系数在绿洲区最小,荒漠区最大,而速效钾在荒漠区最小,过渡带最大,但都属于中等变异;从绿洲到荒漠,碱解氮、速效磷呈U型分布特征,而速效钾为倒U型分布特征。碱解氮的最佳拟合模型为Exponential,速效磷为PentaspHerical,速效钾为Tetrasherical;氮和磷的富集区位于绿洲区,而速效钾在过渡带上出现富集中心。土壤的养分元素含量除了与成土母质的元素有关外,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 张凯冯起吕永清张勃司建华王润元
- 关键词:表层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地统计学
- 干旱胁迫对半干旱雨养区春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
- 2019年
- 干旱胁迫是半干旱雨养区春小麦生产过程中最大的农业气象灾害。通过遮雨棚控水试验,研究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春小麦生长发育、生物量积累及产量的定量影响。水分处理有以下几种:CK,供水充足;T_1,拔节期土壤含水量降至田间持水量的(55±5)%时复水;T_2,拔节期土壤含水量降至田间持水量的(35±5)%时复水;T_3,拔节期开始持续干旱。结果表明,在半干旱雨养区,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春小麦株高、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受到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拔节期作为小麦生长的关键期,任何程度的干旱胁迫都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但经历短暂的干旱胁迫后,在拔节中后期复水后可使春小麦恢复生长;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受干旱胁迫的影响,在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地上部生物量生长显著受到抑制,影响最终产量的形成,与CK相比,T_1、T_2及T_3处理产量分别降低了8.6%、16.9%及42.3%,持续干旱处理使得春小麦产量减少近一半,影响较为严重。研究结果可为定量评估干旱胁迫对春小麦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制定半干旱雨养春麦区田间水分的科学管理措施、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 杨阳申双和申双和王润元
- 关键词:春小麦干旱胁迫干物质积累
- 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对甘肃气候暖干化的响应及应对技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2
- 2012年
- 通过选取甘肃省80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气象要素值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暖干化是甘肃现代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甘肃年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均为正值,年平均气温每10年增温0.29℃;年降水量自1961年以来呈持续下降趋势,降水距平百分率以每10年1.7%的速率递减。揭示了气候变化对马铃薯晩疫病、麦蚜虫、小麦条锈病、玉米棉铃虫、红蜘蛛等5种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总结气候暖干化对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主要危害特征:病虫种类增多、地域范围扩大;越冬界线北移、时间提早发生、受害程度加重;害虫生长季节延长、繁殖代数增加、种群增长加快;病毒病增多,易发大流行;寄主、害虫、天敌种群的生态系统发生了变化,使害虫得到迅速繁殖。提出完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精准优质预报服务;建立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管理生产新模式和配套技术适应气候变化;根据未来气候预测和针对不同气候类型以及不同气候年型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和比例;制定精细化农作物病虫害综合农业自然资源区划,确定精准的高危病区范围重点防治等4个方面的措施和技术应对气候暖干化。
- 邓振镛张强王润元赵鸿徐金芳刘明春赵红岩姚玉璧
-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气候暖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