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超武
作品数: 46被引量:263H指数:11
  • 所属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
  • 所在地区:上海市
  • 研究方向:政治法律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李春玲
作品数:1被引量:9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图书馆
赵文洪
作品数:70被引量:156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中世纪 历史学 世界历史 财产权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对印度占领“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的反应及其意义(1951—1954)被引量:16
2014年
1947年印度独立后,特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和平解放西藏伊始,印度即逐步进占传统习惯线以北和"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并在1951年2月占领达旺。中共中央在了解印度进占的情况下,对印方的"强力推进"采取了忍让克制的态度,形成了指导这一时期处理边界问题的"暂维现状"政策。中国的反应同当时中印关系的结构和本质密切相关,显示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对西藏政策的重心所在,即西藏内部的政治稳定及中央治藏战略的顺利贯彻,要比正在显现的领土争端更为重要。"暂维现状"政策对中国处理和解决同周边国家的边界问题产生了重要而复杂的影响。
戴超武
美国1952年移民法对亚洲移民和亚裔集团的影响被引量:5
1997年
美国1952年移民法,亦即《麦卡伦———沃尔特法》的颁布和实施,是二战以来美国移民政策的继续调整,它体现了美国亚洲移民政策的两重性:一方面它仍然坚持民族来源限额体制,对亚洲移民具有明显歧视性和限制性;另一方面,它肯定了自二战以来亚洲移民政策调整的成果,并有所发展,因而标志着美国亚洲移民政策的进一步松动。它对美国亚洲移民和亚裔集团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亚洲移民数量增多;大量亚洲妇女进入美国,使亚裔集团人口率明显上升;大量亚洲专业技术人员进入美国,使亚裔集团职业结构发生变化,为其参与和影响美国政治铺平了道路;亚裔居住模式在地域分布上由聚居转向分散,从而加快了亚裔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步伐。
戴超武
关键词:亚洲移民
中国和印度关于西藏币制改革的交涉及影响(1959—1962)被引量:5
2012年
中国政府在解放军进藏前后,考虑到西藏特殊的政治经济状况,决定在藏区继续流通藏钞、藏币、银元和印度卢比。在1959年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之前,中印两国在藏印贸易以及货币流通上的矛盾,尚未影响到中印关系和藏印经济关系的主要方面。作为平叛后中央在西藏实行民主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在藏区进行币制改革,收兑藏钞、藏币,禁止外币主要是印度卢比的流通,禁止金银出境。这一举措对藏印贸易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成为西藏平叛后中印外交斗争的一个主要内容。中印两国就有关习惯贸易问题、兑换时间和兑换率以及银元外流等问题进行的交涉,对中印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币制改革,藏印贸易的传统模式基本宣告结束。更为重要的是,中国通过币制改革,以及迫使印度撤销其驻藏商务代表处,达到了清除印度在西藏的政治和经济影响的目的。
戴超武
关键词:西藏民主改革中印关系
中印边界冲突与苏联的反应和政策被引量:34
2003年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是一个在国际冷战史中占据突出地位的事件 ,对中苏分裂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联对中印边界冲突的反应和政策 ,是苏联对印度政策发展变化和赫鲁晓夫推行“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必然结果 ,是自 2 0世纪 50年代中后期以后苏联和中国在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及国际战略问题上所存在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分歧的突出体现。这些矛盾和分歧成为中苏论战的重要内容和中苏分裂的重要起因及标志。
戴超武
关键词:外交政策西藏叛乱
冷战中的中国与周边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被引量:1
2003年
戴超武
关键词:冷战时期外交关系
美国历史学家与50年代台湾海峡危机(下)被引量:4
1998年
三进入90年代后,美国学术界在总结80年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更为全面地论证和分析第一次台海危机,从而使这一时期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重要特点:第一,史料运用更为充分,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在一些主要问题上意见一致。90年代以来的研究已经从根本上克服了8...
戴超武
关键词:沿海岛屿第一次台海危机第二次台海危机台湾海峡危机
中缅边界问题与尼赫鲁的干预及其战略意图(1956—1960)被引量:7
2016年
对中缅边界问题,印度总理尼赫鲁采取了积极干预的政策,其战略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支持缅甸的边界主张,特别是依照"麦克马洪线"来划定中缅边界北段,从而达到确认中印边界东段"麦克马洪线"的合法性之目的。在中缅边界谈判的过程中,尼赫鲁不仅向缅甸提供有关西姆拉会议和"麦克马洪线"的文献资料,多次向缅方通报同中国领导人会谈边界问题的情报,而且还接受缅方建议,向中国施加压力。尼赫鲁在缅甸、尼泊尔等国同中国进行边界谈判过程中对这些国家所给予的支持,体现出印度更为宏大的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即将这些国家牢牢纳入印度的势力范围,扩大和巩固印度在这一地区的支配力。
戴超武
关键词:尼赫鲁
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的破裂(1954—1962)(连载二)被引量:7
2001年
戴超武
关键词:核武器中苏关系导弹少将
应对“卡尔·马克思早已策划好的危局":冷战、美国对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反应和艾森豪威尔主义被引量:1
2006年
战后由于阿拉伯民族主义的迅速发展以及苏联势力向这一地区的渗透,如何控制和遏制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发展以及苏联势力的扩展,如何处理西方需要中东石油资源的利益同这一地区日益增长的民族主义的浪潮之间的关系,就成为美国中东政策的主要目标。艾森豪威尔主义成为冷战时期美国中东政策的重要指导原则。总体而言,从杜鲁门到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中东政策的实施并非完全成功,其主要原因不仅在于,美国决策者,特别是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过高估计了美国在阿拉伯世界中的政治实力和政治影响,同时低估了阿拉伯民族主义特别是纳赛尔的实力和影响;而且,阿拉伯世界保守的领导人不能或不愿发挥美国决策者所期望的作用,也是美国中东政策的重点开始决定性地转向以色列的最为重要的原因。此后美国政策的重点转向大力支持以色列。以此作为实现美国政策目标的关键力量。
戴超武
关键词:冷战阿拉伯民族主义艾森豪威尔主义
“新冷战史”与当代美国外交史学思潮被引量:17
1999年
With the post-Cold War declassification of government files,American diplomatic historians began the studies. of "new ColdWar history" . They stres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forces" and theresearch on multinational files, investigate U. S. and Soviet waysof building their respective "empires, " bring to light Soviet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old War, demonstrate U. S. success in pursu-ing Realpolitik, and criticize some basic conclusions of the oldCold War history. It is significant, the author holds, to emphasizethe influence of the second and third worlds and the research onmultinational files, but the post-Cold War historians’ view of theorigins of the Cold War, which highly praises the United States isa retrogression to the "orthodox" Cold War history.
戴超武
关键词:冷战史美国外交政策斯大林史学思潮冷战后